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專業考試后就回家呆了3天,我就又趕回濟南。18日,我和其他幾個一起的小伙伴,踏上了去印度的路程。
我們去的城市叫維沙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因為名字太長了所以我們一般叫它Vizag。這是個涼爽美麗的濱海城市,有著顯著的南印度特征。這里的人以泰盧固人居多,語言也不說印地語而是泰盧固語。到印度還有一個好處是英語在印度很普及,連路邊的攤販都會簡單的英語,菜單也大多是英語,所以我們在這里過得很瀟灑,可以盡興的到處玩耍。即便難得碰到一個不會英語的也可以找路人幫忙翻譯一下,路人都會很熱心的停下來幫忙翻譯。
一出機場,我們就看見了當地的AIESECer舉著一個迎接我們的大牌子。我們激動的和他們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接著他們把我們送到住宿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我們的志愿者之行后面就會開始啦!
我們住的地方屬于hostel,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青年旅社。每個人有一個自己的床位,每個房間有一個獨立的衛生間。我的房間一共有6個人,除了我和一個和我一起的中國小伙伴以外,還有一個埃及人,三個印度人。其中一個印度人還是個高一的學生,他的高中就在旁邊。他晚上就住在這里,平時白天去學校上學。他和我說他的目標是德里IIT(Indian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這是個在國內相當于清北級別的學校,他也很學霸,感覺他很有希望hhh總之住宿條件并不算好,可我們是來做志愿者的嘛,就得做好吃苦的準備。
很快我們就開始我們的項目了。我們是在一家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里工作,也不存在Salary。這家NGO有一間辦公室,我們去辦公室的時候這里已經來了很多人了,有一心從事公益事業的越南姑娘Sam、留學日本的越南姑娘Linh、9歲初戀的埃及小伙Fady、摩洛哥妹子Ihsane、贊比亞開朗girl Matilda,三個來自寧波諾丁漢的北方大漢Colin、Kevin和Seven。此外還有好多來自本地的Local Volunteers,我們在這里一起度過了四周的時間~
我們NGO并沒有一個固定的項目,而是一段時間就會開一個項目。前期大家在辦公室里準備材料,然后再到實地去做。
我們提前做好一個個英語單詞的卡片,教他們學英語
和他們玩一種叫做“康巴利”的本地游戲
他們超喜歡selfie!我一拿出手機他們全湊過來了!
于是我規定他們英語單詞背的好就獎勵他們玩手機自拍 感覺自己也是一個很有套路的老師
這個項目花了我們最多的時間 因為我們之前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
但最后看見這里的學生很高興 我也很開心啦
做志愿者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是四周的項目。當前兩周過后,對印度的新鮮感正在褪去,但身邊出現了很多很令人痛苦的事情。和我一起去印度的一個小伙伴,在印度感染了登革熱,根本下不了床。當時我和其他幾個小伙伴,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晚上輪流照顧他。印度是熱帶國家,晚上還是很熱的,但我們住宿的地方沒有空調,甚至都沒有淋浴的地方。每天晚上只能打一桶冷水,用舀子舀水澆在身上擦拭身子,全是灰的吊扇就在頂上呼呼的轉著,床墊上全是臭蟲....那段時間真的是負能量爆發期,晚上要照顧病人,忍受不如意的硬件條件,白天還要去辦公室坐班。印度人又不遵守時間,讓我等十分鐘一等就是一小時。當時真的想改簽機票立馬回國。現在想想幸好沒有回來,當時要是回來了真的會錯過很多精彩的東西。
印度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神奇的國度。經常見到一個詞組,叫做‘Incredible India’,現在想想看incredible這個詞真的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詞。印度真的會有很多地方會嚇到我們,也就是AIESEC常說的Cultural Shock。印度的貧富差距極大,貧民區和富人區可能只是一墻之隔,但卻天上地下。
印度的貧富差距很大,但治安卻很好。我所住的地方是當地的富人區,但晚上都不鎖門,因為沒有人偷東西。我很好奇一個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國度治安為何如此好,便去詢問一個印度朋友。他告訴我,這里的窮人相信自己這一輩子不做壞事情,下輩子就可以投胎做高等種姓。自己這輩子做低等種姓是因為上輩子做了孽。
我聽后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能感嘆信仰的力量太偉大了。我問過大部分我碰到的印度人一個問題'Do you believe in destiny?'答案基本都是'Yes'我們中國人信嗎?你們覺得自己是否成功是已經注定的事情嗎?
Vizag是個美麗的城市,我們住的地方離海邊很近,大概800米的距離,我們常常晚上相約一起去海邊散步。對于我這種居住的地方不靠海的人來說,吹著海風聆聽海的聲音真的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熬過最痛苦的第三周,第四周我們漸漸迎來曙光。同伴的病也痊愈了。我們開始安排第五周的出游計劃。我們幾個來自中國的志愿者準備自組一個小團從維沙卡帕特南出發先去孟買,再去齋普爾,新德里,中途坐火車往返一次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很快就到了我們項目結束的時間,我們收拾收拾行李和大家告別。離開這里并沒有我們之前想象的那么不舍,但也沒有要去旅行的激動。好像一切都發生的非常平淡。當地的印度Local Volunteer和AIESECer把我們送去機場,一路上車上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