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號,《我的姐姐》上映。3號上午,一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作為一個姐姐,看到電影中的一些情節(jié),總是想起我和弟弟之間發(fā)生的一些故事。忍不住想要寫一寫自己內心的感受。
老實講,我不怎么喜歡看電影,看過的電影也不多。愿意走進影院的原因也很簡單:只要電影的預告片能讓我看哭,而且愿意看好幾遍,我就會去看。在這個標準下,正經走進影院看過的電影屈指可數。迄今為止,最喜歡的電影也只有一部《無問西東》。
之前看《姐姐》預告片,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姐姐和弟弟之間相依為命的那種感情,讓我覺得特別戳心,很有共鳴。《姐姐》講的是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父母離世,姐姐安然面臨著一個困境:是沿著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繼續(xù)考研,還是停下來撫養(yǎng)尚在幼兒園讀書的弟弟。
當時我甚至設想過,倘若我是故事中的姐姐,我會怎么做?彼時還不了解故事情節(jié),也不過就是設想了一下,沒有給出答案。今天看完電影,心中又浮現(xiàn)了這個問題,倒是也想到了幾種可能的選擇。
看電影的時候,心中還是有很多想法的。開始敲字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好多情節(jié)都忘記了。從一個姐姐的角度出發(fā),我覺得這部電影姐弟情上處理得很細膩。安然和安子恒相處的點滴,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弟弟相處的情景。
安然抱著電腦找領養(yǎng)家庭的時候,安子恒在那里不停地搗亂。用腳蹬姐姐,推搡姐姐,姐姐抱著電腦到處換地方,卻依舊逃脫不了弟弟的搗亂與干涉。這就是活脫脫的熊孩子搗亂的日常。
安然給安子恒洗澡,一下子就把我的回憶拉到了幾年前。夏天傍晚,弟弟坐在一個大盆子里,幫他洗澡。安子恒用熱水給姐姐泡肉吃,我想到了弟弟給我煎荷包蛋,煮泡面。類似的場景總能喚起我和弟弟之間的種種回憶。
安然送安子恒上學的路上,安子恒上廁所的間隙,安然悄悄地藏了起來。看著安子恒驚慌失措地叫著姐姐,我真的好害怕安然會把安子恒丟下。后來安然出現(xiàn)后,安子恒一直說:說謊是會長象鼻子的哦。子恒寶寶心里也是清楚安然是故意走開了吧。
我好想對安然說,其實你可以直接跟安子恒講,你不想要他了,你沒有時間管他。即便是要離開他,也請你光明正大的離開他好嗎?不要讓他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離開他。那樣會摧毀他所有的安全感。
安然和安子恒聊天。安子恒問安然和男朋友為什么分手?安然說:因為他想去吃麻辣燙,而我想去沖浪。安子恒問她:你不可以先吃麻辣燙然后再去沖浪嗎?安然說:我不能。人生太短了,每個人都很忙,吃了麻辣燙就沒有時間沖浪了。
當安子恒意識到自己會成為安然的累贅時,主動聯(lián)系了愿意收養(yǎng)他的家庭。當他們和領養(yǎng)父母見面時,安然問安子恒為什么要這樣做?我以為安子恒會說:人生太短了,我想讓你去沖浪。但是,安子恒卻是哭著說:你走,我不想要你了。安然跑出去之后,站在墻邊默默哭泣。
結尾,安然暫時性的沒有在領養(yǎng)協(xié)議上簽字,帶著安子恒出去踢皮球了。故事戛然而止。姐弟之間的感情,說厚也厚,說薄也薄,可厚可薄,無可厚非。安然無論怎樣選擇,都是她的自由。沒有對錯,無愧于心便好。
故事雖然講完了,但我其實還有挺多疑惑。安爸爸車禍前打給安然的電話是為了什么?安爸爸車禍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心梗?為什么心梗?如果沒有安子恒,安然和男朋友會分手嗎?為什么安然媽媽的墓碑上寫的是舅舅的名字?安然在寺廟里供的燈是給舅舅還是給媽媽?
碎碎念的印象
姑媽和安然對話之后,用俄語說了“你好”“謝謝”“再見”“我愛你”。
安然問肇事司機為什么要幫他?肇事司機對安然說:我也要帶女兒,我曉得你的不容易。肇事司機這個人物形象設定還不錯。雖然在情節(jié)上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人——故事發(fā)生的導火索。但是也沒有僅僅停留在工具人的層面,對安然伸出的援手讓這個工具人形象一下子變得飽滿。
安然兩次去寺廟。就是單純喜歡電影里出現(xiàn)了寺廟這種元素。第二次在佛前為父母和弟弟供了燈,表示已經放下了。
踢皮球。安子恒就是劇中的一個小皮球,被姑媽、舅舅和姐姐踢來踢去。不過那只破爛的小皮球上面寫的是“jiejie”。
不是所有的套娃,都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也不是所有的姐姐,都要像姑媽那樣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姑媽也是一個可憐人,好心沒有辦成好事。我喜歡姑媽,可是我不愿意成為像姑媽那樣的人。
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同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同一個人呀。喜歡安然,也心疼安然。
雖然夸了很多,但還是要寫一寫我覺得不太合理的地方。
安然和安子恒之間的姐弟情來得太快了。
子楓妹妹和可愛弟弟的演技,的的確確讓我產生了很深的代入感。但實際中,親姐弟之間是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電影的背景是安然和安子恒在父母車禍前見面的次數寥寥無幾。
葬禮之后,兩人只是相處了很短一段時間。但他們之間產生的姐弟情,已經達到了我和弟弟十多年才培養(yǎng)起來的程度,這令我很難相信。但是也可以理解。電影嘛,講故事的時間有限。如果要慢慢培養(yǎng)姐弟情,那直接拍成電視劇就完事兒了。
安子恒過于懂事。
父母去世前對安子恒應該也是百般疼愛。作為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父母去世之后,除了吃肉包子和看見車的那兩次情緒失控,其余時候安子恒表現(xiàn)得太乖了,不是一個正常小男孩應該有的反應。
正常情況下,幼兒園的小男孩,上學回來看不到爸爸媽媽肯定是要大哭大鬧大叫。一直看不到就會一直哭鬧。哄起來也能管一陣子,但再次想到爸爸媽媽了還是會哭會鬧。當然了,也不排除有那種特別乖的孩子。安子恒也許就是那種特別乖的特例吧。
安子恒對安然的愛來得有些莫名其妙。
站在安子恒的角度,一個不太熟的陌生姐姐來到了我的生活,要照顧我,我還得處處聽她的。其實相對于和安然的熟悉程度,安子恒和姑媽或者舅舅之間的關系應該更近一些。當父母出事之后,如果不是姑媽和舅舅都不管我了,那我應該更愿意跟著熟悉一點的姑媽和舅舅,而不是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陌生姐姐。
后來,安子恒了解了安然的夢想之后,主動聯(lián)系收養(yǎng)父母,減輕姐姐的負擔。如果這是安子恒對姐姐的愛,我覺得這份愛太偉大了。一個一開始還挺霸道地對安然說出:“這個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你要聽我的”的小男孩,他怎么就成為了那個愿意委屈自己成全姐姐的小太陽了呢?想不通。
還有一點,安然為了去北京,放棄了相戀五年的男朋友。這樣一個獨立無畏的女孩子,真的就會為了相處幾個月的弟弟而放棄簽那個領養(yǎng)協(xié)議嗎?無私奉獻是需要天賦的,沒有這種天賦又有什么錯呢?安然一直堅持的觀念難道要被幾個月的姐弟情感情沖垮了嗎?還是想不通。
故事情節(jié)雖然有瑕疵,情感共鳴是真的強。兩個小時,兩包紙巾。感謝這部電影,指出了時代背景下姐姐們面臨的困境。不知道《姐姐》會不會推進社會觀念的改變,但她確然代表了一股時代浪潮。希望更多像安然一樣的姐姐們,具有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