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樹麗
在這個炎熱的季節,讀一讀梭羅的《瓦爾登湖》總是能感受到一絲清涼。
書本的封面設計的極其簡單,白色的底色上面是一抹三角形的綠,由濃到淡的顏色會讓我們想象到自己就站在三角形的最尖處,然后我們跟隨著文字一點點向上漂移,直到我們完全露出水面,一種一躍而出的動作讓我們感受到自由呼吸的無比暢快與喜悅。
這是一本很安靜的書,它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本電影《岡仁波齊》,我們眼中的孤獨寂寞甚至無趣卻是他們追求的禮贊,這些像大自然一樣保持沉默的人,他們神情總是篤定,最終都凝聚成為了永恒。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過你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罵它。它不像你本人那么糟糕。
梭羅是一個極簡主義者,他所有的需求也只是維持生計即可,一把刀子,一把斧頭,一把鏟子,一輛推車,讀書時的燈,一些紙筆和幾本書,這就是生活的全部。
他在瓦爾登湖湖畔的森林里自己動手建了一座小木屋,他所有的花費只用了28.125美元,就像他自己所說,他前去森林是為了過自由而無拘束的生活,是為了彰顯人生的基本需要,是為了看看自己能否得到教誨,以致當死亡來臨時,發現自己沒有白活。
雖然我也是一個追求極簡生活的人,但是我卻依然深陷世俗的泥潭,每天都會把生活浪費在零碎的事物上,依然像螞蟻一樣過著卑微的生活,但每天我們又棲棲惶惶,一天天在浪費中過去。
當然即便真的如梭羅那般住在瓦爾登湖,我們未必能學會生存。我曾不止一次上山,每一次我都想自己如果能像大自然一樣安閑自在地過上一天,不要被雞毛蒜皮的瑣事拖出軌道該有多好,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早上早早起床,享受安靜的早晨,聽山蟲鳴叫,看溪水歡唱,可是現實總是讓我們懊惱,時間就如垂釣的溪流,我們總是茫然不知所措。
我必須承認我是懼怕黑暗與孤獨的,即便是生活在高樓里面,我依然沒有安全感,我想梭羅一個人生活在森林,特別是電閃雷鳴下雨的日子,他是不是也心生恐懼?可是他卻很享受這樣的生活,他甚至認為大部分時間保持孤獨是有益處的。
我特別能夠理解這種感覺,就是你擁有的東西越多,你需要照顧的東西也就越多。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這個房子,就只有一個入口,而且建在山坡上,當村里的人手忙腳亂在抗洪時,他可以坐那里享受大雨、聆聽雨聲。
我愛孤獨,我從未找到比孤獨更為可伴的伴侶。不管身處何處,當一個人思考或工作時,他總是孤獨的。
梭羅很少參加慈善活動,而且他也不喜歡別人向他行善,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說我們應該給予窮人的應該是他們迫切需要的東西,是做他們的榜樣。比如我們看見一個人衣著骯臟,我們就會認為他饑寒交迫,但很多時候衣著骯臟,不僅僅因他貧困,部分是出自他的習性和愛好,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我們給他錢,他會買進更多破爛的衣服,他這種觀點特別貼近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也有過去太陽村做公益的經歷,我們通常會覺得給孩子們買吃的,穿的,用的等就是在獻愛心,其實對于這些失去父母或親人的孩子們來說,精神的引領和心靈的陪伴比物質的給予更有意義和價值。
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一年之后,名氣越來越大,不少人都慕名到他的小木屋參觀。他們試圖通過了解梭羅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梭羅聊天,來提升自己感知生活的智慧。這其中,有兩個慕名前來的女孩,甚至還順走了梭羅喝水的水瓢。
在梭羅看來,這樣的做法,無異于盲目跟風,因為這些浮于表面的擁有,離幸福感和滿足感實在相差太遠了。
事實上,人們常常嚷著要去探尋美好的生活,其實它一直都在你的身邊,從不需要你去尋覓。
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說:“推開眼前這一切物事,盡其所能去生活。”在他看來,想要獲知人生的意義,最關鍵的,就是學會感知,和探索我們的內心世界。
正如他在《瓦爾登湖》說的那樣:
“成為一個哥倫布,去探索你內心的全部新大陸和新世界吧。你打開的不是貿易的新航道,而是思想的新航道。”
地球的表面是松軟的,人的腳踩上去會留下印跡;思想旅行的路徑也是如此,畢竟,鳥兒飛過,天空,從此美麗;千帆歷盡,幸福,邁向生命。
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