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軍牧師帶著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煙出發了。
身為戰俘,并沒有太多自由,他只在營房轉了一圈就回來了,帶著面包、巧克力、人造黃油……還有他的奶酪和香煙。
別誤會,這些東西不是搶的,也不是偷的,而是換來的。
這可不是我瞎編,而是經濟學家 Radford 在他的論文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O.W Camp)中描繪的場景。他進過德國人的戰俘營,在里面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經濟現象。
交易和市場
戰俘營里,大家配給都一樣:面包、香煙、果醬、人造黃油……有德國人給的,有紅十字會寄來的。配給不多,但他們還是會發現一些多余的東西:有人不抽煙,有人難以忍受奶酪的味道,這些對他們沒有任何用。
很快就有了解決辦法:交換 。不抽煙的人拿出香煙,換取一份面包;不吃奶酪的人用它換人造黃油或巧克力。
剛開始交換很隨意,大家拿著東西到處跑。各人需求不同,消息流通不充分,交換的比例很不相同。就在這時,發生了文章開頭的故事,隨軍牧師了解了不同人的需求,增加了自己的財富——知道某時某地某人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多少,這才是真正的知識。
后來大家覺得這樣太麻煩,就掛出來一塊板子,誰要交易就在板子上寫廣告——
某某人要一罐果醬,出價兩條巧克力
信息公開,交易多了,物品的相對價格也大致確定了。后來又發現香煙比其他東西更受歡迎——
- 所有香煙都一樣
- 不會壞
- 方便攜帶
后來大家干脆都用香煙標價了。香煙從原來的普通商品,變成了貨幣。就這樣,在物質匱乏的戰俘營里,發展出了市場。
香煙貨幣
香煙作為貨幣有兩個問題——
- 非貨幣用途
香煙可以換東西,也可以…抽。有些煙癮重的人很快把煙抽完了,甚至不惜省下食物去換,很快成了窮光蛋。但市場賦予他另一種可能——用勞動換取香煙和食物。集中營里當然沒有司機或者飛行員的工作,但只要有人在,就會有需求。
幫人洗一件衣服可以得到兩根煙,幫人畫粉筆肖像標價 30 根,或者幫別人縫衣服、煮咖啡、做交易中間人,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香煙和其他供給品一樣,都是從外面運來。而由于交通、季節等原因,供給有時不規律。
如果有段時間大量的香煙涌進來,就會通貨膨脹——物品價格(按香煙計算)暴漲,直到香煙逐漸消耗才緩慢下降。相反,如果交通中斷,香煙運不進來,就會通貨緊縮,人們不再愿意用手頭的香煙換東西,物價下跌,市場規??s小。
還有集中營里的空氣質量、前線戰報、空襲造成的停電、物資運送消息等,都會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以及香煙的消耗,從而引發通脹或通縮。
一天早飯,傳來消息說將有大量香煙運到。十分鐘后,一份平時出價三根香煙都賣不掉的糖漿,被人以四根的價格搶購。幾小時后,官方辟謠——還是那份糖漿,兩根香煙也沒人愿意買了。
期貨與利息
我們平時把錢存到銀行,會有利息。我們說是銀行拿著這些錢投資有了利潤,利息是給我們的回報。這么理解不能說錯,但是仔細想想就有個問題:銀行為什么要分利潤給我們?
要知道在某些歷史時期,你到錢莊存錢,不但沒有利息,還要交保管費!要是銀行的投資賠錢了,利率是不是就變成負的了?換句話說,如果銀行只給本金,沒有利息,我們損失了什么?
我們先把目光轉回戰俘營——
交易中會出現這種情況:我需要剃須刀片,但是沒有一條面包來換,怎么辦呢?我跟有刀片的人說,你先給我刀片,等周一配給到了,給你兩條面包?;蛘呶矣命S油換糖,但對方說,現在沒有,要等到下周才可以給我一份糖漿。
一份糖漿,可能標價四根香煙(現在付),或者五根香煙(下周付)。廣告板上,現在的面包往往比下周的面包更有吸引力。這種現象,其實就是期貨交易。那多出來的一條面包,一根香煙,其實就是利息。
人性是缺乏耐心的——我們更愿意現在就享用面包而不是等到周一;更愿意現在就拿到香煙而不是下周;更愿意現在就把錢花掉而不是存銀行,我們甚至愿意借錢提前享受。
利息,就是提前享受之價。
我現在就要面包,要我等到周三也可以,不過要多給一條;我現在就要香煙,等到下周也可以,不過要多給我一根;我現在就要把錢花掉,要我存銀行也可以,拿利息來——至于你拿了錢投資,是賠是賺跟我沒半毛錢關系。
有一個人,每次發面包都留一份,等到下次發面包前夕,價格漲到最高,他就出售現在的面包。用這樣的方法,他每個周日都可以抽到煙——總是那些有耐心的人,贏得一切。
價格管制的失敗
后來出現了商店——賣方把東西放在這里,標上價,等別人買走。在物資充裕的一段時期還出現了餐館,供應簡單加工的食物和熱飲——有人發明了一種浸沒式電加熱器(或者說…熱得快)來煮茶或咖啡,交易變得復雜起來。
價格波動對商店和餐館很不利,因為他們都需要有一定量的存貨。 于是商店出面說,咱們應該制定一套標準價格,交易的時候不要偏離標準太多,這樣物價不就穩定了么。
但這顯然跟不上需求的變化。大家發現,把物品放在商店,雖然標價高,但根本賣不出去。因此黑市開始出現,人們逐漸把自己的東西從商店撤出來,價格管制計劃以失敗告終。
幾點啟發
北大經濟教授薛兆豐,有次上課學生問他:你講的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經濟學,過時了吧。他說不,我講的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人性的,而人性從來沒有變過。
你看,即便是在戰俘營這種地方,經濟規律也在發揮作用。里面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沒講,比如用果脯釀酒、各種交易中間人的興起與破產、關于“不吸煙的人是否應該領香煙補給”的爭論、制造“假幣”,甚至是紙幣發行!如果感興趣可以找原文來讀。
我看完之后有這樣幾點認識:
- 商業是最好的慈善。還是原來那些東西,還是原來那樣的環境,因為有了市場和交換,所有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
- 經濟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集中營里有些人認為交易很不好,“營造了一種不好的風氣”,他們甚至看不起那些交易中間人,可這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的交易;大家覺得應該控制物價,可物價還是倔強的回到它應有的水平。
- “不喜歡錢”的人也應該努力賺錢。當香煙成為貨幣,不抽煙的人也樂意接受香煙,因為煙可以換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你喜歡藝術么?那你應該賺錢,即便你“視金錢如糞土”。有了錢你可以買來名畫掛在臥室欣賞,沒錢就只能去博物館——過了下午四點,可能還買不到票。
題圖攝影:TOM
授權基于:CC0協議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
思考題
- 交易中間人是賣家賣家之間的橋梁,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是發不義之財么?
- 有人說,我們不要給那些不抽煙的人發香煙,以便使物資維持更長的時間。這種說法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