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讀完刻意練習這本書,渾身輕松,可以為分享做輸出了。
今天我想借用上周六同樣分享過此書新得的楊博士的第三部分五步讀書法來進行重點分享。因為我在聽這部分時后三個部步驟我等于是RIA拆書法的變式運用。
I部分
WHY 讀書要有方法?正如前幾天在成甲分享的讀書日讀書的話題里他談到的低水平的勤奮一樣,100天讀了33本書并不能產生質的提升。
用好五步讀書法的好處是保證量更能保證質,最終實現輸出。也就是最終實現高效閱讀。
不這么做的壞處,可能會進入讀書的怪圈,成為書呆子,無法鏈接知識與實踐,最終知識就不能變成力量。
HOW
第一步,整體快速閱讀,不做筆記,盡量用大腦來吸取信息。把握整本書的整體框架和理念。
第二步,關上書盡量多的回憶。可以寫下來,對重點把握觀點四分之一,案例四分之三的結構模式。
第三步,論文式閱讀。對于原文觀點,保留,不修改地引用。這點很像RIA拆書法的R這一步。把書的系統結構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輸出,盡量多的突出重點,體現細節。
第四步,分享式閱讀。脫離原書,不迷信原書,用研究的心態研究原書,并可以跳出原書做分享。這點像RIA拆書法的I。
第五步,應用。讀了書最終要走向運用才能學以致用。比如老師當時舉了個學政治學的例子,當沒想好的時候,不能用陳述句,要用疑問句。這是一種轉換信息的用法。
WHAT
這是一個讀一本書的五個步驟,或者五種境界。如果在一本書要完整用上這五步,它的適用邊界應該是提升認知類書籍,也就是古典老師提到的致用類書籍,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刻意練習等。
A1
在過去讀書時,我基本上沒有對一本書突破這五個步驟。要不就是快速閱讀,沒有做筆記,讀了一個月左右也就忘了,再談也很難想起更多內容和細節。對于教學類書籍,又處于拘泥于一個框和單元,無法從專題角度打破來練習原創應用。想想那些專家,恰恰就是能做到這一點的。
A2
最近由于倒逼要去做五月中旬的線下分享,我對于刻意練習這本書巧合性地用了以上五點方法。
第一步,去年就在有書一周早晚服聽完刻意練習這本書,然后買來書做精讀。
第二步,現在這步欠缺,今天精讀完應該關書會議來第一遍回憶,再針對性走向第三步。
第三步,用腦圖輸出本書提綱和重點。鑒于在書上精讀的提綱筆記,這步應該比以前會更快更有效。五一節期間完成第一稿。
第四步,在腦圖基礎上跳出原書,進行結構整合,進行與主題相關的信息挑選。梳理出核心觀點,并尋找典型論據。
第五步,應用這一步,在分享是一定要用自身經歷圖文動態與第四步的核心觀點和論據有效結合,增強可信度和說服度。還可以例舉具體情境來分析不同的應用。在分享時還可以考慮加上適合的互動提高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