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頌t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 ? ? ? ? ? ——蘇軾《定風波》
我想沒有能比此詞更貼切的語句來形容瞿秋白從容赴死之時的灑脫和坦然。
他的一生又何嘗不是灑脫與淡然呢?無論是寄人籬下、名利雙收,還是時勢艱難、性命垂危,都不過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最終都是滿眼蕭瑟,那便徐行歸去罷了。
電影《秋之白華》使我的腦海里的瞿秋白不再是一個有著詩意姓名黨的第二代最高領導人,而是一個生動鮮活,離我們并不遙遠的形象。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并不熟悉瞿秋白。觀影過程中,清新脫俗影名,溫和唯美的畫面首先吸引了我。
影片靈感來自瞿秋白贈予楊之華的一枚圖章,上面刻著: 秋之白華。秋白之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兩位主人公的敘述的口吻和視角共同展示了一段往事。愛情與革命是兩大主題,委婉地講述史實,配上舒緩沖淡的背景音樂,使我的內心一直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傷感。在感慨歲月靜好、愛情玄妙的同時,也忍不住地嘆息世事無常、前途難測。
扮演瞿秋白的演員還有些稚嫩,沒演出瞿秋白那種謙謙君子,風流倜儻的感覺。但是到了影片末尾,瞿秋白徐徐踱步坦然赴死之時,卻使我超越了時空限制,體會到了那種悲壯。這也是整部影片中,我認為最為精彩的一部分。
我曾看過瞿秋白生前拍過的那張最后的照片,手背在身后,面帶微笑,擺著春游留影似的造型,誰能相信這照片的主人公下一步走向的是刑場呢?我不由自主地猜想,是什么樣的信念或是信仰,能使一個正貼近死亡的人如此無畏無懼、從容不迫。影片中無論是著裝、動作、神態(tài),都非常貼近。遺憾的是,沒做到完全的還原和再現(xiàn)。
畢竟這部電影的目的并不在此,在求知欲望的驅使之下,我便閱讀了有關瞿秋白的其他資料,包括其留下的《多余的話》。
我又看到了不一樣的瞿秋白,這個他不僅僅是電影中所表現(xiàn)的那般高尚偉大、受人尊重的領導者,還是增添了鮮活的血肉的人——與我們所有人一樣平凡的人。而我想說得更多的,也是這個作為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的瞿秋白。
正如南唐后主李煜一般,他不是“心甘情愿”領導者,“歷史的誤會”使他坐上了最高的位置,結局也是如李后主一般無奈朝來寒雨晚來急風,花謝匆匆。
多余的話,涵蓋了他一生走過的路,他的思索,他的追求,他堅定不移的信仰。其中深藏了多少無奈,多少嘆息,多少遺憾。
我不懂政治,也不談理想,只想從一個人,一個文人的角度來說說多余的話中的最后幾句。
雖然他不畏懼死亡,可面對死亡,在塵世間他亦是有著諸多留戀諸多不舍。美麗賢淑的妻子,天真可愛的女兒,清明秀雅的山水,皎潔如玉的月亮,飽含智慧的典籍,還有那世界第一好吃的中國豆腐。
或許我根本未能領會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可多希望他能如愿留下,再做一個純粹簡單的文人,靜靜度過余生。
然而最后,他必然地走了。
就像泰戈爾曾寫過的那樣: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留給世人的是無限的哀悼和懷念。
五月春正濃,秋風還遠,朝露可晞。日后楓葉還會染上殷紅,只是世間再無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