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我不是第一時間去觀看的這部影片,但是我卻是在觀看這部影片的第一時間就被它打動了。
這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但是卻有著深深地可以動人的美麗。它的美,存在于整部影片中,陳可辛導演為我們精心打造的一個精致的尤物,不論是其深刻而發人深省的對白唱詞,場面盛大華麗的輕歌曼舞,還是其貫穿整部影片的MTV 式的剪輯,時空交錯的變換,以及那許多精心捕捉的細節,與故事的結合都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地。但是這些都不足以讓我們感動,影片真正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故事本身,簡單卻清澈的故事,卻讓我們記起了一些什么,懂得了一些什么,把我們需要的記憶又送還給了我們。
老孫(孫納),曾經是生活落魄的“北漂”一族中的一員,在北京這個寒冷的城市里獨自闖蕩未來。她能歌善舞,青春美麗,渴望成功,渴望外面世界的精彩。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她遇見了與自己同樣闖蕩未來的大學生見東(林見東),在患難中,兩個人互相扶持,在寒天雪地的簡陋的地下室里,演繹他們最最單純的愛情。老破的公車,禿禿的樹枝,寒冷的冬天里,穿紅衣的老孫跟著公車奔跑,見東抱著一堆電影書籍,兩人慘乎乎、甜蜜蜜地在地下室過冬。
但是就像老孫常常唱的那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會不會失敗/外面的世界特別慷慨/闖出去我就可以活過來”,幸福愛情的小窩滿足不了她對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出人頭地的渴望。有一天早上,老孫離開了見東,她留給他了一盤錄音帶,錄音帶里還是老孫的聲音,她說:“見東,記得,最愛你的人永遠是你自己”,她走了,就再也沒有回去過。然而見東卻在那間小屋子里面苦苦的等,等了一年、兩年,等到他自己從落魄到成功,等到這份感情已經從真愛變成了仇怨。在等待中,十年過去了。
也許是命運的作弄他們在一部戲中相遇,而這個劇中的故事講述的正是一個失憶了的女孩小宇,被愛著她的馬戲班主救起,并為她編織了一個美好的過去,于是小宇忘記了自己青梅竹馬并真心相愛的男友,相信了班主為她編織的美麗童話。于是相似的故事在戲里戲外展開。固執的孫納,為了忘記自己曾經落魄失意的生活,她執意拒絕承認從前與見東的關系,而且她現在與自己的導演聶文關系十分曖昧。但是見東的苦苦追逐,松動了她冰封的內心,她那內心凍結了這么多年的堅冰在漸漸的融化。她終于答應與見東一起回到北京去看看。
在北京,孫納看見了見東保留下的記載著他們共同回憶的小飯店和那間地下室;在北京,孫納聽見了見東十年來痛苦的自白;在北京他們的愛情似乎復蘇了,他們再一次在冰天雪地的小屋里幸福地擁抱。但是,第二天清晨,見東走了,像孫納當年那樣,留下一盤錄音帶就走了,“你忘了嗎?你說過。最愛你的人永遠是你自己。……昨天晚上什么都是假的,但是那些錄音帶是真的,我會一直保留著它們,因為我知道,我永遠不可能再那樣說話了。”見東走得似乎已義無反顧,他用十年的時間設計了一個愛情陷阱,等待孫納的一次“重傷”。
電影演到這里,我是悵惘的,難道世界上真的沒有真愛嗎?難道真愛總是在背叛與怨恨中上演的嗎?難道愛真的“只是假如,不是幸福”嗎?
但是,見東又回去了,就像我期待的那樣,回去了。在飛機場,工作人員的一句詢問“兩張機票,另一位呢?”讓見東回去了,是啊,真愛,應該是兩個人的,怎么能丟下一個人,自己走開?怎么能丟下一個人自己走開?我知道,愛情復蘇了。我知道,愛情是不會死亡的,我知道。見東會回去的,抱住在冰雪中抱著膝蓋無助地傷心地哭泣的,老孫,任她發泄廝打。當電影的畫面定格在兩個人相擁著哭泣的鏡頭時,一切都是美好的。
然而,在拾回了一份失落的愛的同時,老孫與聶文之間又陷入了另一場危機中,但是這場危機卻讓他們彼此之間發現了又一份愛,一份曾經被誤解,被掩藏了的愛。聶文發現了小東與孫納之間不同尋常的關系,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中。這種痛苦,讓他感到意外,卻也不能釋懷。
原來他們彼此都以為,維系在彼此之間的不過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原來他們都以為他們之間沒有愛,就像聶文說得那樣:“那時候你需要個導演,我需要個伴兒,以為替你拍過第一部片,我們的關系就會結束了,沒想到跟你拍完一部又一部,我們在一起那么多年,大家都要多了。”但是,當考驗來臨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事實遠非如此。
聶文主動承擔了劇中馬戲班主的角色,真正把劇外的戲搬到了劇中,在劇中,他不斷地更改劇本,把自己內心對孫納的真實感受,完全的發泄在劇中的小宇身上。在絕望中他給了小宇一巴掌,聶文說:“要知道,恨一個人,要比他恨的人更痛苦,所以據說班主打小宇是為了恨她,倒不如說他也不想自己恨他,打完了這巴掌,他們倆就扯平了。”
但是,真愛永不是怨恨,聶文改寫了最后一場戲,他讓班主愿意犧牲了自己去成全一份真愛。在劇的最后一幕中,老孫拉著聶文的手,在高空中,深情對視,放手嗎?放手就意味著放棄,放棄嗎?放棄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原來竟然會那么的心疼。但是在生死一系的那一刻,他們才懂得了,這也是愛。
也許就在那一刻,他們都記起了,曾經在一片碧綠碧綠的草地上,襯著一片湛藍湛藍的天,有一對年輕的戀人,他們簡單的相愛,那就是愛,不管地點是在青島,還是在青海。
愛情,與一切其他無關。
在表面上,這是一部關于愛的影片,它講述的是愛情中的愛與恨,背叛與遺忘故事。但是,這更是一部關于發現愛的影片。它告訴那些忘記了愛的人們,怎樣去重新記起愛;告訴那些忽視了愛的人們,怎樣去發現愛。
故事雖然簡單,但是故事的講述卻并不直白,整部影片都是在回憶、現實、舞臺里交錯進行,隨著劇中人物的重遇、回憶、拒絕、妒忌,展開了一段耐人尋味,非常有味道的愛情故事。影片采用了戲中戲的效果,在劇中,人物把現實生活中不敢說,不能說,不愿說,不想說的話毫無顧忌的說了出來,不妨可以這樣看,在影片中,人物在劇中的內心獨白和眼神才是真實的,是沒有參雜絲毫現實的虛偽成分的,是剝去了面具的真實。
而劇外的人物,正是在劇中這種真實內心的指引下才喚醒了那一段段塵封的往事,雖然喚醒了更多的痛苦,但卻完成了拾起愛,發現愛的心路里程。
影片從這個側面也表現了現代都市人共同的悲哀,我們內心真實的東西,卻往往被我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久久塵封;我們生命里那些最美好的片段,卻往往被我們當成是無足輕重的垃圾而任意丟棄;我們總是為了所謂的什么成功,名利而奔波,卻忘記了,其實我們內心的快樂、感動、愛與被愛才是生命里最珍貴的東西。但是,現代人往往發現不了,意識不到,他們總是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喚醒他們,靠別人去幫他們記錄下他們抹煞掉了的珍貴的記憶。愛與不愛都沒有了意義,愛情只剩下了一種假設。
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
《如果·愛》是一個設問,影片中告訴了我們愛的答案,它讓現代都市中奔波的人們能停一下腳步,整理一下從前的和現在的心情,看看是不是遺忘了什么不該遺忘的,忽視了什么不該忽視的。如果愛,就不要遺失了它,愛。
一位網友在網上寫道:
如果·愛
如果有愛,如果曾愛,如果在愛,如果會愛,如果還愛
那么,拋棄如果……
我在下面接著寫到,只留愛。
我想,也是正是因為這部影片觸及了現代人生活中的某些隱痛,它才能在2005年底眾多的賀歲大片中一支獨秀的似的脫穎而出,獲得其他幾部片子難以企及的巨大成功。陳可辛曾說:“我的這部電影,只談過一次戀愛就結婚了的人,可能看不懂,在這個復雜的大都會中為事業、為愛情苦苦掙扎的人,才可能心有所動。”但是,陳可辛導演可能過于低估了他這部作品的精神內涵,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人們,誰沒有過花樣的年華,青春美好的故事?誰沒有過那么一點兒不能忘懷的往事?而誰又沒有過違背心靈的背棄和痛苦的遺忘?每個人都可以在影片中尋找到那么一點兒似曾相識的情節,都可以找出一兩句仿佛就是在說自己的臺詞,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尋到自己今日或昨日的影子。不論在什么時候,真情都是最容易動人的,感情沒有界線,在情感匱乏的年代尤其如此。
并且,這部影片的內涵也不僅僅局限在愛情之中,愛是古老、永恒、亙遠的話題,愛普遍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影片開頭時池珍熙的那段話就頗具發人深省的意味:“每個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部電影,而他們就是那部電影里的主角,有時候他們也會以為自己也是別人電影里的主角,但是可能他們只是一個配角,只有一個鏡頭,更說不定他們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還不知道。”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偶爾想想,是不是把自己擺在了自己該在的位置,是不是遺忘了什么不該遺忘的人?
如果愛,那么,沒有如果,只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