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的時候,我喜歡看淚點多的電影,生活,算不上苦,但也有很不想做的時候,這時候看一部電影,在別人的故事里面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一看到這部電影上映,果斷地去看了。
電影一開始,就是很沉重的畫面,車禍現場,父母雙亡,本該悲痛欲絕的場面,但似乎主角們都很冷靜,在葬禮上,姑媽哭的最大聲,然后客人來了,又笑嘻嘻地去招待客人打麻將,舅舅和別人打電話講述妹妹妹夫去世的消息,異常平靜,手里還摸著麻將,姐姐面無表情地焼著紙錢,5歲的弟弟還不懂什么是死亡,不哭也不鬧。以這樣的冷漠的表現作為開頭,也是為每個角色之間的矛盾作鋪墊,與后來姐姐弟弟之間溫情形成鮮明對比。
我就從人物出發寫寫我的想法吧
1.安然
其實一開始對于安然我是不理解的,爸爸媽媽死了,怎么可以那么冷靜,買房子、給弟弟找收養家庭,怎么可以處理地那么理性快速,甚至覺得有點自私,畢竟那是自己的親弟弟。后來,隨著故事地推進,也就慢慢能理解了,父母重男輕女,為了能多生一個孩子,慌報大女兒是殘疾,還讓她在村委會上門的時候扮演一個瘸子,她不肯,于是被爸爸打。從小在姑媽家長大,讓她學會了獨立、要強、理性,可能這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吧,高考的時候,父母幫她改了志愿,她被迫放棄了到北京學醫的夢想就在老家學護士,所以她努力地準備考研,就是希望能有一天,能考研去北京讀書。這也是她做出那些舉動的原因,她只是在缺愛的環境下長大,習慣了靠自己、愛自己。后來和弟弟的相處過程中,慢慢地相互依賴,弟弟慢慢變成了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人,當她得到姑媽的諒解,把弟弟送給舅舅養后,當她看到被舅舅養歪后,生氣地帶回家自己照顧。姐弟間的感情是雙向的,當弟弟主動說要送寄養家庭的時候,當寄養爸爸要她簽下再也不見面的協議時,她反悔了,帶著弟弟跑了出去,結局很開放,這一跑是簽協議前的狂歡還是真正的反悔,電影留白給觀眾想象。
安然是理性的,去北京讀研,弟弟送給富家養,對于姐弟倆來說,可能是更好的歸宿,但從情感和老一輩人的傳統想法中,這是不孝。所以理性和感性就是電影一直的矛盾點,真的有對錯嘛?電影留白,但也引發我們思考……
弟弟
弟弟很可愛,小演員演得很好,從不想離開姐姐到為了姐姐的夢想推開姐姐,主動提出要去收養家庭,小小的年紀,懂事得很讓人心疼,弟弟是愛姐姐的,也懂得姐姐的不容易,也很堅強,對于弟弟,真的除了心疼還是心疼,他值得被愛。
姑媽
姑媽是很傳統意義上的偉大姐姐,自我犧牲型姐姐,為了弟弟放棄讀大學、放棄在俄羅斯打拼的機會,努力地照顧好家里的每一個人,要不是從一開始對安然的做法不理解,到后來說:套娃不一定要套在一起,是對安然的理解,但當安然走后,她又把套娃套在一起,也是是因為姐姐責任感,也許是姐姐就應該照顧好弟弟,讓給弟弟這樣思想早已在她心里根深蒂固。
這也是一個姐姐,在老家重男輕女的風氣里面,對于這部電影深有感觸,但還好我媽媽很尊重我的選擇,我對于家還是很有歸宿感,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如果讓選的話,我會照顧弟弟的,雖然真的挺難的,自己也被迫要放棄自己的夢想,但姐姐照顧弟弟,似乎也是印在我心里的想法,看完電影,我也理解安然的做法,但很多時候,理性總會敗給感性,愛和責任會改變一個人的決定,在一個家里面,總有人要做犧牲,但痛并快樂著,這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