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
都說蘋果的成功離不開喬布斯,是喬布斯成就了蘋果。而喬布斯稱喬納森是他的靈魂伴侶,喬布斯和喬納森成就了對方,也造就了蘋果的輝煌。以前看過《喬布斯傳》也了解一些這位蘋果首席設計師的故事。最近蘋果推出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又讓我想起來這位畢業于英國藝術院校、患有閱讀障礙的英國少年--喬納森。《喬納森傳》可以讓你更多的了解下這位有閱讀障礙的英國學生是如何成長為設計界奇才,如何變成世界頂尖技術創新者的。 分為兩部分來介紹,第一部分是喬納森的學生時代,第二部分是喬納森在蘋果。
花十分鐘吧,了解下蘋果的設計哲學和這位傳奇設計師的前世今生。
喬納森傳
利恩德·卡尼
喬納森的學生時代
喬納森出生于倫敦富裕的居民區,母親帕米拉.瑪麗.艾夫是名心理醫生。父親邁克爾.約翰.艾夫是個銀器匠有精湛的手藝。父親邁克爾不僅是手工藝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師。當時英國的學校正在努力改進職業教育,邁克爾將名為設計技術(Design Technology)的課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形容“繪畫、素描、談話、討論”四大行為是創作過程的關鍵。他主張設計師要勇于承擔風險,自覺接受設計師“不能通曉一切”的觀念,鼓勵設計專業的教師用講述“設計故事”的方式控制學生的學習過程,他奠定了這門學科的地位,使其成為了英國學校核心課程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他為培養出一代才華橫溢的英國設計師奠定了基礎。
在喬納森將滿12歲的時,他們全家搬到了斯塔福德,20世紀80年代初,喬納森考入了沃爾頓高中。喬納森從小就表現出了精湛的繪畫天分和設計能力,他和父親亦師亦友的關系仍然是他靈感的源泉使得他充分發展設計才能。在校期間,喬納森的設計才能開始初露端倪,他不僅在工藝方面非常熟練,還特別擅長于人交流他的想法,他的朋友懷廷說“他做過的事情別人都沒做過,當你成為一名設計師的時候,就必須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不懂設計的 人”
喬納森設計了一臺輕量級的OHP(高射投影儀)作為第二學年的畢業項目,折疊后可以裝在一個無光澤的黑色小箱子里。儀器非常方便攜帶而且外觀很有現代感,和當時笨重實用的臺式OHP完全不同。16歲時,喬納森的才華已經開始引起設計界的注意,獲得了倫敦知名設計公司羅伯茨.韋佛的大學4年助學金。他選擇了英格蘭北部的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從此以后,產品設計變成了他生活的重心。
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現在被稱為諾森比亞大學),其工業設計專業位列英國所有大學該專業的榜首。學生們可以使用很多材料--木材、紙、塑料、金屬、皮革、纖維、棉花,應有盡有,也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機器--鉆孔機、鋸床、擰緊機、縫合機、蝕刻機、焙燒機,什么機器都不缺。在技術人員的支持和幫助下,設計者們可以在車間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的學生的第一學年是在交替學習實用技能和學術課程中度過的,重點學習設計心理學。學生們開始學習像設計師一樣思考,比如要求學生用簡單的集合模型設計兩個房間,一個房間要讓人離不開,另一個要讓人望而卻步。學生們要做一個報告,要給出自己設計方案的理由。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學習如何思考、做研究,以及學習抽象的設計語言。
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如今被稱為諾森比亞大學,其工業設計專業一度位列英國所有大學該專業榜首。該學院的學生第一學年在交替學習實用技能和學術課程中度過的,重點學習設計心理學,學生們開始學習像設計師一樣思考,第一學年教你如何思考、做研究,以及學習抽象的設計語言。
另一個重點是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的雙層“三明治”課程,即學生在大二和大三學年,所有學生都要在崗位上實現“就業”。諾森比亞大學之所以吸引了全國最優異的學生,就是由于這種雙層“三明治”課程機構(其他大多數學校都只需實習一次)。學生們到各大公司實習,包括飛利浦(Phillips)、建伍(Kenwood)、彪馬(Puma)、樂高(Lego)、阿爾派電子(Alphine Electronics)、伊萊克斯(Electrolux),或者有的被安排到設計公司和咨詢公司進行實習。實習經歷讓學生們重返學校時變得比以前更聰明、更審慎。
學校教育讓喬納森將自己的職業方法和工作重點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揚棄,他將在紐卡斯爾獲得的經驗變成了自己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包括他所保留的動手制作和生產樣品的習慣。他所接受的設計教育提倡并鼓勵嘗試和冒險,甚至為失敗的嘗試做出補償。這種環境將喬納森置于與一般美國設計學院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國模式往往更規范,而且以工業需求為導向。如果說美國的設計教育傾向于將學生培養成一名員工,那么英國的設計專業學生們則更喜歡追求激情,并能夠自行組建團隊。這聽起來似乎很耳熟,可能是因為喬納森在蘋果的職業生涯就是得益于在諾森比亞打下的基礎。
喬納森在蘋果
喬納森畢業后按照約定去了贊助他費用的公司就職,但是在客戶主導的咨詢公司,他很有挫敗感,最終提前離開這家公司,進入了橘子設計公司,并且成為了這家公司的第三位合伙人,當時他只有23歲,喬納森熱愛設計,但是他發現通過必要的讓步來實現任務非常苦惱,他一直在抵制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小規模的合伙人關系里,每個設計師都要扮演推銷員的角色。
布倫納是幾年前與喬納森相識,他非常欣賞喬納森希望他可以加入蘋果公司。為此他曾三次試圖聘用喬納森。第一次是喬納森作為一名學生首次參觀月光設計公司的時候,第二次是布倫納在蘋果公司剛剛起步,喬納森剛剛加入橘子公司的時候,第三次是讓喬納森參與“Juggernaut”項目。
喬納森1992年9月,27歲的他正式加入了蘋果公司,作為主設計師,推出了劃時代的iMac, iPhone,iPad。喬納森的意義不僅在于推出了改變世界的偉大產品,對于整個工業化的時代,證明了設計驅動對于工程驅動的勝利。喬納森早年在句子公司的工作經歷構建了他顧問式思維方式和工作流程,而這些統統被他帶到了蘋果。在蘋果,他把設計工作室弄得像一個咨詢公司,只不過是放在了一家大公司的內部而已。
喬納森你早年在蘋果的設計包括牛頓掌上電腦和TAM機都是先鋒產品。iMac的設計讓喬納森與喬布斯首次成為合作者,并從此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創新搭檔之一。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工程驅動的公司文化被改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緊密整合的設計驅動的公司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中,公司的每一件產品都洋溢著“設計”的元素(即富有創造性的制作,不管是硬件、軟件還是廣告宣傳中)。
iPod就是喬納森利用精簡哲學創造出來的成果。他獨辟蹊徑,把它做成了蘋果標志性的設備,并為蘋果后來的移動設備開拓了新的設計模式。而另外兩個讓人驚喜的產品,iPone和iPad則是創意性思維的成果,設計師們在多個層次上解決了兩者的設計合理性問題,并在產品的制作方式上有了創新。
“一體成型”工藝是喬納森簡化精神在制造工藝上的運用。簡化工藝是設計的基礎學問,如果喬納森有什么所謂的秘訣,那就是亦步亦趨地因襲簡化哲學。正是因為這個方法,蘋果造就了很多突破性的產品,但也包括很多失敗的或并未發布的產品。
喬納森的終極目標是從產品上徹底抹掉除設計的痕跡。
喬納森進入蘋果公司后的第一代表作是經他重新設計的Lindy MessagePad110.這一作品為喬納森贏得了一系列設計大獎,但在市場上卻不夠成功。
與許多原型機一樣,喬納森的Lindy MessagePad外殼也用透明的塑料制成,以便檢驗機器的散熱性能。
1992年喬納森進入蘋果時,蘋果的設計團隊正在緩慢地偏離20世紀80年代占統治地位的“白雪公主”設計風格,The Domesticated Mac 是喬納森為蘋果所做的首批概念設計之一。他試圖設計出適宜家用而非商用的電腦。
TAM機是喬納森的另一個早起代表作,它是蘋果的第一臺平板電腦,面向家用,但最終卻因為拙劣的定價和市場策略一敗涂地。
eMate是蘋果公司的首款透明產品。喬納森認為,透明可以使產品顯得不那么神秘,也更容易接近。
喬納森(左)與他的原上司、蘋果硬件技術業務高級副總裁在一起,他們面前是5臺不同顏色的iMac,這是第一款把時尚氣息帶入電腦行業的電腦。
這一不尋常的iBook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其若隱若現的金屬框架正是喬納森的設計團隊專門為iBook量身打造的。
與眾不同的Luxo Lamp iMac G4是喬納森再度嘗試設計的家用平板電腦。
Power Mac G4 Cube的原型機。喬納森和喬布斯本來希望它能成為蘋果的中級機型,結果卻慘遭失敗。
G4 Cube早起的原型機和設計原型
The Power Mac G5是第一款內部設計完全由喬納森的團隊完成的電腦,目的是看上去更完美。
這臺iphone早期原型機是用來測試一些列新元件的,比如用戶定制的ARM芯片。
這臺iphone原型機生產于2006年下半年,它的屏幕是塑料的。僅僅6個月后,iphone就上市了,不過在最后關頭,屏幕的材質換成了耐久度更高的玻璃。
這臺iphone原型機正在運行ios的一個測試版。
這臺iPad原型機有兩個數據接口,一個在底部,一個在側面。
The MacBook Air是首批采用“一體成型”設計的蘋果產品之一。這種方法把復雜的電腦機箱簡化成了一整塊性能優越的金屬,堪稱突破。
喬納森說: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定義了你的身份。而一名設計師的職業病是,你會一刻不停地盯著某種東西思考,“為什么?為什么這東西要設計成這個樣子?為什么不做成其他樣子呢?”
【完】
以上內容是對《喬納森傳》內容的整理和提煉,想要更進一步學習,鼓勵大家去購買正版紙質書籍,真正收獲知識的價值遠遠大于書籍本身的價格。
本文內容出自《喬納森傳》本人整理編輯,轉載請提前聯系告知,否則必究。
關于大寶(我本人):
互聯網領域設計師,跨界于廣告、創意、工業設計、用戶體驗等領域,喜歡潮流,本身卻很土,定期寫文,歡迎提出你感興趣的設計、藝術、創意等話題,試著做一個書寫設計來影響你的人。
歡迎關注,閱讀更多原創設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