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變聰明的并不是方格筆記本(下)

在上一篇《讓你變聰明的并不是方格筆記本(上)》中,我們搞明白了方格筆記本其實并不像作者說的那樣“非它不可”,但很多記筆記的方法是很值得一試的。這一次,咱們再來仔細扒一扒作者細分的幾類筆記本吧。

先劇透一下,多數仍然是記筆記的方法,和方格筆記本關系并不大哦。

一,學習筆記本

這應該是大家記筆記最常見的一類了,在這一部分我覺得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概念,叫做:

空白的一秒鐘,什么意思?

就是說在你照抄板書的時候,不要只是一味地邊看邊抄,對于你接下來要下筆的內容,請讓他在你的腦子里停留一小會(差不多一秒),讓自己大概理解你要抄的內容是什么,然后在不看板書的情況下,憑借你腦海里的印象,把內容記錄下來。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書里說這樣可以強化你的“快速記憶回路”,其實我沒太明白這是什么意思。

所以根據我的體會:我們說筆記的作用就是為了內容重現,那么如果你在記錄的時候沒有進行任何大腦加工,而僅僅只是停留在手上的機械運動的話,當你再回頭看筆記的時候,又何談內容重現呢?

再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就是:把你黃金三分法的三個部分(板書,發現,總結)用邏輯連接詞邏輯箭頭連接起來,以此貫穿你記錄的板書,你的思考,你的發現,以及你的總結和結論,就像下面的樣子:

當你下次再回顧的時候,你會發現,從左至右,自上而下,你不但回顧了你記的板書,也回顧了自己之前的思考過程,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事情,你的筆記會變得有因有果,有跡可循。

至于你的邏輯連接詞和邏輯箭頭是什么樣子,全憑自己喜好,個人覺得別太花哨即可。

剩下的內容,和上面的兩點比起來,并沒有那么重要,不過我還是想簡單說一下:

1. 兩頁一主題:

作者建議兩頁一主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學習知識會記錄大量內容,一頁紙會不夠。但這其實完全取決于你的主題的大小,所以用幾頁我覺得都不是問題,只要清楚,內容有價值就可以了。

2. 標題右側概括三點主要內容:

這個要求為的是讓你鍛煉自己的概括能力,進一步簡練第三部分的總結。但Andy還是要說:

一定要三條么?不一定。

你要是總結不出來這么多,那就兩條甚至一條就好。甚至不寫這一部分我覺得也無傷大雅。

二,工作筆記本

對于工作筆記本,作者認為相比于學習筆記本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舍棄。

舍棄的意思就是要把一些不重要的內容舍棄掉,首先對于工作筆記而言,本身信息量就很多,如果你把相關的不相關的內容都記下來,那簡直要累死人,再者,工作中做筆記的時間本來就非常緊張,沒用的內容必須要舍棄掉。

這一點我覺得蠻好的,不過我還想擴展一下,舍棄這點,其實同樣是可以運用到學習筆記本當中的,也就是說,沒有用的知識或者你早就已經掌握的知識你也是可以舍棄的——不用記或者簡單一記便可。

而如何判斷那個信息是不是重點,我覺得,可以參照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判斷。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提問,尤其是當你面對客戶的需求的時候。

恰巧前兩天Andy參加的公司培訓說到,很多時候客戶的Wants并不是他的Needs,也就是說客戶想要的并不一定是他需要的。

比如說客戶想要提高他們公司的影響力。影響力這個詞太寬泛了,那你可能要問他心目中的高影響力具體是什么樣子,是業績好?是品牌深入人心?還是技術行業領先?客戶可能說他心目中的高影響力是業績好,那你就可以在問他們公司現在的業績如何?有什么問題?為什么客戶覺得有問題?......

像這樣問下去,你覺得前面那些點還有必要記下來么?可能只有問到最后客戶的核心需求的時候,你才需要抬筆。

三,提案筆記本

提案筆記本其實是工作筆記本細分的類別。

所謂的提案其實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個例子那樣,分析客戶提出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對于提案筆記本,黃金三分法的三部分可以換一換名字了,叫板書,發現,總結就不太合適,而是該叫事實,解釋,行動

通過陳列事實,不斷提問發現合理的解釋,然后給出具體的可行的方案

這里有個點,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當作事實。

舉個例子,“最近員工遲到的有點多” VS “這個月員工的遲到率比上個月多了10%”。

前者屬于“自己的想法”,后者才是事實。在商業決策中,加入過多的“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誤導決策。

再有就是對于行動,作者給了一個很拗口的說法,叫做“看得見的描述”。

其實就是要把行動寫的具體明確,還是舉個例子:

“盡快給我幾份可行的方案” VS “下周三之前給我至少兩份方案”

如果你是行動的執行方,很明顯后者更清楚。
最后,作者又在提案筆記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出最后一種(所以其實總類別就只有學習筆記本和工作筆記本兩種而已)

四,博弈筆記本

博弈這個概念給的相當的抽象,我看了半天才明白。

其實所謂的博弈筆記本就是將你的提案以一種有說服力的方式呈現給客戶,讓客戶接受你的提案。

如何說服客戶呢?選擇最合適的,最后說服力的圖表即可。

作者說了四種,“之前之后”效果,瀑布效果,“金字塔”效果和高樓效果,我覺得沒有必要一一介紹了,因為圖表數量眾多,遠不及這四種。

關于這一點,其實和做PPT很像,你的PPT想表述什么觀點,哪個圖表最能證明你的觀點,你就選哪個圖表。

以上,基本就是本書剩下的所有內容了。

公正的來看,雖然方格筆記本在本書中的真實戲份并不多,更多的是筆記記錄的方法介紹。不過在Andy實際使用方格筆記本后,確實在記錄的時候舒服很多,值得嘗試。

最后,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和Andy交流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