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有一個常識,但凡稱呼某人用“姓+子”形式的,都表示極大的尊敬。比如大家熟知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后能再次用上“姓+子”形式的寥寥無幾。但是,國人比較共識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大學問家——北宋朱熹。到底有多牛,僅舉一例,如果沒有他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那《四書》的歷史地位就不會這么顯赫。
在現實生活中,筆者認識一位朱熹的28代世孫,他叫朱慶文,筆名艾寧,號飲和齋主。雖然見面不多,幾年下來還是見過幾次,比較服他。一來有匠心,多年來他耕耘文壇碩果不絕;二來真難得,這么多諸子百家的后裔也就認識他一個。對,這讀書筆記有“軟文”的嫌疑,誰叫我倆認識呢。不過,吾更愛真理,對于他所寫的《楹聯十講》的品質,筆者會拿起顯微鏡來審視的,豈可讓他有損朱子之家風哉。
楹聯是身邊最不缺的藝術表現,房門口、亭子邊、景觀處……我們都能看到它們。因此,這次《楹聯十講》采取走讀的方式來理解中華的楹聯知識,走入生活、讀進心中,細細體味楹聯的豐富和精彩。
概述
楹聯,又稱對子、對句或對聯,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為漢語所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最早的時候,張貼于大門兩側或門旁楹柱上,故稱之為楹聯。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書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句被視為確定的第一幅楹聯。朱慶文所著的《楹聯十講》分基本聯律、楹聯聲韻、對仗用詞、楹聯節律、句法、取象、章法、修辭、聯墨藝術等十個部分,基本囊括楹聯的知識點。
第一講 基本聯律
楹聯格律是指楹聯中關于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核心是對仗和聲律。楹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其基本的規范性守則,也有其禁忌性條款。但是,凡事不為絕對性,格律針對的是“大多數人”需要遵循的原則,但是歷史上還有較多的楹聯作品并非如此。
楹聯要遵守的六大要素:
一、字數相等
一副楹聯在通常情況下,由上聯(上比)、下聯(下比)兩部分構成。字數相等就是要求,全聯(上下聯)字數相等且對應分句字數相等,如“秦帝東巡,康王南渡,名相盡忠,文宗修禊,稽史海千秋,更向武林懷舊事;運河枕夢,都市映辰,青山相伴,綠水比鄰,凌虛空百丈,每來拱墅看新蹤。”有時特例,如“中華民國;袁世凱。”(上下聯對不起來,隱喻“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二、詞性相當(或詞性對品)
詞性相當,就是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詞,他們詞性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通俗的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但也存在形動相對,名詞動化等情況。有三種情況:一是工對(嚴格要求詞性對品),如“樹蘊佛緣,開覺三途,全在六情妙契;根雕羅漢,化靈六度,可求三昧真如。”二是鄰對(門類相近詞的屬對),如“寺佑新津,從來普度眾生客;佛臨古剎,何見妄收一炷香。”(“津”“剎”是同類不同門,一個表地理、一個表建筑。)三是寬對(句型、詞性構成對仗即可),如“堂前明月送前客;身后清風浴后生。”
三、結構相稱
結構相稱要求,句式結構相稱,如“可遇同升日月,但觀俱赤乾坤”;詞組結構相稱,如“一心常忍辱;萬事且隨緣”(常見型)“春風駘蕩家家到;天理流行事事清”(疊字型)“皓月凝輝,竹影婆娑留畫意;明湖搖翠,槳聲欸乃壯詩情”(連綿詞型)。但也存在當句自對、結構相似、結構特殊等結構放寬現象,我們看到前人一些不合“結構相稱”規則的楹聯也不應奇怪,關鍵要做到能看懂要表達的意思。
四、平仄相諧
平仄相諧就是聯句、聯腳、句腳都要“平仄相對”且“平仄交替”。“平仄相對”,簡單講就是上下聯之間,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平仄交替”,句中聲律一般為“馬蹄韻”,但是在成語、成句入聯會放寬要求,且要做到聯腳“上聯仄收,下聯平收”(上仄下平)的原則。
注意:漢語的語音要表達出抑揚頓挫、流暢自然的感覺,要采用平仄兩兩交替的形式,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這就像馬兒奔走發出的節奏,因為有人稱之為“馬蹄韻”。
單平單仄是特殊的“平仄交替”,形式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筆者曾在網絡看到的一副對聯就是如此,“儒館辟邊城,漸戶多弦誦,士勵廉隅,快養人才為世用;郡齋鄰講院,喜公暇論經,夜深聞讀,不忘書味似兒時。”
五、節奏相應
所謂節奏相應,指上下聯在節奏的停頓上應當同步。楹聯行文多以二字(有時也有一字、三字以上的)為一節奏。無論形式如何,每個節奏的最后一個字為該節奏的節奏點。節奏有語音和語意之分,一般保持一致,有時也不能完全一致。具體分為:一是基本節奏,即為二二節奏,如“風和日麗;人杰地靈。”二是單字或多字節奏,如“說真心話;做老實人。”三是分句節奏,就是對應的分句保持節奏一致,如“千指同居,譽三朝孝義,全憑楹下從三德;百丁出仕,承一脈清廉,無愧江南第一家。”四是成語節奏,如“胸有成竹”等成語便為一個節奏,“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固定用語也為一個節奏,他們的入律聲韻就要以最后一個字為準。五是語音節奏與語意節奏,一般都為一致。現舉一個不一致的對聯,如“金剛寺隱青山里;獨秀鋒懸碧水中”,語意節奏是:金剛寺+隱+青山里,我們誦讀的語音節奏為:金剛+寺隱+青山里。
六、形對意聯
形對意聯的要義在于,楹聯要表達一個明確的主體,就要做到對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其中,形式對舉,一是形對意聯(字句、詞性、結構、節奏、平仄皆對應,上下聯意相關),如“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二是形對意離(也叫“無情對”,字面工對而意義不相關),如“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這是郭沫若年輕時的應征聯,對的很工整,但是上聯的酒與下聯的天候不相干。另外意義關聯,一是義聯形離,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粗看上下聯沒什么關系,細看上聯缺“八”下聯缺“恥”,表達的是忘(王)八無恥的意思;二是義聯形對,這是楹聯的一般要求。
楹聯有“六大禁忌”
一、忌同聲收尾
除非特例,楹聯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下聯平聲收尾。
二、忌同聲落腳
針對多句聯來說,其各分句的句腳要符合平仄交替要求。
三、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一個單句的最末三個字,應避免都是平聲字或都是仄聲字。
四、忌孤平或孤仄
五個字以上的單句中,應盡可能避免只有一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四字及以下的楹聯,因字數少而不作要求。
五、忌無規則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正常楹聯中有重復的字,一定是按照規則重復的。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見因如見果,果苦莫如地域人。”其中“修”、“見”的重復是反復手法需要,“心”、“果”的重復是頂針手法需要;而兩個“是”、兩個“如”是規則重字。而禁忌針對無規則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實詞忌同位重字,而虛詞則可以。虛詞有時候調解節奏是可以自對的,如“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眾生游戲,虛空而不知。”另外一種就是無規則的異位重字,即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
六、忌同義相對
同義相對,又稱為合掌,俗稱龜鱉對。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詞句,其意思要盡量避免雷同,更不可以同義。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就屬合掌。
第二講 楹聯聲韻
在楹聯創作中,我們一般是依照《平水韻》,但部分人會采用較易的《中華新韻》。《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把漢字分成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中華新韻》主要是針對現代人習慣的聲韻而言,現代漢語的陰平、陽平皆為平聲字,上聲、去聲皆為仄聲字,用《中華新韻》就不用考慮入聲字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新韻》撰聯寫詩,就要全文用新韻,而不能把“新韻”和“平水韻”混用。且新韻所寫之作,一定要注明“新韻”。
大家比較能夠理解“新韻”的應用,但是對如何去用“平水韻”卻仍有不少疑惑。朱慶文在本講中,提供自己總結的三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用“拼音規則”
此方法對常人有難度,但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師以及拼音基礎好的人士就不是難事。具體如下:一是b、d、g、j、zh、z六母的第二聲字(陽平),都是古入聲字。二是d、t、n、l、z、c、s等七母跟韻母e拼合時,都是古入聲字(“廁”字例外)。三是k、zh、ch、sh、r與韻母uo拼合時,都是古入聲字。四是b、p、m、d、t、n、l七母跟韻母ie拼時,都是古入聲字(“爹”die字例外)。五是d、g、h、z、s與韻母ei拼合時,都是古人入聲字。六是聲母f跟韻母a、o拼合時,都是古入聲字。七是讀üe韻母的字,都是古入聲字(“嗟”jue,“瘸”que,“靴”xue,三字除外)。八是“一字有兩讀”,讀音為開尾韻,語音讀i或u韻尾的,也是古入聲字。
第二種辦法是《平水韻》簡表及入聲字歌訣
寫近體詩的韻腳一般只允許用同一個韻中的字,規則比較嚴格。因此,《平水韻》就成宋代以來知識分子掌握聲韻的必讀書。
入聲字歌訣168個入聲字編成,可供初學者記憶和辨識部分入聲字。其中,一些變聲字可以類推,如“裂”可以推出“列、烈、咧、冽、趔”等字。
第三種辦法:方言辨別(方言法)
現代漢語的出現是人為改革的結果,我國的一些地方特別是南方地區,方言中古音大量存在。方言對我們把握入聲字有重要作用,對于年級較大的楹聯愛好者,這種方法很實用。
此外,現代人學古漢語的平仄聲,最難的還不是辨別平聲仄聲,而是有一些字可平可仄。那么,怎么去分辨?朱慶文歸納為三類:
一是平仄通用、意義不變。
這類字音義如何、詞性如何,它們使用的無顧忌的,不用考慮平仄問題。
二是平仄變化、古今異讀
。一些字的今昔讀音是不同的,平仄也發生變化,在實際應用若用“新韻”就用今音、若用“平水韻”就用古音。
三是平仄多用、音義不同。
這類字是破讀字,根據意義不同,其平仄不同,讀音也不同。
(參考內容)古代漢語有“四呼”:開齊合(中古開口一二等)、齊齒呼(中古開口三四等)、合口呼(中古合口一二等)、撮口呼(中古合口三四等)。對應現代漢語拼音,其規則是:開口呼是主要元音為a、o、e而沒有韻頭的韻母,齊齒呼是主要元音為i和韻頭為i的韻母,合口呼主要元音為u和韻頭為u的韻母, 撮口呼主要元音為ü和韻頭為ü的韻母。
第三講 對仗用詞
對仗是把“同類”或“對立”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可以說是由漢魏駢偶文發展而來。有三個基本要求:平仄相對、結構相稱(句法結構或詞組結構)、詞性相同。
但古人講對賬用詞的詞性,沒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名稱,而是分虛實詞語助詞,實詞中包括半實詞,虛詞又分死虛詞、活虛詞、半虛詞及助詞,還有一些特別小類的字詞。
古人口訣: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
明代屠隆《縹緗對類》里說:以“虛、實、死、活”字教之。蓋字之有形體者謂“實”,字之無形體者謂“虛”;似有而無者為“半虛”,似無而有者為“半實”。實者皆是死字,惟虛字則有死有活。死,謂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纖”之類是也。活,謂其使然而然者,如“飛、潛、變、化”之類是也。虛字對虛字,實字對實字,半虛半實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對以活字,活字不可對以死字。此而不審,則文理謬矣。
但是,對仗用詞要靈活看待,存在詞性可以放寬或活用的情況,也存在對仗中的辯證關系。我們不能引一味求工,而導致以工害意。
那么,古今的詞性對比,可以做以下三類劃分:
1、實詞及對應關系
實詞對應今天的名詞和代詞(除“之”與“其”),如“天、地、日、月、人、樹、鳥”及“君、臣、我、汝”等。半實詞對應今天的抽象名詞,如“文、光、雷、力、雄、忠、誠、情、罪、苦、律”等。
2、虛詞及對應關系
活虛詞對應今天的動詞,如“飛、潛、變、化”等。死虛詞對應今天的形容詞和副詞,如“高、大、精、新”等。半虛詞對應今天的形容詞和抽象時間詞,如“早、晚、上、下、里、外、內”等。助詞相當于今天的介詞、連詞和助詞,例如“與、及、而、唯、者、然、則、乃、于、焉、哉、乎、也”等。
3、數目字、顏色字、連綿詞等及對應關系,我們比較熟知。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中“依據律詩的對仗概括”,把對仗用詞分為9類:名詞、形容詞、數詞(數目詞)、顏色詞、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代詞(其中“之”“其”歸入虛詞)。名詞又進一步細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宮室、服飾、器用、植物、動物、人倫、人事、形體11小類。
名詞細分如下
天文門:如“樓高但任云飛遠;池小能將月送來。”“云”和“月”就是天文門對仗用詞。
時令門:如“霜痕月色秋容淡;簾影蟬聲午夢驚。”“秋”和“午”就是時令門對仗用詞。
地理門:如“石室天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卷,露半天樓閣,十二闌干。”“石”和“水”、“世界”和“闌干”就是地理門對仗用詞。
宮室門:如“煙籠古寺無人到;樹倚深堂有月來。”“寺”和“堂”就是宮室門對仗用詞。
服飾門:如“六宮粉黛無顏色,萬國衣冠拜冕旒。”“衣冠”和“冕旒”就是服飾門對仗用詞。
器用門:如“花映玉壺紅影蕩;日窺銀甕紫光浮。”“壺”和“甕”就是器用門對仗用詞。
植物門:如“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竹”與“松”、“葉”與“根”都是植物門對仗用詞。
動物門:如“群盜鼠竊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龍蹯虎踞,古人之虛言。”“鼠”與“龍”、“狗”與“虎”都是動物門對仗用詞。
人倫門:如“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師”與“友”、“弟”與“兄”都是人倫們對仗用詞。
人事門:如“閑看門中木;思耕心上田。”“閑”和“思”就是人事門對仗用詞。
形體門:如 “繪影繪聲,將今比古;芳心芳口,弄假成真。”“影”與“聲”、“心”與“口”都是形體門對仗用詞。
還有一些其他小分類。
飲食門:如“飽食一方,用以代飯;分為數片,勸爾加餐。”“飯”和“餐”就是飲食門的對仗用詞。
文具門:如“綠水舟停,畫筆深沾楊柳色;紅云宴罷,詩箋猶帶荔枝香。”“筆”與“箋”就是文具門的對仗用詞。
文學門:如“金尊日月三都賦,玉洞云霞二酉文。”“賦”與“文”就是文學門的對仗用詞。
代名對:如“錦水名山君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君”與“我”就是代名對。
方位對:如“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下”與“南”就是方位對。
數目對: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與“千”、“三”與“四”就是數目對。
顏色對:如“高閣逼云霄,舉頭紅日近;遠山收入畫,回首白云低。”“紅”與“白”就是顏色對。
干支對:如“甲第云連,竹苞松茂;午窗日永,鳥語花香。”“甲”“午”分屬于天干和地支,所以二字為干支對。
人名對:如“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秦皇”與“姜女”就是人名對。
地名對:“無客,無鶴,無酒,無魚,無赤壁;有江,有山,有風,有月,有東坡。”“赤壁”與“東坡”是地名對,“東坡”此處實為人名,借用東坡地名,雙關用法。
此外,還有以下幾種對仗形式:同義連用字(包括近似義),如“煙雨樓臺山外寺;畫圖城郭水中天”中的“煙雨” “樓臺”“畫圖”“城郭”;反義連用字,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中的“生死”“存亡”;連綿字,如“獨抱琵琶尋舊曲;數教鸚鵡念新詞”中的“琵琶”(雙聲連綿詞)“鸚鵡”(非雙聲疊韻連綿詞);重疊字,如“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副詞、連介詞、助詞(包括嘆詞)如下
副詞:主要的用字有“忽漸才乍已將欲擬即皆俱怎焉豈空徒枉頻屢每亦卻休莫不未只但惟尚又復曾嘗須應宜合猶還乃雖且更可能殊甚頗稍最堪竟頓渾漫轉翻”等。如“肅貪如捕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固國應安民,惟重民生,乃獲民心”中的“不”“惟”“焉”“乃”都是副詞入聯屬對。
連介詞:主要的用字有“與和共同并且還于而則因為之在由以從對及或跟”等字。如“日永亭臺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中的 “且”“而”都是連介詞屬對。
助詞(包括嘆詞):主要的用字有“然止之者著了過噫吁嗟咦哦嗚呼也矣焉哉歟乎耶而耳兮”。如“神為德其盛乎,呼吸回天登彼岸;臣何力之有也,忠誠若水證平生”中的“乎”“也”都是語氣助詞,“聊復爾耳;可以已乎”中的“耳”“乎”為嘆詞。
第四講 楹聯節奏
在楹聯聲律中,節奏相當的重要。你吟誦要分清節奏,你判別聲律也要把握節奏。看楹聯的節奏時,不僅要考慮語音節奏,還要考慮語意節奏。
四字和五字聯的節奏和煉字,第三個字十分重要。
四字聯的一般節奏:二二、三一、一三。
五字聯的一般節奏: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
六字和七字、八字聯的節奏和煉字,第三、第五個字重要。
六字聯的一般節奏: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
七字聯的一般節奏: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
八字聯的一般節奏:四四。
九字及以上聯節奏和煉字,九字聯大多為四字聯和五字聯組成,要注意第四、第六個字;十字以上的聯常為多句聯,因此關鍵詞不僅有分句內的要求,還有全聯綜合性的要求,比較難定。
楹聯中有時候還會出現“領字”和“領句”。它們在聯句中起到統領的作用,如“歷來/天下/是/一家,更難得/蒲坂/奇逢,竹窗/夜話;此地/關河/雄/萬古,何不就/高樓/更上,山寺/重游”中的“蒲坂奇逢”“竹窗夜話”“高樓更上”“山寺重游”本身可以單獨使用,但是一旦把這些詞組用到復雜的聯句時,就需要有一個引領(“更難得”“何不就”),不然就會顯得非常突兀。
領字領句在聯句中運用沒有一個量的規定和標準,主要是來自句式變化的考慮。因此,它的作用是牽領下文,但依舊以下文為主,只是輔助作用。一般而言,領字領句單獨成為一個節奏,對其的聲律要求就會放寬,目的是有意忽略它的聲律、對仗要求,突出聯句主體。
第五講 楹聯句法
楹聯的句法就是上下聯的相互邏輯關系。
一、并列關系:形式平行、語氣一致
一般有關聯詞“也”“又”“既……又”,也沒有用關聯詞的(又叫“意合法”),如“風邪氣正;水濁香清。”
二、連貫關系:時間連續、意義承接
關聯詞多用“已……又……”“才……又”等。如“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
三、遞進關系:從小而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關聯詞常用“況”“更”“不但……而且”等。如“進門都是客;到此即為家。”
四、假設關系:出句有假設,對句出結論
關聯詞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如“若問梅消息;須待鶴歸來。”
五、條件關系:出句提條件,對句給結論
一般沒有關系連詞,我們也叫“流水對”。但可以用現代漢語的“只要……就能……”來推導。如“天地如胸臆;文章生風雷。”
六、轉折關系:出句推出條件,對句反向敘說
關聯詞有“但”“卻”“然”等,也又不用的。如“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文章。”
七、選擇關系:上下句,二選一
常用“寧……不……”“與其……不如”“但”“不”等關聯詞。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八、因果關系:上下句互為因果
一般出句為因,對句為果。但,有時候,也有倒裝句。如“莫愁前路無知己;西出陽關多故人。”
九、目的關系:上下句之間為目的和行動的關系
一般出句為目的,對句為行動。但,有時候,也有倒裝句。如“但得桃紅李艷;何愁體瘦鬢霜。”
第六講 楹聯立意
立意就是要明確寫聯要寫什么內容,表達什么情感。
一、收集資料
明確對撰寫對象的了解,只有寫道點子上了,楹聯才能切時、切景、切情。
二、把握精髓
古今名聯,不管表面的意思如何,但在骨子里都會透出描寫對象的精神實質。因為,寫聯不僅要占有資料,而且要提煉精髓。
三、符合傳統
中國人講傳統,守住傳統,就是守住了特色。各種楹聯分類不同,一些慣例和特色不能不遵守。
1、佛道聯:要合乎宗教的教旨,并回避宗教的禁忌。在歷史上,很多聯家會把自己經歷和心悟寫入聯中,不失為結緣之舉。
2、祠廟聯:主要是祠堂、廟堂上的楹聯,主要是歌功頌德、激勵警示、文化傳承的內容。
3、學堂聯:主要指學校、書房、書院、書畫室等處的楹聯,有特殊的崇德、勸學、勵志、啟智等意蘊,也又寫風景、寫歷史人文的。
4、贈挽聯:題贈聯偏重歌功頌德、闡發友情,挽聯側重歌功頌德或表達惋惜、思念之情。
5、景區聯:自然景觀聯意頌自然風光為主,也又借景抒情之作。而歷史人文景觀聯,大多是頌其歷史功績為主。
6、客堂聯:一般用于待客場所,有自勉、待客、歌頌自己或祖先功業。
7、自題聯:大多以自訴情懷、勵志為主,但也有悟道究理的楹聯。
第七講 楹聯取象
如果立意是要寫什么內容,那么取象就是怎么表達情懷。
一、 經典詩文
1、借詞,如“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這副聯取意于《滕王閣序》并直接借用了文中經典的詞句。
2、借象,如“九峰環立,峻碧摩天,何念幽奇雁蕩;五福獨尊,馨香入脾,堪言老曲梅樁。”作者借助康有為“九峰九峰環立,峻碧摩天,分雁蕩之幽奇”中“幽奇”的意象而作。
3、借句,如“草盡松間宜布屐;荷香湖上可移舟。”作者全聯都是古人詩文中的摘句,一字未改,顯得很有意境。
二、所見事物
1、物象,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所見的事與物有一定特定的意象。
(1)豪情壯志類:高山、奔流、雄關、滄海、大江、長風等。
(2)孤獨悲傷類:沙漠、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子規)、芭蕉、黃昏等。
(3)心志品格類:冰雪、松、菊、梅、竹等。
(4)離別相思類:楊柳、蘭舟、關山(月)、鷓鴣等。
(5)閑情雅致類:春日、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
2、事象,都是人的行動,一般由動賓短語構成。
(1)登高、憑欄等多抒發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和惆悵。
(2)飲酒等多抒發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
(3)吹笛、吹簫、吹笙等多抒發離別、相思、孤寂。
(4)折柳等多抒發惜別還遠、思鄉之情。
(5)搗衣(搗練)等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
三、典故歷史
1、歷史人文,容易讓當地讀者喜聞樂見。
2、典故傳說,借用大家熟知的典故與傳說容易闡釋聯意。
四、功過言行
1、功過,對人物的歌頌與諷罵。
2、言語,抓住人物的語言表達特征,或頌或貶。
3、形態,以人物的形態特點直接入聯,更具形象化。
五、民俗俗語
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便于把深奧道理簡易表達。
六、時令節日
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意義,往往能增加楹聯的內涵。
七、特定地名
1、表祝愿向往,“東海”象征永不干涸,“南山”象征太平勝象,“長安”象征功名利祿、錦繡繁華,“江南”象征美好、閑適生活,“蓬萊”“瀛洲”象征皇家宮殿、歌臺舞榭、仙人居所,“秦晉”“連枝”象征兩姓聯姻、夫妻恩愛。
2、表離愁別故,“長亭”“古道”“西窗”“西樓”“小樓”“秋池”“陽關”“南浦”“北梁”“關山”。
3、表閑情逸致,“東籬”“南院”“青山”“桃源”“山林”。
4、表愛國豪情,“新亭”“樓蘭”等。
第八講 楹聯章法
楹聯章法就是聯語的組織形式,袁枚曰“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無定法,以古為法,以今為意。”章法應該活用,不應成為僵化的形式。
一、對法選擇
1、互對
常見的對仗方式,包括正對,如“春種遍地綠;秋收滿地金”;反對,如“寧退熱官思爛熟;聊支冷俸就清閑”;流水對,又叫串對,上下聯是一句話,上下聯獨立起來就沒意義或意義不全,上下為因果、條件、目的、假設的關系,如“直登云夢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在形式上,互對還存在交股對(錯綜對),如“昔看黃菊與我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君”與“我”、 “與”與“卻”位置不同、錯綜相對。
2、自對(當句自對)
(1)并列結構:單字自對(如“每眼前望吳楚東南,輒憂海防;只胸中吞夢八九,未許回瀾”)、多字自對(如“游目騁懷,此地有崇山峻嶺;仰觀俯察,是日也天朗氣清”)、復字自對(如“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疊字自對(如“亭邊短短長長柳;渡上來來去去船”)、連環當句對(如“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2)不等子自對:“字數相等”規則的突破。如“一簫一劍一知己,無牽無掛五煩惱”,“簫”“劍”“知己”、“牽”“掛”“煩惱”詞性不同類,但古詩詞中常有借代關系,在詞義上有同類性。
(3)隔詞、隔句自對:如“地靈更喜人杰;物阜又遇年豐”“小忍構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平心描特色,一開一革,妙筆譜華章。”
(4)分句自對:分結構相同者自對(如“無狂放氣,無道學氣,無名士風流氣,方稱儒者;有誦讀聲,有紡織聲,有小兒啼笑聲,才算人家”)、結構不同者自對(如“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敗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句群自對(如“秦帝東巡,康王南渡,名相盡忠,文宗修禊,稽史海千秋,更向武林懷舊事;運河枕夢,都市映辰,青山相伴,綠水比鄰,凌虛空百丈,每來拱墅看新蹤”。)
(5)排比自對:至少三個分句以上的楹聯才可以進行排比。如“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云,洞庭月,澎蠡煙,瀟湘雨,廣陵潮,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二、聯句分工
上下聯都必須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必須做到意思互相關聯并有分工,明確上聯寫什么,下聯寫什么。常見的寫法有寫景狀物(上下聯是對立兩面的景物)、上敘下議(以上聯的事件引發下聯的抒懷)、上輕下重(上聯下要避免頭重腳輕)、上鋪下結(上聯純粹是為下聯服務)以及花開兩支(上下聯是同一主題的兩個側面表述)。
第九講 楹聯修辭
一、比喻
1、明喻(A像B),如“千古文章,功參麟筆;兩朝開濟,慶恰羲艾”。
2、暗喻(隱喻),如蘇小妹新婚之夜難夫婿秦少游的“閉門推出窗前月(蘇小妹出上聯),投石沖開水底天(秦少游對下聯)。”
3、借喻(本體是喻體形式),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二、引用
1、用典,一是明引法,如“易曰:乾坤定矣!詩云:鐘鼓樂之。”二是借引法,借典故中的部分詞語入聯,如“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年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壯志,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里駕長車。”“抬望眼”“收拾山河”“壯志”“駕長車”都出自岳飛的《滿江紅》。三是意引法,引用典故的“意”入聯。如“毀何曾滅性;狂亦不遮明”中的上聯出自《孝經》的“毀不滅性”,下聯出自《漢書.嚴光傳》的“狂奴故態耳。”
2、集句(集字、摘句),如“夕陽無限好,高處不勝寒”,上聯來自李商隱《樂游園》,下聯來自蘇軾《水調歌頭》。
3、雙關,有諧音雙關,如“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莫來道者來”;有借意雙關,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4、設問,有提問(上問下答、有問而不答)、有反問的區分,下面的例聯結合提問與反問于一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后?”
5、析字,根據漢字形體結構的特點或特定含義,通過拆拼其形、解析其意,巧妙地制作聯語的方式。如“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上下聯的偏旁正好是中華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6、嵌字,把某些自成系統的字,或整體或分別嵌入聯中,使得意中有意。嵌字聯大體可分為整嵌(如“日下荀鳴鶴,云間陸士龍”)和分嵌(如“悲哉,秋之為氣;慘哉,瑾其可懷”),分嵌還可以分為若干種。
7、反復,包括意思反復(如“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無名,人眼不開天眼開;八十日里,鄉試第一,京試第一,殿試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和用字反復(如“在新城,演新戲,歡迎新同志,迎接新勝利;除舊貌,破舊習,打倒軍閥,摧毀舊世界。”)
8、回文,上下聯首尾循環或單聯的首尾循環。有首尾循環(如“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單聯循環(如“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句中回文(如“湖中島,島中湖,千島多姿湖更美;水繞山,山繞水,萬山拔翠水更清”)、諧音回文(如“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帖翰林書”)、隱形回文(如“紫龍蟠嶺上,紅日耀山中”,倒過來讀“上嶺蟠龍紫,中山耀日紅”也很工整。)
9、頂針,也稱為聯珠。上聯或者下聯中,把前句句腳作為后句的開頭,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字的重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也存在特殊的句內頂針的情況,如“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
10、互文,互文在古詩詞中大量存在,“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如“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看”中的“將軍角弓”“都護鐵衣”為互文,意思是將軍和都護的角弓都無法張開、鐵衣冷得都穿不上。
11、謎語(歇后語),上下聯都由謎語或歇后語組成。如“魯肅遣子問路;陽明笑啟東窗”的意思是三國魯子敬去了“子”,剩下“敬”子,“問路”在古文中有指導的含義,所以上聯的意思是“敬請指教”;下聯是王陽明是明代理學家,陽明指代光明之一,“笑啟東窗”是包容接納的意思,下聯就是表明“歡迎光臨”之意。
12、串組,就是講本來沒有聯系的事物名稱按一定的規律聯起來。如“碧野田間牛得草;金山林里馬識途”,“碧野”“田間”“牛得草”“金山”“林里”“馬識途”全部是人名。
13、切意,“借其形而切其意”,讓聯意于特定的事物或規定相切合。如“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中“擒虎”指隋朝大將韓擒虎,“退之”指文學家韓愈(字退之),他們都姓韓,而本聯正是要送的對象正是“韓”姓。
14、借代,不直接表達,而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表達。如“無絲竹之亂耳;樂琴書以消憂”中的“絲竹”借代樂器。
15、夸張,有夸大、夸下、夸前之分。如“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門辟九霄”“階崇萬級”夸大),如“頃刻間演出千秋事業;咫尺地囊來萬里江山”(“頃刻間”“咫尺地”夸小),“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未啟笑先聞”夸前)
16、襯托,突出別的事物的特點。有陪襯,如“功在睢陽,昔尚咬牙思啖賊;蔭垂蠡水,今猶挽手欲回瀾”;有反襯,如“今尚祀虞,東漢已無高后廟;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有特例,如“足下起祥云,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后宜生一點禪心”,用“氣祥云”“帶仙氣”“無俗障”“生禪心”把廬山的高給襯托出來。
17、同音,用兩個同音或近音的詞或短語讓聯句變得簡潔而深刻。一般可分為:同韻聯,如“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同音聯,如“移椅倚桐同觀月;等燈登閣各攻書”;聯腳、句腳的同韻聯或押韻聯,如“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中的“下”“家”雖然一仄一平,但是兩字的韻母相同,為同韻聯。
18、其他的如下
(1)闋如,把個別字空起來,讓聯語意思寓于聯外。如“人稱新郎新娘,院本是舊相思一對;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__風味幾番”,“__”處讓他人來根據感受填字。
(2)同異,又稱轉品或趣讀,即同形字組成、異讀來區分字義。如“長長長長長長長;行行行行行行行”,它的諧音為“常漲常漲常常漲;航行航行航航行”,就可以轉出生意興旺的意思。
(3)藏詞,把某詞隱去,反而更加耐人尋味。如“與爾同消萬古;問君能有幾多?”聯中把要表達的意思“愁”隱去。
(4)比擬,意在“擬此為彼”。如“云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一聯中就是采用擬人的手法。
(5)兩兼,讓一個字既屬于前詞,又與后詞直接組詞。如“李東陽氣暖;柳下惠風和”,“李東陽”“柳下惠”是人名,然后“陽氣”表春光,“惠風”表和風,全聯的意思是:李樹東邊春光暖,柳樹下面微風和。
(6)移情,聯家為表達強烈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與自己感情一致、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特性。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露”不可能是“從今夜白”、“月”也不可能是“故鄉明”。
第十講 聯墨藝術
聯墨,就是聯語和書法珠聯璧合的產物。
一、聯墨形式
1、常聯,指尺幅呈橫短豎長的條形兩幅,上下聯各寫于一幅且聯文豎寫。上聯正文右側題上款,下聯正文左側題下款。聯紙上下端一般留有一寸“天頭地腳”,聯墨文字間要有一定的間隔。
2、龍門對,上下聯在常聯的基礎上,因字數多而一列難以寫完便換列再寫。上聯正文序列自右向左排列,下聯正文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聯須行數列數相等,每行每列字數均要求相等,形成對稱。
落款與常聯有區別,上聯正文后,空適當距離題上款;下聯正文后空適當距離落下款。上下聯的最后一列不能寫滿全列,必須留有足夠的題款空間。但最后一列的字數也不能太少,其書寫字數與相鄰列相比,其列長一般不少于全列長的1/3/。
3、琴聯,在常聯的基礎上,在上聯正文下題上款,在下聯正文下落下款,其他與常聯基本一致。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對稱式,即上款自右向左分列書寫,下款自左向右分列書寫;二是同向式,即上下款都是自右向左書寫。
4、中堂式,將整張懸置豎式對折,用常聯或琴聯或龍門對形式來書寫,但不用裁開。上下聯正文相隔也不宜太遠,一般以一個正文自豪大小的間距為宜。
二、聯墨基本要素
1、正文,要注意聯律聯意,要注意意明字對,要注意聯墨相配,要注意團體取勢,要注意筆劃清晰。
2、落款(上、下款),在整幅聯墨中起著補充、協調、映襯的作用。落款雖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識安排合宜與否,直接影響作品整體的藝術效果。
3、用印,是最后一道收尾工序。缺了印章,就不是正式的、正軌的、正確的、完美的聯墨作品。鈐印用得好可以畫龍點睛,反之前功盡廢。一般包括啟首印、款印,也見有壓腰或壓腳印。
三、聯墨應用
1、裝裱事項,不要如其他書畫一樣安上軸頭,這樣不論是與中堂相配還是兩聯懸掛在一起,都會造成軸頭相疊,互相干擾。同時,在聯墨裝裱時,還要注意上下聯的天地頭、隔水及畫心寬窄等方面的對稱性與協調性。
2、懸掛事項,要符合傳統的規矩,要求聯墨要豎帖、豎掛。一般依豎讀文字的習慣,面對楹聯,上下聯按從右到左順序懸掛。若是從門外面對大門的,上聯要位于出門的左手邊,下聯要位于出門右手邊。
3、鐫刻事項,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論如何要尊重原作,除非有明顯錯誤處要征得作者的同意。
4、收藏事項,聯墨收藏的要關注長聯、長款聯、打朱絲欄格聯等作品;還要注意專題收藏,如名家自撰自書聯墨及文人自題聯、春聯等專題更值得收藏。
5、展覽事項,既要把握書法藝術水準,也要重視楹聯的規范性。無論何種形式的展覽,一般不宜將一副聯墨拆開展覽,但可以配備一些中堂書畫,或以多種字體、多種形式書寫,以豐富現場效果。
讀后結語
讀完《楹聯十講》一書,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個字“累”,重要的事說三遍“累”“累”“累”。最近簡書上速讀風比較流行,很多人都在學習這種讀書方法。我暫下妄言,速讀法或許對很多類型的書籍有效,但是對于像《楹聯十講》這樣飽含傳統文化知識點的書籍來說,常人想速讀是不可能,想速翻那是可以的。當然,有一類人可以排除,就是本來就比較精通楹聯這塊事務的人,因為熟悉是可以做到速讀的,其他的人就很難做到了。
我為什么會感到“累”,也就是因為接觸少導致陌生的認知艱難。從小到大,我們固然學過很多傳統文化的知識,無論是課堂的教學,還是課外的閱讀,那都只是通識性的、皮毛性的東西。當然,我還是很感謝這些功底的,至少書中能看到似曾相識的東西。讀完這本書的第二大感觸還是一個字“專”,就是要想了解一樣東西,只有看專業的東西,才能觸摸深層的本質。
“有余力可學文”,大家有空還是可以學學楹聯知識的,至少不會無話可聊啊,這誰家沒個對聯啊。或許,有時還會是一根救命稻草啊,比如在對象家見家長時,交流卡殼了,拿家中的楹聯開講,一下子就祛除彼此尷尬、提升文化檔次。總而言之,一個人多懂點,總歸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