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開封的水系夜景。
開封市是有名的水城,城里到處是水,是湖,是河。開封北依黃河,惠濟河、北支河、護城河穿城而過,龍亭湖、包公湖、鐵塔湖、陽光湖分布市區,水域面積達170公頃,占老城區面積的四分之一。位于城內和近郊的湖泊,大的稱為“坑”,小的叫“湖”。最著名的就是潘家湖,楊家坑。兩湖位于龍亭腳下,是開封保存至今的少有的未污染水域。由于楊家坑仍與護城河相連,而潘家湖是內湖,兩湖一大一小,一清一濁,愛憎分明的開封人就此給兩湖取了如此貼切的名字,以紀念當年叱咤風云的楊家將,撫慰因奸臣所害的冤屈亡靈。七十年代末,由于開封市內大規模填湖造地蓋樓,惠濟河流經市內的河段受到了嚴重污染,清清的河水不見了,綠色的湖水變深了,尤其是當的針織內衣廠,把圖書館邊的湖水都變成褐色的水,惠濟河在城內的部分成了市內最大的排污溝,于是,以往的河面,如今成了內環路面,也不再與包府坑連接。當年柳泳筆下“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風景已無處可尋了。如今的包公湖只保留了面積最大的東、西二湖,但其面積也大大縮小了。為了配合開封市老城的改造,恢復古城面貌,市政府決定開發了水系工程。水系一期修了龍亭湖連接鐵塔湖的一段。水系二期工程位于開封市老城區的西部,連通龍亭湖(景區)與包公湖(景區),是開封“藍色文化鏈”和生態旅游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南起包公湖,北連龍亭湖及清明上河園,全長約1900米。水系二期工程河道兩側的景觀帶,東西平均寬達到100米,種植不同的植被、形成不同的風景,由北向南按河道流動空間形成集錦園、春花園、夏蔭園、秋韻園、冬凝園5個景觀游園。
冬凝園
包公湖
西司橋
冬凝園
八字橋
板橋
秋韻園
夏陰園
母子橋
金奎橋
春花園
孝嚴寺橋
集錦園
七盛角
集錦橋
天波橋
(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途牛)? ? ? ID:12599570
近幾年開封的發展是飛速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每每回來,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驚喜。
這座古城是我兒時的記憶,童年的美好,少年的追憶。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能夠從三樓搬下自己的小自行車,沿著城墻根,獨自一人前往爸媽做生意的市場,那時的我不過九歲而已,也許是民風樸素,也許是機動車少,爸媽居然如此地放心。上了高中,有叛逆,有年少輕狂,記得高二那年非典型性肺炎盛行,全城放假,我和小伙伴們騎上自行車,去逛馬道街,帶上燒烤架子,跑去荒無人煙的森林公園去燒烤,回想起來,那竟是我求學時代最為瘋狂的事情。對這個古城有著太多的眷戀?;食歉鶅旱娜藗兛偸怯圃沼圃盏模迯潈?,泡澡堂子,侃大山,逛廟會,吃夜市……看似愜意的生活也缺乏了些拼搏的氣息,經常和娃娃爸爸開玩笑,開封適合養老,等我老了,我要回大開封的,養養花,種種草,城墻下面跳跳廣場舞,逛逛廟會,游游公園,美哉美哉。
開封人民真的很會吃,各地美食都能加以改良,變為當地的特色?;叵胛业膶W生時代,離不開兩大美食,米線,搟面皮,而且竟然一度以為這是開封的特產,直到上了大學才知道,原來云南的過橋米線更為出名。
說起開封的米線,真的是滿滿的味蕾回憶,記得上初中時,我在金明中學,有一家賣米線的攤位,味道特別好,兩塊錢一碗,成為了我們午餐最為重要的食物。記得那時候我們的“四人幫”最常說的一句話:老板,四碗米線,多放青菜,多放豆腐,多放點湯。現在想想也真是好笑,其實,我們想表達的含義是,老板,除了錢不多,其他都多點,呵呵。
也許是米線在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一直到現在,回到開封,無論呆的時間長短,米線,我是一定會吃上一碗的,現在的米線傳承了古老的制法,也加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但不變的是口味和情懷。
小鯤米線
這家米線是我近幾年吃的比較多的,因為離家近,不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家米線的特點是口感濃郁,稍微偏咸,鹵制的大塊雞肉很是過癮,十塊錢一碗,吃的飽飽的,非常滿足,娃娃爸爸也是這家米線店的忠實粉絲。有次和店主聊天,他們家的加盟費已經從兩萬漲到了十萬,并且沒有核心技術,需要定期進貨。
榮之味米線
這家米線上過香香美食,當時就記下了地址,回開封一定要去品嘗。這次,終于嘗到了??诟絮r香,沒有小鯤米線的濃郁,但是它家獨特的雞湯成就了榮之味獨特的口感,大塊雞腿肉,新鮮香菇,油炸薄豆腐,木耳絲是它的主要配菜,簡單而奢華,口感不錯,他們家也有紅豆切糕,昨天吃的我撐的直想哭,好吧,看我那沒出息勁兒。在這里要為這家店打call,昨晚媽媽的米線沒吃完,我們想要打包,讓果子拿著一塊錢買個打包盒,店家沒有要錢,態度特別溫和,目前開封有三家店,他們三姐妹的,生意剛剛起步,加盟費兩萬,業內良心呀!
田記米線
這家米線坐落在書店街北頭路對過的一個小胡同里,去年第一次嘗試,也是聽家人介紹的,口感比較清淡,但也非常有特色,不大的店面人流絡繹不絕,能摸到這家店面的絕大多數是本地人。
楊記米線
他家和田記很近,去吃過幾次,印象很是深刻,涼調類也不錯,就在書店街北頭正對面,一個很簡陋的店面,但美食卻很驚艷,米線口感很好,鮮香勁道。
宋都御街的過橋米線
這是兒時的奢侈品,多年沒有去了,但我記得九十年代初,一碗五塊錢的米線還是很奢侈的,姥姥家的解放胡同就在御街旁邊,記得那時候都是和姐姐拿著鍋去端上一碗過橋米線,每次都能吃的干干凈凈,一口湯都剩不下。如今好多年過去了,早已忘記了米線的滋味,可是當年的滿足卻記憶猶新。
開封的米線店鋪數百家,各有千秋,還記得老扁米線,崔記米線,等等,都是老滋味了,來開封,米線絕對是個不錯的主食選擇。
說起搟面皮,我比較偏愛搟面皮大王和蔣記搟面皮,記得當時身懷六甲,不偏愛營養餐,只喜歡吃上一口滿嘴流油的搟面皮,香,辣,勁道,是我對搟面皮的詮釋。
搟面皮大王
這家店有兩家,一家在五福路,我覺得應該是總店,也是我去的比較多的,一碗搟面皮配上一份兒紅豆切糕,十多塊錢吃的非常滿足。還有一家店在翠園生活區,更小的店面卻外賣不斷,砂鍋類也是一絕,外地人如果能找到翠園這家店,要么是正宗的吃貨,要么愛開封愛的深沉。
蔣記搟面皮
這家搟面皮好像和以前口感不太一樣的,面皮偏硬,個人覺得不如搟面皮大王,口感還是不錯的,手撕面筋小芹菜,解膩爽口,夏天絕配。
在開封,犄角旮旯的小吃店很多,經濟實惠,不經意間,就能遇見人間美味,我想,這就是古城的魅力吧,厚重的歷史文化中飲食也是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