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得為點什么吧。那學習書法是為了什么呢?孔子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若說是為己,終歸成不了王羲之,寫不出《蘭亭序》;再說為人,這學書法似乎也不能經世致用。不過話歸話,認真起來,學書法還真是為己為人。
書法說起來就是個技藝。既然是技藝,學習起來自然就有方法。借用中國的傳統哲學陰陽來看,書法講究有內有外,內外兼修,書法的內外分別是什么呢,內在是通過書法完成對傳統文化美的認知:外在的是通過形式展現。所以好的書法是講求“陰陽平衡”。學書法外在的看什么?譬如說有時候,將寫的字拿出去讓人看,人家說:嗯,不錯。如果練了好長時間之后,外在都讓人看著不舒服,自己心里也必然不會舒服,所以外在是一定要有的。但學習書法絕對不能“徒具其形”,所以內在也有要自己的認知,追求書法的神韻。再往上一個層次(道的層面),學習書法外在練的是柔美和柔和,內在練的是心性和心境。如果將練習書法比作“練功”,書法練習也分靜功和動功。
所謂靜功,說的就是心:心能凝結在一個點上。把心凝聚在寫字這一件事上,不散不亂不急不躁。不過在寫字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不靜”的時候。比如說寫得累了煩了,那這一定是心境亂了,可能是最近有什么事,也可能是本性使然。如果在寫字的時候怎么都覺得別扭,這其實就是心的對境,心的對境就反映出來你的心緒心性。可能最近一段時間,心情不太好或是事情不太順利。這時候不一定非得硬擰著把寫字堅持下去,這時候就要放下筆,去反思自己為何“不靜”,以求自己達到“靜”。所以靜功修的是什么?不是一定要把字寫好,而是靜下來之后反察,方法就是反省自己,找自己的問題、調整自己。所有修行的靜功不過如此。
再說動功,動功實質就是通過運動來調氣息。動功雖說重點在于“動”,但一定是柔和的。動功的實質就是意念指引氣,氣推動著你的動作,就好像氣功。寫字的時候有節奏起伏的變化,筆底下的線條變化最體現心性的變化。寫字時氣息的流動,與傳統文化中的動功相合,由意念指引氣,推動氣息的流動。所謂寫字的節奏,正是心手相應,有無相生,這個時候筆之下的變化,是最能影響心性的。筆底下是特別亂的字,那你的心也是煩躁的。筆底下是干凈、流暢的字,你的心情也必定十分舒暢。小的動作代表背后大的心境,正是由這小小的動作我們得以反察自己,完成內在的修正。
在動靜之中,體現的是書法的心法。如果你寫著寫著就煩,這是因為你靜不下來。寫字是件安靜的事,就好像彈琴會有渾然忘我的時候,練字的時候也會有段時間,覺得時間都沒有了,這就是靜之后生的定。如白駒之過隙,不知不覺就練了很久。如果能長久保持這種狀態不偏移,這種定就可能是若干時間。一天能定下來一會兒,就是靜功。
不過有的人只要徹底坐下來就容易胡思亂想,這時候有個過渡的方法(練功打坐的功夫),一手一處,這就是觀想(集中心念觀想某一對象)。因為靜不下來,就容易招來一些莫名的事,如果靜不下來就去找自己的結在哪,這時候應該反思自己。有時候出的意外,大家都不仔細想,其實意外肯定是有征兆的,偶然之后都是必然。動功,就是用意念去指導氣息,用你的氣息去形成有形的字,你的思想和你的字,一個有一個無,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太極互相影響。這時候寫出來的字會反映出人的精神狀態。
最后回到我們開始的問題,為什么學書法是為己為人。先說為己,書法使人心性安和,特別是對于現代人來說,缺乏的不是交際,而是學會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在寧靜之中得以明白自己,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再說為人,自知之后,能夠獨善其身,不讓他人為自己擔憂,也不為別人增添麻煩,雖不能經世致用,求得怡然自得,也算樂事一件。
字曰:是一檔關于關于漢字文化與書法的短視頻欄目,目前已經錄制近百集原創視頻。歡迎關注我們的公號:字曰原創視頻 交流。
講師田舍之,國學專家、漢字文化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人教社《少兒國學》特約撰稿人,《寶葫蘆》、《書法與漢字》雜志專欄作者。著有“舍之和你學漢字”系列《漢字可以這樣畫》、《漢字可以這樣寫》、《漢字可以這樣解》,與簡山老師合作畫本《漢字智慧》和《書法智慧》,主持編著青少年國學系列讀本《國學與養成》1-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