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通過幾次課上專家老師的精彩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關于閱讀教學,以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理論知識是多么的匱乏。以下是我這次培訓的體會:
? ? ? 一、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方向,即課堂上要注重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我認為,閱讀教學要吃準目標,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學生養成好的習慣,愛語文,愛閱讀,有讀書的習慣。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要讓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使學生做到真讀、真說、真寫、真思考、真體驗。教學目標很重要,教師對每一課教學目標要明確,目標要定得準。目標確定后,整個教學設計就要圍繞目標來進行,教學環節要體現目標,要圍繞目標來實施,課堂上設計的問題要為目標服務,跟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設計。也就是說,課堂上我們該教的就教,不該教的堅決不教,我們的課堂也許就會變得簡約、簡樸、高效了。
? ? ? 二、朗讀是語文教學一個永恒的話題。第二次的課程結束后,我也提交了自己喜歡的朗誦作品《致橡樹》。我本人是比較喜歡朗讀的,朗讀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是對作品極好的解說,但先提條件就是對內容的理解要到位;其次朗讀是一種內化吸收的閱讀方式,由于有讀者的參與,加入了讀者的解讀與感悟,聲情并茂,增強語感,入境共鳴,陶冶情操。將靜態的書面文字活化為栩栩如生的聲音。融匯這生活的體驗,體味著作品的含義,駕馭者馳騁的想象,飽和著強烈的感情,捕捉著詩文的意境,探索著語言的形象,反復地實踐著人聲的藝術。這就是朗讀。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適時的加入朗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后根據自己的體會去讀,在對于作品情感的把握上勝過老師的千言萬語。
三、要轉變教學觀念。在第三次的課程中,時老師將圖畫加入到閱讀課堂,這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嘗試不多。作為一名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師,以圖畫形式出現的板書并不稀奇,要承認學生對此很有興趣。在時老師的啟發下,我開始思考如何更恰當的讓閱讀與圖畫結合。至少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文字內容的感受。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作為教師,更應該不斷更新觀念,不能急功近利,要尋找出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方法和途徑。
? ? ? 我們常說:教師要交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不過當下的教育要求教師要是一眼泉,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這就需要我們專業化發展,學習新課程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結構。那就從閱讀開始吧!讓文化滋養我們的心靈,讓經典啟迪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變成更加豐盈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