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和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本書——《高難度談話》,聊一聊對這本書觀后的體會與心得。
各位知道何為高難度談話嗎,其實很簡單,一切難以繼續下去的對話都可稱之為高難度談話。這種情況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很普遍,相信各位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比如在生活中,男女朋友之間或是夫妻之間的爭吵,往往在爭吵中還帶著極大的情緒,在無意中或許還會說出中傷對方的話語,沒有個結果的結果就是以冷戰或是不歡而散收場;工作中,同事之間因為意見不統一產生分歧,如果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結果就是雙方誰也不服誰,一種無形的隔閡隨之產生。
從表面上來看,對話的起因、形式以及結果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高難度對話都有相同的3個層次:
一、“發生了什么對話”
分歧的焦點無非是發生了什么事,誰說了什么誰又做了什么,誰是對的誰是錯的等。
二、“情緒對話”
有的人會正常宣泄自己的情緒,有的人會隱藏或克制情緒,即便如此,在話語中也會不知不覺泄露內心的真實感受,你的表情、語氣、語調會受情緒牽制。
三、“自我認知對話”
其實是一種我們就眼前局面對自身的意義和影響所展開的自我對話。在高難度談話同時,我們常常也會在內心中進行一番自我辯論,而主題就是我們自己:比如,我是不是很稱職,他說的話對我的形象和自尊會產生什么影響?我是不是要反駁對方?等等
那么當遇到這些情況應該怎么做呢,當然就是對這三種層次一一對癥下藥了。
第一點,“發生了什么對話”就是要了解對方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通常都會做一個普通卻極端的假設,我們所有觀點和情緒都是建立在同一個假設之上,那就是:我是正確的,你是錯的,責任在你不在我,而原本的事實卻是:我并不是完全正確,我或許也要負一定的責任,不管大家承不承認,這是事實。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就在于雙方了解到的事實不一致,也就是信息不對稱。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吸納的信息不同,而后來闡述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也不相同。當我們 內心做出假設時,以為我們了解到的事實就是全部,而往往你了解到的并不是全部,這時需要做到2點:聆聽與歸責。
聆聽對方的故事,找出雙方矛盾背后的焦點差異所在。
停止單純的指責,因為它根本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只能火上澆油激起對方的反抗心理。
指責是評判,歸責不是歸納責任而是理解,雙方開誠布公地談論各自的責任,檢視雙方究竟是做了什么還是沒有做什么導致事情的發生,但不需要量化責任。
第二點,“情緒對話”,我想著重談一談“情緒”,因為它在我們遇到的高難度談話中太常見了。像我自己就是,我發現我對越是親近的人容忍度越低,尤其是對父母,在談論一些涉及到自身的事情很容易表現出不耐煩,語氣語調也很不好。比如說被催婚與父母爭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反正我沒有遇到過,哈哈),我身邊有不少人是這種情況,可能一次兩次還好能應和,次數多了就有情緒了,一言不和就掛電話或是摔門。
很多高難度談話都是由于我們管理情緒失敗,沒有及時認可和討論情緒所造成的。那管理情緒是不是就意味著把情緒隱藏起來呢,其實不然。有情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情緒并沒有錯。只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被某一種強烈的情緒所蒙蔽,而忽視了其他情緒,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最典型的就是生氣,就拿催婚來說,我們看到的只有生氣,但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父母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才這樣,我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感到失落,當父母在親戚面前談此此事就覺得很尷尬沒有面子,一想到周圍的同齡人小孩都大了就覺得焦慮,害怕等等。那么我們要做的就是:
一、全面透徹的表達情緒:一個都不能少。這樣做或許不會化解談話中的矛盾,但是能消除爭吵因素,讓雙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進而投入到解決問題的討論中來。
二、單純的表達情緒,不妄加評判,也不隨意歸因和指責。“你煩不煩!”、“你有沒有責任心”、“你這個沒用的家伙”等等,這不是表達情緒,這是宣泄情緒,是在指責。不難想象, 對方多會以同樣的情緒回擊你。
當雙方可以坦誠的面對自己和對方時,化解談話危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