原創作者:徐倩
致親子共讀時光
打開一本書,一本圖畫書,
攬寶貝在懷里,相互依偎,
媽媽開始講故事。
寶寶聽得好開心。
《噗噗噗》打開視聽世界,
《鼠小妹的松餅》好吃無比,
《灰袍婆婆和草莓盜賊》玩起了捉迷藏,
《巴巴爸爸和巴巴媽媽》的咒語讓我變化多端……
寶貝笑了,寶貝不停地問為什么,
寶貝聽完故事一遍遍表演,
寶貝把草莓盜賊掛在嘴邊,
寶貝突然變成了一只噴火龍……
故事媽媽講故事時間到啦!
讀著讀著,
沉醉在這小小繪本大大世界,
陪著陪著,
喜悅于這小小人兒慢慢長大!
每一段親子閱讀時光里,
你感染了我,讓我永遠陶醉在童心世界;
我影響了你,為你打開探索未來世界的門窗;
它連接了我們,一本本小小的圖畫書!
? ? ? ? ? ? ? ? ——陪伴兒子親子閱讀有感
曾經寫下很多繪本館的會員朋友們來分享的親子共讀的故事,早就想整理記錄下陪伴兒子閱讀的很多故事,恰好在報名參加學習的家庭閱讀指導課程中,子寧老師就親子閱讀中的10個問題做了詳細的指導,于是就借機來做個梳理回顧,讓更多親子閱讀的快樂時光沉淀在筆端吧。
子寧老師的家庭閱讀指導課程第二課整理了親子閱讀的十個問題,如下:
一、什么是繪本圖畫書?
二、繪本里包含什么內容 ?
三、為什么要親子閱讀 ?
四、讀多少繪本是合適的 ?
五、親子閱讀有哪些方法?
六、父母雙方誰來負責親子閱讀 ?
七、孩子為何反復讀一本繪本?
八、對繪本對認字有幫助嗎?
九、是否應該設置讀書計劃 ?
十、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這十個問題,子寧老師在課堂中做了細細梳理詳細講解,盡管利用零碎時間聽了兩遍,仍然感覺子寧老師的講述中,字字珠璣,不記錄下筆記,不算是真正聽過課程。整理完筆記,激活了我的記憶中更多關于親子閱讀的故事與思考。
“什么是繪本?繪本如何讀?”是作為一名閱讀推廣人永恒不變的推廣主題。
從2013年在淄博明清街上開辦第一家繪本館,從接待第一位裝修期間,還沒有正式開館就毫不猶豫辦理借閱卡的001號會員,到解答一位位走進繪本館,問“什么是繪本?是繪圖本嗎?”的家長的一個個疑問,到現在不斷的開一場場故事會帶領孩子們讀繪本;開一場場講座,繪本精讀沙龍,帶領家長們學習共讀的過程中,正如子寧老師列舉的實例,有家長會困惑:繪本就這么幾個字,還這么貴,有什么好看的?孩子光看圖,不看字,怎么辦?還有的家長認為,繪本這么薄,是幼兒園小朋友看的,上了小學了,還看繪本,太幼稚了……
“什么是繪本?繪本如何讀?”是作為一名閱讀推廣人永恒不變的推廣主題。
子寧老師給出了專業解答:“繪本是文圖合奏的藝術,是由故事情節推動翻頁的紙上電影。”我也經常會用形象的比喻,來詮釋什么是繪本。
繪本是一座紙上美術館,不重視讀圖,就錯過了游覽美術館,提高孩子藝術感知力與鑒賞力的巨大資源。繪本《小藍與小黃》中,抽象畫風的展現;《媽媽的紅沙發》中,與繪畫大師作品的碰撞;李歐·李奧尼的《田鼠阿佛》等系列作品中,剪貼等創意繪畫技法的使用;大師中國繪《曹沖稱象》《區寄殺賊》等系列繪本,稱為“紙上演大戲,國粹潤童心”的國粹戲劇圖畫書《竇娥冤》《空城計》等系列作品,中國原創繪本代表作品《天哪,錯啦》等,又以中國畫的各種畫風呈現出來……這樣的精彩美術館,怎能讓孩子錯過,縱使是家長,也是在閱讀繪本中補課吧,補提升藝術修養之課。
繪本是一座精華的文學語言寶庫,薄薄的繪本,要吸引孩子,更要引發大人共鳴,對繪本中語言的要求自是更高。繪本語言講述的故事,它不簡單,起承轉合自有內在規律,用心的作家更是推敲斟酌押韻合轍,或者精妙設計文字排列形式,讓繪本語言生動有趣,富有創造力。它又不復雜,有時少到幾個字,有時情節反復不斷重復,為的是貼近兒童,走進童心。孩子不認字,看圖也能看懂故事,啟蒙閱讀樂在其中;成人借助繪本重溫童年,激活童心,看見兒童,療愈自己。
正是這少即是多,語言的留白與繪本的畫面互為補充,讓小小繪本,呈現出觀察思考、探索發現、閱讀共鳴,又生發創造的無限趣味來。
兒子就無數次讀繪本《噗噗噗》,在聲音的世界里感受閱讀的快樂;我還教兒子講《大熊米多力》,“大熊米多力,身高七尺七,吃葡萄,不吐皮,不吃漢堡吃蜂蜜。”在有節奏的語言中記憶故事情節。一位家長與我聊天:“看完《大象的算術》,我淚流滿面,這不就是人的一生寫照嗎?前半生攢糞球,后半生減糞球,起點就是終點。”看完《小房子》《斜坡書》等,我們又會讀到作者巧妙排列文字的獨具匠心……
繪本又是一個想象力、創造力加油站,《7號夢工廠》《瘋狂星期二》等無字書開拓的想象空間,《山貓怎么辦》《爸爸,我要月亮》《斜坡書》《一個人的世界》等不同類型繪本的繪畫形式,版面設計,故事情節……帶來的無限創造力空間,可以激活孩子和成人的無限想象力和創造力。
繪本還是一架時空穿梭機吧,不說帶著孩子如何訪古問今,能讓成人穿越時空,回歸童年,也是一個返璞歸真,自我療愈的過程。
繪本是什么?打開它,閱讀它,愛上它,就會發現它的精彩,就會走進兒童的世界,就會開啟和孩子共讀共同成長的旅程。
孩子才是閱讀的主角,巧用心思,讓孩子的閱讀更主動。
打開繪本,開始親子共讀吧。有家長的困惑又來啦:“繪本要怎么讀?讀了這么久,怎么還是需要我讀給他聽,從來不主動自己讀?”繪本怎么讀?子寧老師示范的四種方法可以參考使用:擬聲詞互動法,邊讀邊問法,按圖索驥法,情景表演法。
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家長困惑孩子讀書不主動,也啟發我們思考:親子共讀繪本的過程中,你希望誰是閱讀的主角?
答案不復雜,所有的父母肯定會說是孩子。那在讀繪本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體現孩子的主角閱讀地位呢?我的做法是:父母設計固定時間,規律性閱讀,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同時學會先讓孩子自己讀。當孩子始終有固定的時間親子閱讀的時候,他就會對每天的閱讀時光充滿期待,因為那是爸爸或媽媽全身心陪伴她的美好時刻。通常,我們會安排在睡前的時間里,而我的做法是,先把書給孩子,對他說:“寶貝,你先自己看看,媽媽去洗刷,一會兒就來聽你給媽媽講故事哦。”有幾次我悄悄的觀察還不到3歲的兒子,他通常就會自己翻看地津津有味,嘴里還念念有詞。此時,繪本發揮了圖畫本身就會講故事的作用啦,任何一個孩子,打開繪本就能自己閱讀。我們要知道,那個小腦袋瓜里自己看圖過程中,翻江倒海所收獲的不一定比我們教給他的少。
當然,這并不代表,鼓勵孩子自己閱讀,而不再進行親子閱讀。當我回到孩子身邊的時候,通常就會先鼓勵他給我講故事。小人兒自己翻看,已經有了對繪本畫面的初步觀察和自己的了解,在他的講述之后,我通常如此這般大加鼓勵:“講得真好,觀察真仔細。是個故事大王啦。”小家伙自然越來越喜歡自己主動拿起書翻看。而此時再開始親子共讀,孩子的閱讀熱情更高,對于繪本的理解與感受也會更深一步啦。
在共讀的過程中,我們仍然要讓孩子成為主角。他喜歡停留在某一頁不斷提問,那就和他就這一頁反復觀察與閱讀,不必擔心一本書讀不完整,不是還有的是時間再來讀完整嗎?孩子與書某一頁產生鏈接的瞬間不一定常在呢!他不喜歡提問,督促你快講快講,我們就一直講下去,或許他就是個結果思維的小孩,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結局呢。如果我們把握好孩子是閱讀主角的方向,很多親子共讀中遇到的問題就可以自己找到解決之道。
如果我們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有所期待,無論是希望孩子愛上閱讀,主動閱讀,不斷提高閱讀能力,還是期待孩子在繪本閱讀中提升觀察、想象、創造:邏輯推理能思維能力,那我們就應該不斷學習繪本閱讀知識,更用心地陪伴孩子共讀。
小繪本的大世界里,激發兒童天賦潛能,我們讓孩子充分去體驗與展現。
每一位父母一定都對和孩子一起共讀繪本有所期待。繪本這么好,怎么可以無所期待?怎么能夠讓它的閱讀價值埋沒?常常會有閱讀專家指導父母們,如何把30幾元的薄薄繪本讀出300幾元甚至無價的價值來。這個過程又是怎樣實現的呢?
做親子閱讀推廣,本身就是我的工作,我更有興趣、時間和精力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去實踐。我也建議各位父母能把親子閱讀當成家庭中科學育兒重要的一項工作來做。
我通常的做法是共讀三步走:讀前讀。
和孩子共讀前,我先讀,提前了解繪本內容,做到心中有譜。讓孩子先自己讀,激發孩子主動閱讀,并尊重孩子對繪本畫面的觀察與自我理解。
讀中思,讀中記。
要相信,只要讀,孩子自然在思考。只不過,父母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引發孩子步步深入的思考,更要注重訓練孩子有意識的記憶。從提問關于繪本題目、關于畫面觀察的簡單問題開始,到推動故事情節的猜想問題,再到與孩子自身生活鏈接的延伸問題,步步深入的提問,拓展孩子閱讀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強化記憶的過程。我更喜歡第一遍共讀簡單問,第二遍共讀深入問,激發孩子問,代入游戲更好,既不會因為過多提問破壞故事完整性,滿足孩子聽故事而不是無休止答問題的愿望,又能讓孩子在快樂中反復閱讀,閱讀收獲更多。具體做法及問題設計,以后還會和大家交流,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讀后想,更是重要一步。
前一晚上讀的繪本,我會在次日清晨,利用碎片時間和孩子一起回想。最直接的回想方式是直接問:“昨晚,我們讀了幾本書?你最喜歡哪一本?你記住了什么?”
更高級的回想不露痕跡,和生活無縫銜接。刷牙的時候問:“《小熊不刷牙》,結果怎么啦?”吃飯的時候說:“我聽聽《肚子里的火車站》開始工作了嗎?小精靈們在說什么?”送寶貝上學的路上,說:“昨天晚上,我們讀《噗噗噗》聽到了好多聲音啊,現在寶寶聽到了馬路上的什么聲音?”……
就這樣,孩子的表達中,也常常是繪本語言。讓我買草莓,通常會說:“媽媽,今天買草莓盜賊回來吧。”在廚房幫我攪蛋,突然說:“媽媽,我們來玩《三只老虎戰小鴨》吧。”看到我生氣,就會說:“媽媽,《菲菲生氣了》頭上冒火啦。你頭上也著火了,不要生氣了吧?”甚至有一次,打噴嚏噴出了鼻血,小家伙竟然不害怕,說:“媽媽,《我變成一只噴火龍啦》。”
就是這樣三步讀繪本,讓閱讀融入生活無處不在,我們期待的結果自然發生。
海量閱讀計劃到閱讀質量的外顯,閱讀習慣養成到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時間的積累,更是高質量的親子共讀在起重要作用。
那一次去齊河一家幼兒園給家長講親子閱讀講座,有一位家長問我:“我孩子四年級了,也讀了很多書,怎么就是還不會寫作文?一到寫作文就苦惱,讀的書完全用不上。”和這位家長有一樣困惑的,也有很多。寫作是人的一項高級思維活動,體現著一個人情感體驗、生活觀察與積累、閱讀積累與轉化、想象與創造、邏輯推理等綜合能力,在此不贅述。單就閱讀的積累與轉化來講,海量閱讀,有意識積累;親子共讀精讀,輸出性閱讀就是可循之路。輸出性閱讀就是重視孩子閱讀后的復述記憶,與理解性表達,這就需要父母參與讀書交流。家庭式讀書會是可以經常開展的嘍。
從2013年,我們繪本館開館,第一年統計年度閱讀明星,讀到365本以上的有8人,第一名讀了555本繪本。還記得在2018年的統計中,排名第一的一位一年級小女孩讀了1400多本繪本及兒童文學讀物,但在一次閱讀交流中,孩子卻表現出表達困難,不能自如地輸出海量閱讀的成果。這樣的現象激發我們把閱讀推廣的工作定位在繼續幫助更多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同時,倡導“養心閱讀”,致力于“深耕閱讀”,定期召開家長養心閱讀講座,幫助更多家庭做閱讀規劃,不斷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助力更多終身閱讀者的成長。七年來,數字不斷攀升,2019年統計,有72人一年讀到365本以上,第一名閱讀小明星竟然讀了3000多本繪本。所幸的是,這位閱讀小明星活潑可愛,出口成章,海量閱讀的力量在促進他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作用。
在2019年,我們致力于推廣的最美故事媽媽公益培訓,其意義也在于讓更多父母掌握科學閱讀方法,不斷提升親子共讀質量,讓更多父母用閱讀方式更高質量陪伴孩子。
最后深思,親子共讀真正的重要意義何在?
不管是“0歲起步,終身閱讀”的理念倡導,還是“用心陪伴,體驗閱讀中騎鯨之旅”的經歷,還是大趨勢下,功利閱讀的隨波逐流,能讓孩子成為閱讀主角,能在閱讀中真正陪伴他,觀察他,發現他,認可他鼓勵他,把讓孩子獲得閱讀的快樂,讓我們共享美好的親子時光作為重要的有效閱讀的指標,也是親子閱讀去功利浮躁,返璞歸真的樂趣所在呢?
愛他,就陪他讀書吧!
親子共讀,也愛他所愛,如他所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