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到4月1日,連續三天,在唐河參加縣首屆“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會。學習中,老師們安排了一個“三分鐘演講”的活動,讓每一位參會老師講講自己的培訓感悟。
面對這個環節,雖然有點緊張,卻也很期待,于是就在空閑時間思考,如果自己上臺了,要講些什么?然后,很郁悶地發現,每天的聽課,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也會有不一樣的思考話題,那短短的三分鐘真是不足以將我的想法說完。哈哈,其實我很是一個啰嗦的人呀!
★兩個第一次
第一天,聆聽王科長和楊老師的講座,明確家庭教育及學校對家長影響的重要性。讓我想到的,是我生活、教學中的兩個和家長會有關的第一次。
第一次為兒子開家長會,是他剛入幼兒園,王園長給我們開的一次家長會。家長會上,王園長的一句話對我影響深遠。她說:“從三歲培養孩子的一個習慣,那么在他六歲時,這個習慣就會成為他的必然行為,影響一生。”
不亂扔垃圾,就是我從小培養孩子的一個好習慣。出去游玩,一個口香糖紙,一塊果皮,一個零食袋……兒子都會找到垃圾桶,再扔進去。如果攥的時間長了,還沒有找到,那我的包包就會成為他的垃圾桶了。有一次,我和兒子坐公交車,準備下車時,一位媽媽將孩子喝完的豆漿杯子,順手從打開的車門中扔了下去,兒子看到這一動作,扭頭看著我,一臉的不解。我拉著兒子下了車,車開走了,我勸慰兒子:“做好自己就行了!”
第一次給為我的家長們開會,從下午放學后,一直開到七點鐘,從孩子們的生活習慣講到學習習慣,告訴家長們要關注孩子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其中我強調了一句話:“家長們認為,辛辛苦苦地工作、掙錢,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卻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在他的生命成長中,你用心的陪伴!”會后,有家長誠懇地對我說:“朱老師,要不是你講,我都不知道家庭教育會這么重要,我今后一定要陪著孩子好好學習。”還有家長在第二天給我送來了,自己回家后寫下的長長的感悟。這些都讓我體會到:家長不是不懂教育,而是他缺乏一個讓他懂教育的人。
在這之后,我就經常給家長們開會,當然單純的說教也是不行的,有時,我會組織一些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冷餐會、聯歡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接近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有了這種良好的關系,老師說的話,就會對家長產生影響,各項工作也就能順利開展了。因此,常常有老師對我說:“朱老師,你對家長們太好了!”也有老師說:“你們班的家長都可聽你的話!”
生活永遠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自然會收獲多少!
★一個女人就是一所學校
學習第二天,有一位老師上臺演講時,提到了生活中的一個困惑:當老公與她的教育理念不同時,怎么辦?聽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這句話。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我的老公告訴我的,還特別強調了: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的學校。這也是他對我的肯定。
兩個不同成長環境的人,走在一起,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應,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真是需要我們付出智慧與努力的。
1、
在我的成長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一次晚上,爸爸讓我去宿舍給他拎一瓶水到辦公室,辦公室在前三樓,住室在后邊一樓。當我拎了一瓶水走出住室,下臺階時,手里的水瓶滑落,“嘭”地掉在地上炸開了,把我嚇得“啊”地一聲叫了出來。而這時爸爸的聲音也從前樓的窗戶里傳了出來:“娃兒,燙到沒?”
爸爸的詢問,讓我的心落了地。
“沒事!”
“那別管它他,明天再收拾,再換一個瓶,提上來吧!”
當我重新提著一瓶水到了樓上時,爸爸自責地說:“早就說那個水瓶要壞,一直說換,都沒換。”原來那個暖瓶的提手,由于用的時間久了,有點破損了。
爸爸對我們的這種關愛與寬容,對我以后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成家后,走進老公家,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老公弟兄三人,但是在家中卻很少主動做事。每做一件事,總是問來問去,得到時婆婆的肯定后,才去做。詢問老公時,他給我講了一件事:“家里的煤球爐,以前也很積極去換煤球,可是換過之后,第二天早上,煤瞎了,就會得到媽的一陣訓,所以這個活誰都不敢去干了!”于是,每次到晚上要換時,就會去叫婆婆,而婆婆總會一邊干,一邊嘮叨:“連這個活都干不了,會干什么呀!”大家都躲的遠遠的。于是,能干的婆婆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什么也不會。
值得慶幸的是,在婆婆家住了半年之后,我和老公搬了出來單過。開始時,每次做飯,都是我一人在忙活。時間長了,老公會說:“你怎么也不叫我幫忙呢?”我說:“你想幫忙自然就來了,你若不想幫忙,我叫了你,不情不愿,豈不是自找麻煩。”就在這種狀態下,老公慢慢地勤快起來。
3、
有了兒子后,我就變成一個懶媽媽。兒子剛會走,我坐在沙發上,讓他將我的拖鞋拿過來,兒子搖搖晃晃地跑進里屋,將拖鞋拿到我身邊。我媽笑著說:“看你媽懶得,使你這一歲多的娃!”我理直氣壯地說:“懶媽媽養出勤快地孩子!”兒子上幼兒園后,如果外出吃飯,我就會讓他去找服務員拿餐巾紙、醋;而現在,出門時,買了東西,他都會幫我拎著,很有男子漢的氣勢呀!
一個母親,對家庭的影響是很大的。先做好自己,再影響別人!
★做一個愛讀書的人
第三天,聽《作文與指導》報主編周錄恒老師的講座,是以讀書為話題的。
孩子入學后,總會聽到一些家長說:“都是坐在同一個班里聽講,為什么我的孩子就學不好呢?”其實,孩子的差距,就是閱讀量的差距。一個孩子當他走進小學時,前六年所受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也有家長會說:“這孩子,你給他讀讀題,他就知道填什么,讓他一個人做,完全就是亂做的。”這就說明,孩子識字、識詞量不夠,不會讀題,自然不知道該如何做題了!
兒子第一個幼兒園大班畢業后,那個暑假,我讓他堅持了一件事。一本有拼音的故事書,每頁只有一句話,每天早上,讀一句,借助拼音。剛開始時,一句話,可能要讀一個小時才能通順的讀下來,堅持一個月,這本書讀完時,基本上十分鐘就搞定了。從那之后,讀書就不再話下了。
兒子讀整本書,是從《八十天環游地球》開始的。開始時,我用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他。然后老公每天晚上給他讀一章,很快一遍讀完了,兒子說:“再讀一一遍。”就這樣,利用每晚睡前的時間,他聽了《海底兩萬里》《愛的教育》《夏洛的網》等書。二年級以后,不再滿足于爸爸給他讀,開始了自己讀書。開始時《淘氣包馬小跳》《丁丁歷險記》、皮皮魯系列等;再大一點,金庸系列的,從看電視劇開始,然后讀書,《射雕》三部曲是他的最愛;后來在老師要求下,再去讀一些文學名著;在同學們的影響下,讀一些其他方面的書。
周錄恒老師說:“缺少書香的家庭不可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覺得是很正確的。因為有這些讀書的經歷,兒子的學校生活很少遇到波折,讓我們也很省心。
三天的培訓結束了,但是我覺得自己的責任剛剛開始。以前,這些理念自己也了解一點點,但僅僅將它應用在自己的家庭里,自己的教室里。而今,則需要將它帶到更寬廣的領域里去。
“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三天培訓,各位老師將“家庭教育”這一理念傳播給我們,那我們就有責任將這一理念傳播給我們老師、家長,從而去影響他們。
培訓結束,我深深地體會到: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