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總想對他們說點什么,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他們是48年生人,同屬鼠。他們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故鄉八里莊,缶山腳下。
父親姐弟六人,他是兄弟們中的老大。那時爺爺是村里的支書,公務繁忙。于是乎他責無旁貸挑起了整個家庭做農活的重任。
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家接連侍弄了兩頭騾子,而父親就是趕騾子的好手。夕陽西下的余暉里,他用鐵刷子刷著騾子滿身的雜毛,嫻熟而優雅,而那頭騾子,居然任他擺弄?
一直到現在,我從書本里知道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不是就是這個境界?
一直到村里家家都開上了柴油三輪車后多年,他才戀戀不舍告別趕馬車的年代。一直到今天,除了自行車,他沒有操作過其他任何機械車輛。他也曾想過駕駛一輛電動三輪車,出于安全考慮,我一直沒有達成他的夙愿。
記憶中的父親總是沉默寡言,他幾乎沒有訓斥過我們,也不和他人有過激烈的爭吵,甚至于我都不記得他打過他的孩子們。
一直到今天,我們父子都極少用語言去溝通,更多的信息需要母親在余下的日子里,再向他慢慢一一道來。但他的善良老實和默默承受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孩子們。我們兄弟幾人從小都屬于比較內向的那種,不討人喜歡。
很多時候,語言的教化遠遠小于行為本身,男人之間更善于用行動表達!
一直以來,他似乎就是大家的出氣筒,而他從不反駁。我都不記得有多少次,我著急的為他跳出來反駁。
也就是在逢年過節他喝了幾兩白酒后,才會融入大家的話題,指點江山!看著父親那白酒微醺泛紅的臉,我知道那是我真正的父親!據說他也有機會參軍,也有可能改變他終生為農的命運。
而現實情況卻是,他離不開這個兄弟姊妹多人的大家庭,他必須得為這個家庭做出犧牲。順便告訴諸位,父親高小畢業,也是識文斷字的人,我這也算是書香門第吧。
第一次遠離家門在真定讀書,秋末冬至的一個中午,父親騎了一百多里路,馱著一張稻草編的墊子從行唐老家送到了正中。那時候我們同學正在吃午飯,汗水模糊了父親的臉,他順勢從頭上扯下白毛巾擦了幾把。我都不記得是否挽留過父親一起吃,還是暗示他早走算了。只記得心底隱隱不安,然后父親就匆匆離開了。
后來的日子里,我一直勸父親買頂帽子,畢竟九十年代的農村,已經極少有人在蒙那種白毛巾了。
一直到今天,他的標志性白毛巾依然健在,我感覺那曾經能給我帶來嘲諷和恥辱的,而今成為我欣賞父親的一道風景!
沉默寡言的父親為這個大家庭付出了很多,雖然他行動笨拙,干活最慢。我指的是他干了太多太多的農活,這也是他們那個年代農人的宿命。而這背后能讓父親徹底堅持下來的,我的母親居功至偉!從大隊包產到戶分開種地,到大侄女出生我們十三人的大家庭分家種地,歷時20余年。
提到母親,心里總是莫名的惆悵。
還是回到孩童吧,那時候雖然家里窮,她卻總能變著法子讓我們吃飽。簡陋的家,也總是整潔,收拾的井井有條。而她,更是不超過三天便洗一次頭。她好像有無窮的精力,白天和漢子們一樣出工,晚上收拾停當后就搖起了紡車。少年的我,就是伴著嗡嗡的紡線聲,進入夢鄉。
進入85/86年代,我們那個丘陵地帶還是沒有充足的白面饅頭供應,能吃上充足的白饃饃是我們的最高理想。
從讀初一開始,每年的寒假,我推著板車,往家里拉一年的墊圈土。備用我家的有機肥生產工廠,其實家家都有。那時候中午家里其他人吃著豆渣餅子或紅薯稀飯,母親特意準備好兩個大白饃饃遞給我,那應該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和獎賞吧。直到今天想起來,依然還是飄飄然。
那時候心里竊喜,原來好好干活就是大不一樣!母親沒有諄諄教導,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努力付出,就有回報!
我們母子最激烈的沖突發生在我高中畢業。我因為自己的心理綜合問題當了逃兵,整天鉆在家里,閉門不出。母親原本以為我考的不好,羞于出門,應該沒多久就釋懷了吧。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好言相勸無效的情況下,母親開始一言不發。母親給家人做好飯菜,自己一口未沾,就去地里干活了。晚上她拖著疲累的身子回家,依舊是做好飯后,就去洗衣服了。母親用她疲累不進食的身子,對抗(陪伴)著那個無精打采,橫亙在炕頭的兒子,直到我走出家門。
直到今天,我依舊不甚明了,是母親自我懲罰的模式瞎壞了我,抑或我心疼母親?還是我真的想通了什么?
母親的勤勞善良并沒有獲得上天的眷顧,反而是災難重重。三歲喪母的母親,中年喪子,暮年又因腦出血致殘。我曾經以為我堅強的母親會堅持鍛煉恢復正常,她曾經是多么要強的人啊!
然而在我們兄弟出門干活,無人監督全面護理她的情況下,她就慢慢廢了武功。到今天也只是拖曳在自家小院,三十步的距離成為她最遠的征程,三點一線用在她頭上實不為過。或許,她是真的累了吧?
善良的母親沒有一件光彩照人的事跡,甚至于到現在她還認為是自己拖累了自己的孩子,沒有照顧好我們。拙手笨腳的父親已經默默侍候了母親十年,本不順溜的后背愈顯佝僂。曾經的我一直抱怨父親沒有照顧好母親,而今半天時間晚歸的父親,卻是母親最大的牽念!
或許,歌詞里,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也可以套現給我的父親母親,雖然他們如此平凡。
或許,活下來,才是唯一的希望!
亦即,兒安在,雙親安在,足矣!
? ? ? ? ? ? ? ? ? ? ? ? ? 田英偉謹記于2017031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