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認真閱讀了該書的前2個章節,這本書的確是一部經典的教育心理學教材。內容體系完整,資料來源豐富,學術態度開放,實踐導向鮮明,不僅詳細闡述了學生認知、語言、社會性和首先發展等一般共性規律,也著力探討了特殊學習需要等學生的個別差異,有利于將教育教學建立在學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作為一名執教者都應該閱讀這本著作。
? 第一章介紹了當今的教學環境,教師效能感,解釋了差異化教學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二章闡述了有關腦與認知發展的內容。
? 作者以很大篇幅談到了教學中教師的重要性,強調師生關系質量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之間有著極強的關聯,尤其對于那些早期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學生,如果老師能夠敏感地覺察到他們的需要,并經常提供一致性的反饋,那么他們在接下來的學校生活中,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優秀的老師能夠促使學生在學業上獲得更加出色的表現,尤其是原本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更能從優秀教師的教學中獲益。
? 什么是優質的教學?作者分析了四個具體的案例,總體而言,他們的表現是:
? 1、老師對學生是盡職盡責且充滿信心的,他們面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接受不同家庭環境、背景、能力和障礙學生的挑戰。
? 2、針對學生不同的需求,采取適宜的指導和評估方式,如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把最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容易理解。
? 3、不僅傳授學生知識,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樹立責任感。結論是,教師應該兼博學與創造性與一身,能夠靈活使用各種策略,他們不僅能夠從整體上了解學生,而且還知道由文化、性別及環境造成的學生的個體特異性。
? 談到優質教學,必然涉及到差異化教學,差異化教學是一種超越學習者差異性的適應 ,而將多樣性看作是有效建構知識的優勢的一種取向,基本思想是,教學不僅需要考慮到他們所任教學科的不同,也需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的方式不同,有時,他們選擇的學習內容也不同,自信的老師會將這些不同的學生需求看作是機會,而不是問題,并以邀請、積極投入,堅持不懈,持續反思 等作為回應。
? 在第一章中,作者援引了2002年美國前總統布什簽署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國教育界正在討論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問題,他們要求所有學生每年必須參加閱讀和教學的標準化成就測驗,基于成績,學校判斷學生是否為取得合格的年度進步而做出足夠努力,這說明即使在教育理論先進的西方也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作業和考試,國內那些主張取消作業、取消考試的取向應該反思。
? 在第二章,作者分析了發展的一般規律:
? 1、發展速度因人而異
? 2、發展是相對有序的。
? ? 3、發展是逐步發生的,理解并應用這些規律對教學至關重要。我本人對皮亞杰的理論關于對老師的啟示更感 興趣。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提供給學生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基于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他說,即使在同一個班上學習的學生,他們在認知發展水平和理論知識上都不同,作為老師,當你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時,怎么判斷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思維能力,還是不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老師應該仔細觀察詢問、傾聽,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學生本身就是最佳的信息來源。
? 讀完前2章內容,我的主要體會是,在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交流、溝通、 尊重差異和區別,遵循人的發展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