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介紹了當下職場12個職場基本能力對于未來的重要性!
分別是:樂觀力、目標發現力、親和力、反應力、持續學習力、語境理解力、專業構筑力、人脈開拓力、委任力、商談力、傳授力、協調力。
其中最讓我感到特別受啟發的是親和力和語境理解力!
語境理解力,按照作者的話說就是“也就是說,“傳達”不是一字不差的簡單轉述,而是要正確理解語境,經過適當的“翻譯”后,再告知對方。這種能力稱為“語境理解力”。A和B的成長環境及所屬公司完全不同,講話風格和用語措辭可能也存在差別。要想在二者之間做好協調工作,就必須理解不同世界、不同年齡的人的語境,再轉換成合適的說法。這樣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要提升這種能力,就要跟不同社會經歷,不同年齡、專業領域的人交流;同時想象對方的發言背景,要思考對方“為什么說”,而不僅是“說了什么”。
比如營業員接待客戶,思考一下顧客所屬行業的經營環境如何?顧客面臨的經營課題是什么?顧客有著怎樣的公司風氣和價值觀?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思考,探究顧客隱藏在表面語言背后的心情和需求。如果可能的話,應該事先作好準備,想象“這位顧客現在肯定想這樣做”“談到這個程度應該差不多了吧”,等等,即使顧客不直接說出類似的話,也要若無其事地嘗試打探。這樣一來,就能得到“這是個明白人,可以信賴”的評價。
若想提高語境理解力,另一個推薦的方法是制作“論點整理單”。
養成開會前歸納出一張簡單備忘錄的習慣。例如,會議的論點是什么?每個人希望得出怎樣的結論?能設想出哪些提問?等等。
在上一次開會時,記下不同意見的要點、各人的核心主張及提問等內容,再將本次會議的資料與其對照,預想會議的進展。只要事先做好設想,有所準備,遇到問題就能冷靜、恰當地作出回應。
本來,只要事先整理出會議的論點,開會時就不會糾纏于瑣碎的討論,而能夠進行觸及問題本質的討論,但如果參加會議的人都不擅長討論,就會迅速跑題。所以,你可以制作論點整理單分發給其他人,或者拿在自己手里主持討論。
所謂親和力,就是指通過柔和的表情和詼諧的笑容吸引人的能力!
有親和力的人,哪怕初次見面,也能開心地打招呼說“你好”;乘電梯時偶然遇見熟人,能笑著說聲“最近怎么樣”“最近真努力啊”。只靠一聲寒暄,就能迅速拉近兩個人之間的距離。
通過各年齡段的人對“接電話”“待人接物”“上下班時的寒暄”等禮儀的重視程度,能看出各年齡段的人之間的差距。
不會寒暄的人,人際關系恐怕不會太好!
有哪些方法可以鍛煉親和力呢?
第一,照鏡子比對。藝人和播音員會在鏡子前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仔細查看這些表情會給別人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就算不是藝人,也應該對自己的笑容負責,這一點對于鍛煉親和力來說是很重要的。
第二,模仿自己身邊有親和力的人的說話方式和行為舉止,每次覺得模仿得不錯時,就把相應的信息記在心里,這樣就能找到對方時刻散發出清爽氣息的線索。
如此有意識地不斷重復,漸漸就能變成自發行為。
還有一個能力是反應力,是建立在為了問而聽的能力,有時候甚至要夸大自己的反應詢問,真的嗎,哇,太棒了,從而刺激對方說出更多的內容!
正視雙眼也很重要的!顯示你正在認真傾聽!適當的詢問重復對方所說的話,也很重要!
鍛煉反應力的關鍵是要有自覺的意識。除了一對一的交流場合,在開會、上課、演講等集體場合,也會有人關注自己的反應,所以不能像在家里看電視、打游戲時的狀態一樣。要時刻養成習慣,留意周圍的人,客觀把握這些人對自己有何期待。
比如假設領導會向你提問:這個項目怎么樣了,大體情況如何?項目有哪些關鍵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有哪些處理的意見?哪些項目還不錯,哪些不夠好?建議問答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在10秒鐘之內回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