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讀書筆記(二)
?
案板也許是編劇所需最重要的設備——類似于紙、筆及筆記本電腦。不管用哪種方法在案板上制作三條線隔開的四條等寬帶,最后看起來是這樣的:
第一幕(第1—25頁)
第二幕(第25—55頁)
第三幕(第55—85頁)
第四幕(第85—110頁)
?
到完成時將有40張索引卡釘在案板上。通常影片片名寫在一行索引卡里釘在案板的最上方。索引卡主要用于寫場景。每張卡片代表一個場景。如下圖:
內景?? 喬的房間?? 日
瑪麗告訴喬她想離婚。
?
?
?
+/-
> <
?
在任何劇本寫作中,首先要把場景中必備的東西先拿出來。這些是你確定將用以深入影片的場景,是你從一開始就想寫的東西。對我來說,這些東西通常是比較有意思的片段,后面接著主角入場的精彩場面,還有可能是結局。把每個創意都寫在索引卡上,然后釘在案板上相應的位置。
接下來釘上去的索引卡是故事的大轉折點即鏈接點:中點、第二幕后鏈接點、第一幕后鏈接點。多數人都能確定第一幕后鏈接點,所以我們先從中點開始著手。中點是“頂峰”或“低谷”。你的主角在第55頁時要么獲得讓人暈乎的偽勝利或同樣讓人昏亂的偽失敗。中點確定之后,“一無所有”就水到渠成了。“一無所有”是中點的反轉。如果這兩點確定了,進入第三幕的鏈接點(即第二幕后鏈接點)就是小菜一碟了。
將每個人物的故事分別用不同顏色彩筆填寫,故事如何穿插或者是否需要修改就顯得一目了然了。
通過適當的精減,每一幕再完成約9張索引卡,現在案板上已經有40張索引卡了。下面有兩件很重要的東西,每張卡上都要有,而且在開始劇本寫作前必須完滿解決:
其一是+/-符號。其二是> <符號。
這兩對符號要以之前沒有用過的色彩寫在每張卡的下部,大致如下:
內景 咖啡店 日
鮑勃勇敢地面對海倫的秘密。
?
?
?
+/- 鮑勃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 <鮑勃想知道海倫的秘密;但海倫不能告訴他。
?
+/-符號代表每個場景中你必須要實現的情緒變化。把每個場景當做一個迷你電影短片。每個場景要有開端、發展和結局。同時還必須有導致情緒基調戲劇性轉變的事情發生,要么從+(人物情緒基調的正面)到-(負面),要么從-到+,就像影片的開場畫面和終場畫面一樣。
符號> <用于沖突。這里所指的沖突的基本架構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每開始寫一個場景,你必須知道場景的主要沖突是什么、誰在反對誰。每個人或者每個實體,都會有待辦事項。那是什么?他如何與這個人或必須通過的實體產生沖突?每張索引卡底部的> <符號后必須填上場景中沖突的雙方、沖突點是什么、最后誰贏了。請記住,一個場景只要有一個沖突就可以了。
完成時第一行應該有9張卡,第二、三、四行也應該有9張卡,剩余4張卡用于那些必不可少的場景。如果案板太完美,或者你花太多的時間使案板完美,那你就不是在為劇本寫作準備,而是在拖延了。實際上應該在案板工作完成之后就開始寫,而不是把案板做得很完美才開始。
?
本書真正的靈感來源于一個簡單的愿望:我有一些電影劇本寫作方面的漂亮規則,我想因整合這些規則而獲好評。這些編劇規則是:
1、救貓咪
該規則是:“當我們見到主角時他必須做點事情讓我們喜歡他并希望他勝出。”救貓咪的附注:編劇必須注意要在一開始就讓觀眾與主角的困境“同步”。“救貓咪”場面是我們見到主角并發現他正在做某事的場面(如救貓咪),這個場面界定了他是誰,同時讓我們觀眾喜歡上他。不管主角是誰,主角干了什么,你都必須花時間以一種能讓觀眾認同主角的方式去架構主角的情境。
2、泳池里的教皇
如何隱藏呈示部?喬治·英格倫所寫的劇本《謀殺教皇》里,讓觀眾了解關鍵背景故事細節的場景是這樣的:代表們去拜訪梵蒂岡的教皇。教皇在泳池那里身著泳裝,隨著呈示部的展開在泳道里來回游泳。觀眾甚至沒有在聽,只是想:“我不知道梵蒂岡還有游泳池?!看看,教皇沒穿教皇的服裝,他……穿著泳裝!”在你說出“主教之冠在哪兒”之前,這個場景已經結束了。”該規則意味著,以輕松、有趣的方式讓觀眾能夠比較愉快地接受必知信息;并以新奇創意來隱藏背景故事細節。
3、不要有雙重神秘力量
由于某種原因,觀眾們在每部影片中只能接受一種魔力。這是定律。你不可能看到外太空異形的UFO降落地球然后被吸血鬼咬中,結果現在既是異形,又能永遠不死。雙重神秘力量會攪亂觀眾的思維體系,導致邏輯上的錯誤。
4、鋪墊
電影編劇賴以生存的一條金科玉律:觀眾們只能忍受這么多的“墊子”。鋪墊太多會帶來失去觀眾注意力的風險,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重點在哪里呢?到底要講什么?作為編劇,我們要熟知觀眾注意力的寬容度。重要的是,如果你發現設置部分用了超過25頁來進行說明鋪墊,那你就有問題了。我們稱之為“鋪墊”,觀眾會叫喊“退錢”!
5、黑人獸醫,糖太多了
你經常會愛上電影創意中的某些元素并且不能自拔。就像吃太多糖果一樣,就創意而言,適量才是最好。堆積過多的創意并不意味著更好。我們要遵從的是堅持一個好點子:簡單反而更好。一個時間,一個創意。你不能吸收太多信息或堆積創意使故事變得更好。
6、小心那塊冰川!
危險必須是眼前的危險。賞金必須是我們關心之人的賞金。即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必須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以便我們知道后續的危險。如果不是這樣,那你就違背了“小心那塊冰川”的規則。
7、曲線公約
該規則 是指影片中的每個人物在故事進行中都要有所轉變。只有壞蛋才不會發生轉變。但主角及其朋友都會發生較大的轉變。我想電影故事中人物必須轉變的原因是,如果你的故事值得講述,就必須對相關人員都很重要。這是必須精心設計每個人物的鋪墊和回應并貫穿始終的原因。某種程度上,故事講的就是轉變。告訴我們誰成功誰沒成功的標尺就是轉彎的能力。好人是那些愿意接受轉彎并能將其視為正面力量的人。壞蛋是那些拒絕轉變的人,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并自我腐朽,跳不出他們生命的溝壑。要在生命中獲得成功就要能夠轉變。這就是為什么轉變不但是優秀敘事的基礎,而且還是世界性宗教的基礎。轉變有好處,因為它代表了新生,代表了從頭再來的承諾。
8、別讓媒體介入
在寫作的故事中,讓媒體發現人物的特異功能,或讓角色被新聞記者包圍,就是這里說的媒體介入。在引入媒體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慎重。除非影片講的是媒體,或影片中有世界性的問題,使得故事中要跟蹤世界各地的人物,并且不得不讓他們相互了解,不然就請接受我和斯庇爾伯格的建議:別讓媒體介入。
?
如果寫完電影劇本的第一稿,覺得劇本沉悶或讀者反饋不太認同,那劇本就有問題了,可以用以下7條簡便方法來幫你找到弱點。問問這些問題,看有沒有打破規則:
1、主角引領動作了嗎?在游戲的每個階段他是不是積極的?是不是因某個愿望或目標激發起來的?
2、人物“說情節”了嗎?我是在透過人物長篇大論呢,還是通過劇本中的動作來展示?
3、壞蛋足夠壞了嗎?他有沒有為主角帶來合適的挑戰?他們都適合這部影片嗎?
4、中點之后情節有沒有提速?強度有沒有增加?在第三幕結尾時主角和壞蛋是不是有更多的東西揭示出來?
5、劇本情緒是否單調?是純正劇嗎?還是純喜劇?純悲劇、全都是挫折?是否感覺缺乏所需的情緒中斷?
6、臺詞乏味嗎?在經過“爛臺詞檢測”后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還一樣嗎?我是否能夠只通過人物的說話方式來辨別人物?
7、次要人物之間有沒有區別,能否通過外表輕松地記住他們的區別?每個次要人物的言談舉止、外貌是否都獨一無二?
8、主角旅程的起點是否盡可能往后退了?故事中是否看到主角情感成長的整個歷程了?
9、原始嗎?人物本質上是由原始愿望——被愛、生存、保護家庭、復仇等激發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