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混合板塊和冒險故事教學初探
- 作者:渭北春樹(Joshua)
- 期數(shù):總第35期
- 發(fā)布:2016年09月25日
-
標簽:
二年級
語文版塊
形線畫
冒險故事
教學總結
-
關鍵詞:
冒險故事
,主課本設計
,混合板塊教學
-
摘要:
針對二年級第一個混合板塊(語文+形線畫)的教學心得,并對冒險故事的教學嘗試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針對剛剛結束的“冒險故事+形線畫板塊”,我進行了一些總結和思考,在這里和大家交流研討。
學期的第一個板塊,考慮到孩子的意識發(fā)展狀態(tài),同時清理和調整假期帶來的影響,所以我第一次采用了混合主題板塊的教學:語文+形線畫板塊(4周)。
為什么要進行混合板塊的教學?
這個學期較長,基本上有20個教學周(除去國慶假)。按照每個板塊4周的方式,可以安排5個板塊的教學。(復習的話一周就夠了)。那么按照數(shù)學2個板塊,語文2個板塊之外,多出來1個板塊的時間。那么開學初第一個板塊:考慮到孩子需要調整假期帶來的影響,安排數(shù)學效果有折扣不合適;單獨安排語文或形線畫又過于奢侈。所以安排一個語文和形線畫的混合板塊。
為什么要選擇語文和形線畫主題的混合?
選擇語文的原因有三:
- (1)母語教學,本來就是大海里養(yǎng)魚,豐儉由人的。不會受到開學調諧的太大影響,對孩子來說,tune-in的過程也比較友好;(易行性)
- (2)按照上下學期語文各安排寓言(寓言/成語/聲律啟蒙)和圣人(東西方各一)板塊之外,確實有一個可以來做冒險故事的主題。從以往其他各期的教學實踐來看,他們都有冒險故事的板塊。(可行性)
- (3)從一年級下就鋪墊的《大自然童話:尖尖山歷險記》故事,我們已經(jīng)開始做了主課本繪本,但是還沒有做完。正好利用這個板塊繼續(xù)推進這個工作。(效益考慮)
而形線畫則對于清理假期情緒非常有好處,也能通過“非智性”的方式發(fā)展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意志力、清醒的思考、精細動作控制力、審美、抗挫力和自我修正的靈活性都有好處。通過形線畫的工作也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到孩子的意識狀態(tài)、基礎感官、偏側化階段、空間感、平衡能力等情況,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孩子,從而支持孩子。
具體怎么進行混合板塊的教學實踐?
第一周我自己也在找節(jié)奏,嘗試了主課中的交替進行兩個內容。感覺不好,主課的天然延續(xù)性受到影響,不利于孩子通過重復和遺忘深化感受。所以從第二周開始就采用了:語文為主(主課進行),形線畫為輔(基本每天進行)的方式。
在每天的主課中進行語文教學,在每日的練習或游戲課中來體驗形線畫。包括運動、身體和練習。
混合板塊的教學的經(jīng)驗和得失?
混合板塊的教學在有些情況下主要出于時間成本的考慮;
在同一時間段安排好兩個板塊主題的教學,并讓孩子們都有比較深刻的感受,是有挺大挑戰(zhàn)的。特別是當兩個板塊主題的內容關聯(lián)和呼應關系不那么強烈時。
目前采用的主副兩條線的教學方式(主課一條,每日練習一條),在實際教學中是可以可行的,效果可以接受。
如果兩個板塊的內容有所關聯(lián)和呼應,在精心設計下,混合板塊的教學也有可能發(fā)揮出1+1>2的作用來。
四、關于冒險故事的教學探索
以下觀點是板塊總結時的一點體悟,僅供參考。
冒險主題板塊是必須的嗎?
孩子們在一年級末和二年級初,已經(jīng)對學校環(huán)境、班級、教學節(jié)奏、老師同學都十分適應和熟悉。并且隨著年齡和課程學習帶來的內在能力感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他們開始有些內在的需求(impulse)想去冒險和探索,在令人興奮過程中體驗那種緊張感(收縮)和成就感(擴張)交替的感覺,這也是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
所以,具有此類歷險的成長故事可以很好的呼應、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這也是設置冒險故事板塊的初衷。當然各校和班級會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獨立的板塊來進行。簡單說就是此類故事有其必要性,但是否有板塊要看可行性和成本分析。
如何選擇主課的冒險故事?
正如前面所說的,此類故事的內核是“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包括形式是“冒險(尋找,并經(jīng)歷困難,挑戰(zhàn)后獲得成長)”。此類故事在主人公出發(fā)時都有很清晰的目的。例如尖尖鼠要去爬尖尖山,從而獲得“長大獨立”(《大自然童話》);尼爾斯因為調皮被精靈變小,而要去找到方法恢復(《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愛爾蘭王子則因為輸了賭博而踏上征程(《愛爾蘭王子》);諾曼則是心血來潮要去找到溪水源頭(《小矮人諾曼》);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都是“兒童版的尋找圣杯的故事”。
那么在這些特質都具備的情況下,如何選擇主課的冒險故事呢?個人認為還需要考慮以下的要素:
- 教師偏好;主班老師和故事的內在鏈接非常重要。教育都是發(fā)生在鏈接之上的:和孩子的鏈接關系,和教學內容(學科)的連接關系。
- 成本考慮;引入一個故事,還要看它的篇幅、教學難度,時間成本,后續(xù)深挖效益的可能性。在相同的時間成本下,如果故事涉及內容越能多方位的體驗,越能為后續(xù)學習多角度的鋪墊,那自然就是效益更好的。
- 文化語境;雖然二年級的孩子還是宇宙人,談不上文化。但事實上,故事的敘事方式、物品、詞語典故、背景交代都不可避免的會有文化的底色。這些隱含的東西同樣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自然環(huán)境;故事發(fā)生的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雖然還不會顯式的發(fā)揮作用,但無論是故事涉及到的地理地貌,植物動物,如果和孩子所在的區(qū)域相合,無疑會更深程度建立孩子與故事的鏈接。
- 氛圍基調;二年級的孩子還是一個圓,所以故事中不應該包含太多愁善感的情緒化的東西,而是保持饒有興趣,輕松歡快的敘事基調。故事內容雖然包括困難和挑戰(zhàn),但它們不會變成苦難和恐怖,故事會有明暗的情節(jié)交替,但整體應該是明快的亮色調。
基于上述的考慮,我選擇了巖村和朗的《大自然童話》作為的主課故事。
- 這個故事不僅具有典型的“成長+冒險”的品質,而且是一個“大自然”+“童話”,兼顧了自然故事和童話式敘事的基調。
- 無論是涉及的事物(植物、動物、礦物),還是自然生態(tài)、氣候地貌,都是東亞典型的,孩子可以在日常中觀察和體驗。
- 故事的敘事方式簡單直接,情節(jié)展開,角色的思考模式、行為和言語都具有東亞文化的特點,我很喜歡。
- 再加上文筆優(yōu)美,描寫非常貼近兒童,整個故事都是有張有弛、輕快明亮、幽默有趣的亮色調。
- 但僅僅靠以上幾條,還不足以讓我選擇它,還有最重要的一條:事半功倍,成本劃算!
雖然這是一個八本書的系列故事(對一二年級來說算是鴻篇巨制了),但好在一年級下學期,我們已經(jīng)作為滋養(yǎng)故事給孩子們講過,而且在一年級的最后一個板塊,我們還將其改編為《尖尖山歷險記》完成了一個20多頁的繪本主課本(但只是第一本)。孩子們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鏈接深厚。無論是家長還是我都能日常中不時聽到孩子提到或運用其中的內容。
綜上所述,有了這樣的選擇。
具體是如何實踐的?
1. 虛擬和現(xiàn)實的對比雙線進行;
因為主課故事《尖尖山歷險記》(改編后的《大自然童話》)之前已經(jīng)作為滋養(yǎng)故事講過,孩子們已經(jīng)很熟悉了,所以只需要在教學中會在每天主課工作前做簡單的回顧。這樣就“省出了”主課的故事時間。
主課的故事時間怎么安排?既不會喧賓奪主,沖淡主課故事的基調,又能很好的從內呼應主課的成長主題?經(jīng)過再三考慮,我選擇了古田足日的《一年級的大個子和二年級的小個子》。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7,8歲的一二年級小學生的日常故事,對孩子們來說內容切近,題材熟悉。故事的主線比較簡單(尋找紫色風鈴花),描述平實,不太戲劇化,不用擔心喧賓奪主。里面所有孩子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都和孩子們當下十分貼近,非常容易得到孩子的共鳴。
雖說一開始還有些擔心這樣的雙線索安排是否合適。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效果非常好。不僅這個故事大受歡迎(每次都非常期待,非常專注的聆聽,跟著故事情節(jié)的講述可以感受到教室里的那種張力),而且完全沒有影響和沖淡“尖尖鼠”的風頭。反而相得益彰,孩子似乎更能理解尖尖鼠所要找到的“長大獨立”的內涵是什么了(堅強起來,沒有哭了,敢走過去不敢走的路了,敢見義勇為挺身而出了)。在平時也會有孩子說:“我是小川正也”;“某某像真理子。”還會有孩子學著故事里的秋代,用頭頂我的肚皮。
通過這樣的安排,我們就有了一虛(虛擬、童話式的《尖尖山歷險記》)一實(現(xiàn)實、日常式的《一年級大個子和二年級的小個子》)兩條線索來并行推進。實現(xiàn)了童話和現(xiàn)實兩個空間的成長與冒險的體驗,這本身也是一種“兩極(polarities)”和“對比(contrast)”
2. 藝術性和多樣性的主課本;
在主課教學和主課本呈現(xiàn)上,刻意突出“藝術性”、“多樣化”和“每天一點新東西”的思路探索。
通過課堂上的故事講述、黑板畫、蠟塊畫、蜂蠟和剪貼活動,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滲透到了孩子內在,無論是孩子在學校的自由繪畫,還是回家以后的玩耍和練習,相關的內容和主題都會反復出現(xiàn)。
針對某些孩子繪畫的困難,也特別加強了當堂黑板畫的示范步驟。當孩子通過示范步驟完成了自己滿意的繪畫,挑戰(zhàn)了之前自己不敢嘗試的內容時,他們的臉上都由衷的流露出喜悅和滿足感。
為了打破過去主課本形式過于單一的弊端,在充分鋪墊和能力臺階構建的基礎上,主課本形式更為多樣化和藝術化:從漢字到篇章;從一圖一文到只有繪畫(考慮教學成本)、插圖式文本(文為主)、繪本式(圖為主),文圖的位置也逐漸更富有變化,逐漸做到圖文并茂,相得益彰。這種設計對于孩子們空間感和審美能力的發(fā)展都非常有益。
考慮到主課本工作的工作量較大(一般會有繪畫,并加上20個漢字左右的書寫),除了采用了練習和工作交替的節(jié)奏,還穿插了其他的主課本制作方式。
例如“剪貼+繪畫結合”:讓孩子回家畫蘑菇,第二天在主課本上鋪好草地,就把蘑菇減下來貼上去,再用彩鉛完成月亮的繪畫(更集中于這個繪畫主題)
例如“立體式主課本”:讓孩子主課上用蜂蠟來捏出故事中的事物和場景(蛞蝓、蘑菇等),然后把孩子的作品放在場景中拍下來打印,然后作為主課本繪畫部分呈現(xiàn)。
這樣的實踐探索,感覺使主課工作更為生動,貫徹了“每天一點新東西”的做法,滿足了孩子的期待,并且在這樣大容量的持續(xù)工作下,孩子仍然表現(xiàn)的積極主動、樂此不疲。這讓我很高興。
3. 成本意識和多方位深挖效益;
花費了兩個語文板塊的時間成本,這個投入不可謂不大。所以還要更多的來想如何深挖這個故事的效益,無論在現(xiàn)在的認讀寫字、篇章寫作、繪畫塑形之外,還需要對后續(xù)的教學有鋪墊。
所以一直考慮如何開發(fā)和設計所謂的“尖尖山系列”來囊括語文讀寫、文化熏陶、數(shù)學應用、藝術表現(xiàn)、自然觀察、科學鋪墊、戲劇表演。目前在《尖尖山歷險記》的主課本(繪本)之外,設計了一個自愿參加的《尖尖山自然圖冊》。里面包括但不限于故事中出現(xiàn)的動物和植物,孩子們可以拉清單,加配圖,并且以中國傳統(tǒng)的折冊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個項目剛剛啟動,具體會怎么樣,后續(xù)再看。
版權說明
本文為《樂知人》內刊文章,著作權為原文作者和北京樂知學堂(Beijing LeZhi Steiner School)所有。未經(jīng)特別說明,均采用“署名-非商業(yè)性使用-禁止演繹 2.5 中國大陸”授權。任何違反本協(xié)議的行為均屬于非法行為。
您可自由:復制、發(fā)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信息網(wǎng)絡傳播本作品
惟須遵守下列條件:
- 署名:您必須保留署名和此版權說明。
- 非商業(yè)性使用:您不得將本作品用于商業(yè)目的。指用于機構(非個人)的博客、網(wǎng)站、微信號等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紙媒等內容與宣傳。
- 禁止演繹:您不得修改、轉換或者以本作品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
對任何再使用或者發(fā)行,您都必須向他人清楚地展示本作品使用的許可協(xié)議條款。
如需商業(yè)性轉載出版,您需要我們的書面許可,請直接和我們聯(lián)系(lezhischoo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