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重點熱點話題。《中國高等教育輿情報告2016》顯示,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和“大學生就業”兩個方面。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大學生畢業數量預計達795萬,即將超過800萬,未來就業壓力會進一步增大。
我國目前各類高校有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校數量多,但就業狀況卻參差不齊。以陜西省剛剛發布的《2016年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中某專科學校就業數據為例,該校2016年畢業生總數是3816人,但就業人數僅為2293人,就業率是60%。也就是說,沒有就業的人數高達1523人,占到了40%之多。這樣的就業情況確實令人擔憂,也值得學校負責人反思。
高校如何做好就業工作不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是迫切需要學校層面去創新理念、拓寬思路去尋找對策。不能只要招生旺,還要確保就業暢。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陜鐵院)是一所高職院校,目前在校生規模已達12000多人。該校的就業狀況非常火爆,原因何在?有兩個小案例,或許對諸多高校做好就業工作能有一定的啟示。
一是2016年11月23日陜鐵院專門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發布會,面向社會發布該院《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該報告由第三方權威數據機構麥可思公司進行統計提供。該院2016屆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持續走高,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據統計,該院2016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8.62%。其中在中國中鐵、中國鐵建、各鐵路局等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的學生占85.42%。陜鐵院畢業生畢業半年后與全國高職院校平均水平比較,月收入高出1048元,呈現出“薪資水平、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就業現狀滿意度”高于全國水平,“離職率”低于全國水平的良好態勢。
二是陜鐵院2018屆盾構施工技術專業的學生劉國威剛剛上大二,就已經被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提前招錄,成為該公司在陜鐵院設立的海外訂單班學員之一。來自陜西戶縣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就讀陜鐵院,不僅很快解決了工作問題,而且畢業后將直接奔赴公司海外項目,參與公司盾構設備技術服務,端上了令人羨慕的“洋飯碗”。
實際上,這已是陜鐵院繼2015年后,第二年面向新聞媒體和公眾,發布學校的就業質量報告了。它折射的是學校的就業自信和就業使命感。而學生赴海外就業,端起“洋飯碗”,也是學校切實強化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人才品牌,助力學生順利就業的一個真實寫照。
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鍵在學校領導團隊的辦學理念和治校方針。
一是高校的學科專業、層次、類型設置要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建立起動態調整機制,主動滿足地區、行業、產業的需求。高校也要建立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如果發現某一專業出現了學生沒有就業市場,要做好市場調研分析,及時叫停專業招生,避免出現學校盲目設置專業,而社會沒有專業需求的尷尬局面。
二是依托學校歷史底蘊,辦出學校品牌特色。要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思路去辦學辦專業。切忌盲目跟風開辦所謂的“熱門”專業,卻因師資力量薄弱、口碑效應差導致學生競爭力不足、就業難的局面。事實上,如果能堅守學校自身的特色,辦出學校的亮點,營造良好的聲譽,是能夠吸引對口企業慕名前來招攬人才的。很多辦出特色的學校學生就業率高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三是校企協同育人,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學生就業的難與易,最終落腳點在于學生的綜合素養高與低。如果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質量高,競爭力強,其就業也順理成章的變得很簡單,也更能贏得用人企業的青睞。因此,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注重建立起企業協同育人機制,要把企業納入到學生教育教學的環節中來。比如,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認真吸納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建議,增強人才培養和社會需要的契合度。此外,要抓好學生的教學實習,校企聯手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歷練,真正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得學生在入職時就已充分具備工作的崗位能力。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往往提出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其反映的也是對學生能夠入職即挑起大梁的真實需求。
四是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當前,國家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各高校應該將此納入到學校的學生培養環節當中,予以推動扶持。大學生的成人成才應當是綜合素養的提升,創新創業培養符合人才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校園內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引導學生組團入住創業,給予資金、政策扶持,幫助學生自主創業和順利就業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就個體而言,推動了大學生就業,就國家而言,也為助力我國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五是培育優秀校園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優秀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價值導向、智能發展、身心健康、審美陶冶、特長培養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平和、務實、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在潛移默化中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學校在培育校園文化當中,要積極和行業企業文化融合,推進產業文化、優秀企業文化、職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使得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接受到職業精神的熏陶,滿足企業的人才素養需求,促進學生就業。
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服務國家“互聯網+”行動、大數據戰略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高校義不容辭,無論是教育教學改革,還是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工作,高校都是大有可為!期待高校就業工作能夠緊扣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這一核心所在,多措并舉,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