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別人畫了一幅那么漂亮的畫,哇,我也想畫,先上某寶選選畫具和書籍吧;
看到別人寫了那么一篇整齊的筆記,哇,我也想寫,先上某寶選選本子和筆吧;
看到別人早餐擺盤那么賞心悅目,哇,我也想擺,先上某寶選選盤子和擺拍品吧……
然后,兩種結果居多。
1、在淘寶上選選選,覺得好麻煩,選半天買不到和別人的同款,放棄吧,不學了,以后有興趣才學。選材料幾個小時時間就浪費了。
2、用了幾個小時后在淘寶上看到了同款,下單,工具到家開始練習。畫的不好、寫的不好、擺的不好…一次失敗后熱情銳減,工具都變成了閑置。
偶爾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列了一個學習計劃,天天練習一小時,養成了習慣,并發展成了興趣愛好,可這只是少數一部分人。
我就是屬于上面沖動型的。兩個情況都發生過。
網上看到某人讀書筆記做的那么整齊,有條理。嗯,我想,一定是她的本子好,她的筆好,她的書好。我打算參考她的推薦買了一堆工具。咦,這個筆怎么這么貴?這個本子怎么這么貴?如果我買回來用幾次又堅持不下來了,這么貴的本子浪費了怎么辦?可是我已經選了好幾天本和筆了,浪費的時間怎么辦。哎。有這思考和選材料的時間,我已經寫完兩篇讀書筆記了是嗎?
網上看到某人畫畫很漂亮,然后按著她推薦的材料買了一堆畫筆、紙、書,還列了一個計劃呢,天天畫一張,結果堅持了30天后發現自己對這個真的不太感興趣,也沒有什么天賦。材料全部變成了閑置。我安慰自己,將來留給孩子用吧。
我是怎么治自己“沖動學習型”這種病的?
和極簡主義理念相關,因為之前我給自己定了一條“買一扔一,不給家里增加任何非必需品”的原則。我決定,興趣可以培養,但是需要換一種方式。
比如說,看到某人油畫畫的好,我也想學習油畫了,我找到了畫畫工作室,先去體驗一次,看看自己到底是真愛還是沖動。一次體驗不夠的話,多嘗試幾次。如果喜歡并相信自己可以堅持,可以買材料學習。如果體驗后覺得興趣沒那么大,就當試錯了。
比如說,看到某人的筆記記得好,那么就先用自己現有的本子,按照她的思路記幾次筆記。寫的有條理一些,寫的整齊一些。看看自己能否達到簡潔美觀的筆記效果。重要的不是本子,不是筆,是人,對么?
比如說,看到某人的早餐擺盤很漂亮,本以為是和她的盤子、相機有關。可仔細想想,最重要的還是用心,不是嗎?用自己家里現在擁有的盤子,學習她們擺盤搭配,用自己的手機多幾個角度拍攝嘗試,是不是也可以拍出美美的照片。
當我想明白了,最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用心時,一切都豁然開朗。
我想要嘗試的一切事物,如果不能給自己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工具都可有可無。
用心,才是做好事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