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做幾件事情,分別是:做自己的CEO全新課程體系開發、如何生成知識專題、常用模型庫整理,我忽然發現這三個工作有個交集,那就是系統思維。如果不把系統思維說清楚,各種任務都會被卡住無法推進,所以,本文將系統地介紹一下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這就是它最簡單的定義。
但是什么是思維方式呢?我來嘗試舉例子來理解一下——當他人向你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你怎么看待某某課程?”你要如何回答呢?
你把自己假想成拍電影的導演,坐在監視器前看著這個畫面:某人向你提問,你在思考。那你如何思考呢,是否有一些固有的套路呢?比如說:
- 使用5W2H的方式來回答:這是什么課What、為什么要開這個課Why、課程適合誰來上Who……
- 使用六頂思考帽來回答:談談你感受、說說你的判斷、從中獲得什么利益、缺點是什么……
上述5W2H、六頂思考帽都是一種思維方式。只要按照方式所規定的順序進行思考就會得到比較好的觀點,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價值。
而系統思維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還是一種非常高級(掌握起來卻很簡單)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可以徹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可以讓你的認知瞬間躍遷的思維方式。
為了弄清楚系統思維方式,我將框架式地提供以下知識點:
- 系統思維是什么?
- 系統思維的兩種視角是什么?
- 系統是什么?
- 系統如何分類?
- 系統思維的價值是什么?
- 如何刻意訓練系統思維?
- 其他重要推論。
系統思維的應用極為廣泛,本文就把核心概念整理,其他應用范例,我將整合到我的模型庫-應用范例中。由于篇幅有限,最后三條,我安排在明天書寫。
2
剛剛提到過,思維方式其實是一個有規則的套路——先考慮什么、再考慮什么等。
作為思維方式的一種,系統思維必然也有其套路,從最簡單的角度來看,系統思維只需要關注三個要素:輸入、系統、輸出。
這就是系統思維,我們來看兩個例子來更好地理解。
一個Casio的計算器,如果我們用系統思維來看待它,那你按下計算器上的按鍵就是“輸入”,經過計算器的計算,也就是“系統”后,得到了屏幕上顯示的計算結果,也就是“輸出”。
你是一個運營主管,讓你組織一個會議,你駕輕就熟地組織、通知、準備、實施,最后取得會議成果。那么,從最簡單的角度來看,你就是“輸入”,會議成果是“輸出”,其他的都可以打包成“系統”。當然,你也可以將其他人都當作“輸入”,這樣系統可能會略有變化。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獲得系統思維的兩種視角:黑箱(盒)視角和白箱(盒)視角。
所謂的黑箱視角,就是把系統當作一個整體,而里面是什么樣的,你根本不需要關心。你只要知道這個黑箱可以實現某功能就好了,至于它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們把黑箱視角稱為用戶視角,用戶只關心這個系統好不好用,不關心究竟怎么發揮作用的。
對應的白箱視角,恰好是反過來的,相當于你把“系統”這個箱子打開,看看里面究竟是如何構成的(在下一部分會介紹系統的定義),如果系統是一個套娃,白箱視角就是一層層打開來看系統內部的究竟。所以,我們還可以把白箱視角稱為專家視角,如果你對某一個領域的系統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白箱視角,你必然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3
按理說,已經說完系統思維是什么,就要開始談談如何使用系統思維了,但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先針對系統思維中的“系統”,嘗試使用簡單的白箱視角進行分析,讓你有更深刻的印象,以便未來使用。
系統是什么?我們來看看它的定義:系統是一組彼此有關系的元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整體。
看一下上面的示意圖,我把系統的內部做了展開,這樣就可以得到系統的三要素(注意,未來會經常提起系統三要素):
- 系統的元素。簡稱“元素”,即構成系統的各部分;
- 元素之間的關系或結構。簡稱“關系”或“結構”,即各個元素之間的相關作用形成的構架;
- 系統的功能。簡稱“功能”,因為各個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某種結構,系統就形成了功能,比如計算器的加減乘除、行政主管組織會議等。
特別強調:未來再看到元素、關系或結構、功能,你要立刻想到這是系統思維中對“系統”的描述,這些詞(尤其是關系、結構)會頻繁出現在我的文章中。
總結一下,究竟什么是系統呢?只要是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的都是系統,比如說計算器、大型超市、人際關系、個人成長、創業、問題解決、投融資、城市規劃、企事業單位、一個班的學生……都可以當做系統。再說一次,只要可以看做成一個整體的就是系統,你可以想象系統的應用范圍得有多么廣泛。
4
系統可以按照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劃分,分別是:按復雜程度劃分可以分為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你想象成一個坐標軸的兩端),按是否有外部意圖可以分為自組織系統和他組織系統。
首先我們來看按照復雜程度劃分的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由于我們的目的是加深了解,而不是做科學研究,所以我們只討論極端的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區分兩者的標準是:系統輸出是否可以預測,如果可以預測,那就是簡單系統,反之就是復雜系統。
來看常見的簡單系統的范例:線性系統和復利曲線。
線性系統的函數表示為:y=kx+C,這是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而復利曲線的函數表示為:A`=A(1+x)^n,雖然復利曲線是個非線性曲線,但是因為它的公式一定,輸出是可以預測的,所以,復利曲線也是一個簡單系統。
復雜系統的特點是輸入經過系統之后,輸出是無法確定的,只能通過概率進行判斷,更有可能是什么樣的輸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系統,因果關系不明確、不直接、不單一、甚至經常互為因果,所以,如果用簡單系統的思維方式(例如:單因果思維、線性思維)去思考實際問題,通常會掉坑。
復雜系統是當今時代的前沿研究學科,它衍生出大量其他學科,例如博弈論、群體性行為、網絡分析、進化論、模式形成、系統理論、系統動力學等。持續了解復雜系統,可以讓我們獲得觀察事物更加真實的視角。
另外,我們再來看按照是否有外部意圖進行劃分的系統:他組織系統和自組織系統。
為了實現某種功能,人為設定系統元素及關系/結構,這種系統就是他組織系統,比如說電腦、供熱系統、辦事大廳等都是他組織系統。他組織系統最關心的就是系統功能穩定,當有輸入的時候,就必然對應某輸出。想想看,如果你用計算器,按下按鍵“1”,屏幕上隨即出現了一朵花,或者計算器直接爆炸,那這個他組織系統一定是失敗的。
如果沒有外部意圖的系統,就是自組織系統。自組織系統是復雜系統研究的重點,大量的系統元素在一起彼此發生關系,進而形成單一元素所不具備的全新功能,也就是“涌現”現象,是自組織系統的特點。常見的自組織系統有:鳥群、沙丁魚群、體育場的人浪、免疫系統、氣象系統、人類大腦,甚至人類社會也是一個自組織系統。
自組織系統中有四個要點必須要加強關注:
- 涌現。系統整體具備系統局部所不具備的智慧/能力,推薦一本書:《完美的群體》大量介紹涌現現象。
- 長周期時間視野。一個自組織系統之所以可以涌現功能,必須要經過很長時間之后才行。這一點很有啟發,當你在復雜系統中,真正高價值往往來自涌現出的結果,如果你追求短期收益,很有可能無法獲得真正的高價值。
- 自適應關系。一個復雜系統背后有著極簡的規律,在《完美的群體》中提到Boids三定律,用三條非常簡單的規律,就可以用計算機模擬鳥群飛行。體育場的人浪,看上去很有氣勢,但其實每個人遵守的規則是極其簡單的。
- 極大規模的元素。只有大量元素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出現涌現現象。這點的啟發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下,我們要盡可能融入到更大規模的社會系統中去,才能享受系統變化的紅利。
說到這里,要做一個小總結:我們通常使用系統思維來分析和判斷問題、做出決策,其實是廣泛使用自組織系統和復雜系統的原理。強烈推薦一本介紹復雜系統的入門書《復雜》,力推力薦!
因為篇幅受限,今天先寫到這里。我正在和小喆、Cherry把我常用的模型形成一個模型庫,這樣便于伙伴們參考使用,最近將大規模書寫關于模型的文章。我將模型分成認知模型、框架模型、技術模型等,系統思維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模型,沒有它其他的模型很難從底層原理上說得通。
我強烈建議你把關于系統思維的文章認真看懂,推薦的書籍建議購買,書讀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啟發思維和認知,尤其是《復雜》,這是一本力作,讀一本書,相當于對整個復雜系統有個全面整體的認知,極高的投資回報率。
今天的問題很簡單:“你所處的競爭環境中,你有競爭優勢的項目中,你所擁有的白箱系統是什么?如果有競爭對手(或者領導)優于自己,那么他的白箱系統優于你的地方是什么?”
快來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