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會束縛身,身更會改變、影響心,身心和諧一體、相互強化支撐,才能活出精彩幸福、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我發現一個規律,打工人每到周五晚上下班,通常是一周里身心最放松、最逍遙的時刻,想著接下來有完整的兩天可以自由自在隨自己支配,想干啥干啥、不想干啥就可以不干啥,心情就會無比的輕松愉悅。
而這種輕松的心境往往隨著周日的到來,變得越來越緊張。一直到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又要上班,去面對不得不干的那份苦役,心里緊張焦慮的情緒達到了頂點,甚至導致周日晚上有些失眠、睡不好。
很長時間以來,跟很多打工人一樣,我也患有不同程度的周日綜合征。每到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又要上班,其實周一只要按部就班起床上班就好,也沒有什么特別緊急的工作需要處理,但那種內心緊張焦慮的情緒就是舒緩不了,甚至導致周日晚上時常失眠、睡不好,特別影響周一的工作狀態。
直到昨天晚上,那種內心不由得緊張焦慮的周日綜合征又來了。這回我一方面對內心情緒狀態保持正念覺察,另一方面盡量躺在床上舒展四肢、保持放松,而不像平時越感覺焦慮緊張越是身體蜷成一團。如此一來,我忽然體悟到內心焦慮緊張的情緒也沒啥了不起,它根本不能把我怎么樣,我完全能夠駕馭它、舒緩它,而不是反過來讓它控制我、束縛我。心下頓悟之后,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睡了一個大好覺,今天周一早起精力充沛上班去了。
美國心理學家西恩·貝洛克在《具身認知》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深刻洞察,那就是人不僅能通過認知、情緒影響身體,人更能通過改變身體狀態而間接改變大腦認知模式與情緒狀態。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的“不是因為你開心才歌唱,而是因為你歌唱才開心;不是因為你高興才微笑,而是因為你微笑才高興?!贝竽X自主意識(意識心靈)雖然對我們很重要,但我們人不僅是單純的大腦意識動物、人更是身心高度關聯、相互影響強化的動物——我們的意識心靈會深刻地影響乃至決定我們的身體狀態,我們的身體狀態更是在無時無刻不再悄然影響、改變著我們的心靈。
《具身認知》這本書中提到,比如我們平時跟人溝通交流,尤其是公開演講或會議發言時,同時伴隨以手勢比劃的話,那么我們的發言思路往往更清晰,觀點表達會更深刻、更系統全面,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再比如比起一味在辦公室靜坐對著工作難題冥思苦想,站起來走兩步活動活動身體,或者干脆到室外散會兒步,尤其是到有花草綠地的地方開闊一下視野、有氧慢跑幾圈,都有助于我們形成嶄新獨創的思路。最終我們往往會驚喜地發現,有意識地改變身體狀態,自己腦海中竟然蹦出了創造性、建設性的工作問題解決方案。
而在與人溝通合作及相互理解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溝通往往比網絡溝通更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同時如果你有著跟他人相同的生活經歷、身體習慣、運動頻率等,你也會更加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及共情他人。比如研究發現,那些感情和諧的夫妻之間,日常生活中很多行動往往同步性比較高,由此導致雙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而在工作交流方面,如果你有意識地與對方的手勢、身體動作保持同頻,那么對方贊同你觀點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比起能夠自如地運用身體進行輔助思考、激發靈感、解決問題、表達同理心及相互支持理解的正常人,那些身有殘疾、行動困難的兒童通常智力發展也會比較遲滯。比如對于正常兒童來說,他們可以通過用手指比劃、身體移動、行為模仿等方式來解決簡單的四則運算數學題,來鏡像理解他人的內心感受,增強同理心及帶來成功的社會互動體驗等。而對于身體無法自由行動的殘疾兒童來說,他們的身體存在阻礙的同時,仿佛也對他們的智力發育及情商發展產生了阻礙。就像心理學家所深刻指出的,那些無法自由運用自己身體的人,他們的思想或心靈往往也同時受到了束縛。
前一段時間,筆者有幸閱讀了令我茅塞頓開、解開自我人生多年困惑的兩本書,那就是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路斯·哈里斯的《幸福的陷阱》《自信的陷阱》。如你所知,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都是ACT接納承諾心理療法。ACT理論說簡單點就是它倡導你面對任何生活工作難題,一方面清醒覺察內心情緒狀態,另一方面更加要積極行動、行動再行動。ACT理論本質上就是實踐版的“具身認知”。
包括我內在的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會受困于自我內心焦慮痛苦、消極懈怠、甚至絕望無助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及身心痛楚。雖然我也非常想要改變自己,但很多時候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心情好、情緒高時就好好努力勤奮工作、并覺得自我人生充滿了金色希望;而心情糟糕、情緒低落時就懈怠趴窩、渾渾噩噩,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自我人生簡直毫無意義。而具身認知及ACT理論,則堅定地提醒人們,不管你當下感覺如何、心情如何、認知模式如何、情緒狀態如何,都不應自我沉溺、自我設限、自我放棄,而是要對內心情緒、欲念保持正念覺察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按照正向價值觀的指引方向積極行動起來;你只有先改變身體狀態(無論如何積極行動起來),才能間接改變自我內在情緒、認知狀態及整體身心狀態,進而形成正向反饋的良性循環。
作為一枚勤勞上進的打工人,幾乎每天晚上下班,我都會去體育場堅持長跑一小時。其實很多時候,一周七天里有四天左右我都不想跑,而是想著晚上下班就去大吃大喝、自我放縱啥的,而幾乎每次我都成功戰勝了自己的消極欲望。每次堅持跑完1小時,不僅鍛煉了體魄、愉悅了心情、改善了心智模式,更重要的是不斷積累了戰勝自我欲望的成功經驗智慧,內心變得愈加自信強大。
其實這其中的道理就是“具身認知”。白天上了一整天班,晚上下班后你大腦中產生不想跑步、想要放松休息、大吃大喝的想法、情緒及欲望都很正常。不壓抑、不抗拒、亦不響應它,而是帶著對這種內心情緒欲望的正念覺察,積極跑動起來。當我圍著操場跑了一圈又一圈之后,隨著身體狀態的持續改變,內心那種想要放縱吃喝的欲望或消極情緒,自然而然就轉化或消失了。這種“具身認知”的心理技巧,真是屢試不爽。
同樣的道理,很多時候早起上班來到辦公室,我感覺自我內心根本就不想工作,我想逃避、想放松、想出去玩。此時我一方面保持對內心這種負面情緒狀態的充分覺察,另一方面打開電腦先工作5分鐘、再接著工作5分鐘、10分鐘、半小時,隨著自我身體狀態的持續改變(專注投入工作),原先內心那種消極懈怠的情緒、欲望自然而然就消失或淡化了。
前幾天我還在跟老婆大人交流“具身認知”或ACT理論實踐方面的心得體會。這方面我感受最深最直接的例子可能就是寫作了。雖然我的寫作技能不高、寫的稿子質量可能不太好,但我非常喜歡寫稿,也希望能通過寫稿來貢獻自我價值,能夠通過自己的文章給社會及他人帶來積極有益影響。
不得不說,寫稿其實是很累的一項工作。很多時候我寫稿時心緒非常煩躁、消極懈怠、根本不想寫、或者覺得自己寫的東西都是垃圾、還是早早放棄算了。此時照樣在自覺覺察內心各種負面情緒狀態的同時,第一時間勉勵自己積極行動起來,先寫下標題,接著寫下一個自然段,接著再堅持寫一個自然段,通常寫著、寫著內心消極情緒就慢慢淡化或者消失了。
而有時面對比較難寫的題材或篇幅較長的文章,通常寫到中途時內心還會產生想要放棄、想要中斷的想法及情緒念頭,此時照樣在自我覺察的同時,筆下不停,堅持寫下去,隨著持續積極行動(身體狀態的持續改變)的輸出,自然而然內心想要放棄的消極情緒就會消失或轉化,最終我就會成功寫完那篇文章,向著“創造價值、向上向善”正向價值觀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除了工作寫稿,在日常家庭生活、婚姻愛情中也是一樣的道理。以前有一段時間,時常跟老婆為了雞毛蒜皮之類的事情吵架,吵架之后接下來就是冷戰好幾天,兩個人都非常郁悶不開心。此時如果有一方主動提出和解,那么倆人自然就坡下驢、和好如初了。我記得有一次吵架,我內心的怒火瞬間升騰起好幾層樓那么高,但只要我對那股怒火保持正念覺察,彼時立刻就氣不起來了,不知為啥就是這么神奇;接下來自然是我主動認錯,倆人和好如初了。
在此多說兩句。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不少條件優秀的女孩抱怨找不到合適對象,針對這個問題,日本阿德勒心理學研究專家岸見一郎先生曾在《戀愛的小幸?!芬粫刑岬剑饕悄闶紫纫e極主動地追尋愛情,才有可能找到你的白馬王子。本質上這個道理與具身認知、ACT理論是一樣的,其核心都是強調,只有堅持采取積極行動(通過積極行動改變身體狀態,進而改變內心情緒、觀念),才能最終改變你的人生。
無論你是想要工作事業成功、運動鍛煉成功、人際互動成功,還是家庭婚姻美滿幸福之類,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以行動改變”為中心——即一方面對當下自我內心情緒狀態保持清醒覺察,不抗拒、不逃避、不沉溺的同時,另一方面沿著正向價值觀方向,積極努力行動起來,行動行動再行動。
隨著你不斷積極行動,你自然而然就會取得一些成績與收獲;同時積極行動及身體狀態的持續改變,自然而然會改善你的內心情緒及認知狀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助力你的人生循序漸進、自信堅韌、豁達順遂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