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析奧巴馬醫改法案,它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商業保險,而是一種征稅和補貼的政策。
今天討論:把商品不當作商品看待,會引起什么后果。
一、那些不被當做商品的商品
1、生活中很多商品,不被當做商品
- 醫療
- 教育
- 能源
- 交通
- 住房
…………
2、當人們不能接受上述商品或服務要收費、漲價的事實時,就宣布這些商品不是商品。
3、宣布不是商品后,出臺系列政策跟進,引發一系列后果
二、后果一:看病難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1、排隊掛號
- 低價醫療,人人都要,導致短缺。
- 人們只能展開價格以外的競爭方式:排隊。
- 排隊掛號現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普遍,并非中國獨有
2、寵物看病不需排隊
因為它們沒有政府提供的免費醫療,是市場化服務
三、追求絕對公平不如實行“雙軌制”
1、排兩條隊,一條免費,一條付費。
2、人們反對“雙軌制”,認為不公平
- 除非人人都能夠同時得到快速服務,否則誰也別想得到快速服務
3、英國海關的實踐
如果你付錢就可以不排隊
四、后果二:產生龐大的管制和管理費用
為了維持免費醫療制度,必須采取各項管制措施。
- 事無巨細的開支管制
- 龐大的行政管理費用
把所有伙食費交給政府,由政府提供免費飲食,不是一個好主意。
不如讓人們自己到餐廳,想吃什么自己花錢買什么,這與免費醫療的道理一樣。
課堂小結
分析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心態和做法,即:把明明是商品的商品,不當做商品來處理,往往事與愿違。那些不恰當的分配方案,違背了經濟規律,不但不能解決稀缺問題,還會引致更多問題。要解決這些連環出現的問題,應該回到原點,把本來就是商品的商品當作商品來處理。
課后思考
舉例說明,除了醫療外,還有哪些商品不被當作商品而產生一連串無解的問題?
——住房是商品。價格不是靠政府打壓就能壓得住的。政府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是房價本身受到供求關系影響。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遠未結束,我所在的這種省會城市,不斷地擴大,不斷吸收周邊地市人口集聚,打造千萬人口大城。有這么大的需求,房價怎么可能壓得住?就像彈簧,只要它的鋼絲不斷、具有彈力,壓得越狠,彈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