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未晴的下午,我在散步,一不小心踩到了小到看不到的蝸牛,瞬間說到:罪過,罪過。
蝸牛生氣地說:你毀了我的家,我可能性命不保……
我無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要繼續走自己的路,好好鍛煉身體,練出肌肉,萬一有人喜歡怎么辦?
走到第二圈,我又踩到一個蝸牛,我不敢看,想到罪過罪過,想做點事果然得有勇氣。
規律生活,按時吃飯,再加點鍛煉是最好的養生,即使這么簡單也很難做到。就像我們明知道怎么養生,但該來的總會來,一樣都躲不掉。
其實在散步的時間我在想,聽著音樂或許能帶點靈感。然后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心理作家武志紅最近說到的巨嬰的概念,因為只看了一部分,但覺得很有意思。
記得在看的時候,有朋友問我看什么,我說可能看了一本邪書。因為這本書說我們大部分人的心理年齡都處在嬰兒階段,而且是未滿6個月的嬰兒。在心里劃分上這叫口欲期的嬰兒,意思就是一切都是拿嘴來感知的。
比如全世界整層樓都是吃的要數我們,《西游記》就是以圍繞吃唐僧開展的故事,社會上拿嘴攻擊人而不過腦子,辣完嘴巴卻讓屁股承擔等等,好像扯遠了,不要往下想了。
總之,就像馬季的一個小品,到底是嘴重要還是耳朵重要,又或是鼻子重要,現在可以說是嘴重要,因為你可以吃一切想吃的東西,沒有吃活著也無趣。
當然這個還不算開腦洞,開腦洞的是武老師反對孝文化,在我理解看來這個孝是盲目的孝。唯父母是從,不愿走出父母的陰影,看不慣父母,又斷不掉“奶”,寫到這讓我想起兩個故事,一個關于男人,一個關于女人。
據說有個男人抱怨父母從小虐待他,看不起他,做什么都在臭罵他,有一點成就就立刻打壓他,關鍵還老是說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好,那個好,從來不說自己多優秀。他恨透了父母,在家不愿多看一眼,碰到不想多說一句。
有人就說既然這樣你出去就好了,何必這樣呢?這個男人說:不行,我會餓死的。
其他人很同情他,問你多大了?
男人說:45了。
瞬間所有的討論就一個字:該。
還有一個可悲的故事發生在我身邊。據說有一個女村官,已經轉為正式體制內的人,但他遇到了一個不愿和她溝通的丈夫,不愿為她說話的愛人,更可悲的是她還遇見了一個尖酸刻薄到極致的婆婆,家里有數套房卻讓他們租住在外面,整日以淚洗面,這個命苦的女人喝藥了,到醫院都沒有被救下來。
其實她有更好、更多的路可以選,但她選擇了最下下策,傷害最嚴重的是自己,自己的家人,所以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寄希望于別人終究是泡影。
寫到這不知道我有沒有把“巨嬰”的形象描繪出來,其實巨嬰就是長著成人的身體而心里只有嬰兒般的心態,他們邊界不清,心中混沌一片,行動遲緩無限。
不知道有沒有打破你一點點想法,接下來說說我聽到的更開腦洞的信息,關羽不是真的“義”。
不管是家庭小戶還是做生意處江湖,說到義字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關羽。但是有沒想過關羽對大哥忠誠,不管是千里走單騎、桃園三結義都是對劉備的義,都是對大哥的義,這個義是私義,而非公義,這個義僅僅是對個人的,而非對整體。
如果繼續往下想,關羽做這么多潛在的目的就是告訴劉備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可得給我好好安排,所以劉備拿江山換兄弟。
這不是我的新論,而是企業家馮侖的觀點。馮侖還提到一個他自己的真事,說他遇到一個曾經幫過他的朋友,后來馮侖賺錢了就想回報他。比如馮侖賺了100萬給他20萬夠可以了吧,如果馮侖再賺1000萬他那個朋友就會說你這是什么鐵哥們,都賺1000萬了也不多給點,反而因為義而被指指點點。
如果有看我上篇文章的話,你會注意到一個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滴水是可以看到的,涌泉就不知道是什么樣的。
傳統24孝中“臥冰求鯉”的故事應該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段時間這個事件遭非議,大體過程是老師講到這個故事,一學生問老師您能這樣做嗎?老師啞口。
連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要求學生做到。
我們都可以理解故事中孝順王祥的心情,但現在冬天再去脫衣暖冰求鯉,只能說是學傻了。
之前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會有人說找男朋友不要找孝順的人。現在我好像明白了,徹頭徹尾的孝順是“嬰兒”,是不愿長大的幼稚心里,時間長了害人害己,無藥可救。婚姻關系中夫妻關系應該是第一位的。
一個人腦中能存在兩種想法,還能正常走好自己的路才是厲害的。之前有個同學,思想很前衛,他能夠同時想到兩種模式還能自圓其說,讓我無話可說,覺得他很厲害,雖然現在不聯系了,但記憶很深。
我沒有想攻擊五千年文明的想法,只是覺得一個獨立思考,能在心中進行自我對話的人才是足夠獨立的人,敢于突破的人,向往自由的人才配擁有更好的人生,也只有如此才不會被嘈雜的聲音所包圍,不會被妖艷的表象所迷惑,別人的道理終究是別人的,自己的道理才用的心安理得。
我就是這樣一個傻子,想跟蝸牛對話,想跟蚯蚓對話,想跟一切我喜歡的人對話,然后扒出一個自己認識的世界好好體驗。
文:慧眼識魚
關注個人成長,每天記錄一點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期待與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一下點個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