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
想說點什么,卻又感覺落不了筆。大概是因為越喜歡越膽怯的緣故,二來也因為離讀萬卷書相距甚遠,內心惶恐,羞于啟齒。
網紅羅胖掛著愛智求真的幡兜售書籍,漫步在從說書到賣書的致富大道上。紅自然就會有人眼紅,在知乎上大家對他的評價似乎不太高,挺招黑。
不過走紅總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曾經有一篇《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紅遍網絡,文中的數據是這樣的:“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羅斯的55本,而最會賺錢的猶太人是68本”。在不穿鞋子的地方賣鞋子是有商機的。
微信讀書出來時,業界頗有些爭議,其焦點在于讀書這件事是否可以象跑步一樣適合游戲化排行社交化推動。沒有驗證不太有發言權,不過如果一定要選擇一方論點,個人以為讀書和健身跑步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
1)游戲化的核心在于激勵,而激勵關鍵一點在于正向激勵,哪怕是排名末位和挑戰失敗,都要將其變成有趣的失敗,讓參與者是沒有羞恥感和挫敗感的。玩家不是被動失敗的,他們要失敗的華麗、絢爛而又有意思。
合適的失敗反饋是一種獎勵,它使我們更加投入,對自己的成功更有挑戰欲。但是很顯然對于讀書排名的失敗感會讓弱者越弱。
從國人統計數據的平均值來看,不穿鞋的是大多數,相比而言,讀書比走路是要艱苦得多的活動,給予的激勵不足以刺激付出和挑戰的艱苦,相反卻會暴露很多人的裸泳狀態。本來就是需要蓋著掩著的東西你非要揭開來扒光了,誰愿意?
2)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當初也做了一個讀書群,想嘗試驗證一下,拋開工作繁忙沒有多余精力運營以外,在過程中你會發現實際上讀書是一個很私人趣味的喜好。為什么說文人相輕或者白牙斷琴,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分享似乎不是那么重要的訴求,更多是完成個人內在精神世界的旅行,對于共鳴和悟性這件事的要求很高。
運營一個讀書社群是非常眾口難調的,為了滿足受眾而犧牲群主自己的喜好、豐富性、時間和自身的愉悅感是有些得不償失的。
閱讀很難成為群眾性的狂歡和跟隨。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對老夫妻參加會議,老太太問嘉賓:“你認識于丹嗎?“嘉賓面露難色,老頭子趕緊說:“叫你不要問不要問,丟人!”
3)第三,基于微信熟人社交關系的讀書,不僅不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密度,產生促動,反而會產生加大非我族類的隔離。當然對于微信的熟人社交而言,這種隔離的必然性不僅僅是在讀書上的體現,而是根源的結構性問題。吃吃喝喝的點贊顯然更容易刷出存在感和好評,更容易拉近距離。
所以,至少對于個人而言,是寧愿看kindle也幾乎沒上過微信讀書的,不知道這樣的代表性是否可以預測評估其活躍度?
當然,做產品不就是為了改變現實世界的不堪,推動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嗎?這個產品的方向難道是此路不通嗎?未見得,你看羅胖胖、樊登啥的不也有聲有色有些模樣嗎?基于社群和興趣圖譜當然是基礎,這也是當年楊勃做豆瓣設計的基本邏輯,至于其他有趣的突破,還真沒想好。
不過,這幾天好些個地方的小書店開了直播號,原來無所事事的店員居然在書店里組織看書的小朋友做讀書會的全球直播分享,大家紛紛打賞。店長說:我們家小李上班四年,從來沒見過她大清早這么高興。
或許這也是一種方向吧。
? ? ? ?掌門 ?艾老師
? ? ? ? 2016年4月23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