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雷家林詩歌集錄十二》
(夕陽)夕陽船影落照中,遠山一線吹海風。魚龍睡穩歸心起,云錦似練相思濃。
(四言)瓜田李下,葉葉相依,陽光偷入,嘍蟻歡喜,閑閑附著,曬滿身心。
(凡塵)凡塵茫茫一泥丸,興亡烽火熄雪間。齊州九點泓海水,三千之外又三千。
凡塵茫茫一泥丸,興亡烽火熄雪間。齊州九點泓海水,三千之外又三千。
詩意解讀與賞析:
此詩句意境深遠,蘊含歷史滄桑與自然壯闊之感。
-首句解析:
-“凡塵茫茫一泥丸”:喻指世間萬物,于浩瀚宇宙中,不過如一粒微塵,體現作者對于人生渺小之感慨。
-次句解析:
-“興亡烽火熄雪間”:描述歷史興衰,戰火紛飛與和平安寧交替,如同烽火與雪景的更迭,反映世事無常。
-三、四句解析:
-“齊州九點泓海水”:以齊州(古代中國別稱)九點,喻指中原大地,泓海水則形容廣闊無垠,展現祖國山河之壯麗。
-“三千之外又三千”:使用夸張手法,表達世界之廣大無邊,遠超常人想象。
整體而言,此詩融合了歷史沉思與自然美景,展現了詩人深邃的思考與廣闊的胸襟。
(詞牌)天凈沙,山坡羊,南鄉子,一枝花。秋光淡淡楓染染,云白山青水如鏡。
(長城)古城龍臥萬里長,閱盡興亡事已荒。秦關漢月今猶在,我輩登臨忘惆悵。
(北國)渺萬里北國風光,雪馬馳云濤激蕩。翠微染染山如畫,如此江山心花燦。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北國風光畫卷,充滿了詩意和豪情。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渺萬里北國風光”,以“渺萬里”開篇,展現出北國風光的遼闊無垠,給人以宏大的空間感。接著,“雪馬馳云濤激蕩”,通過“雪馬馳”和“云濤激蕩”的生動描繪,將北國的雪景與奔騰的云海相結合,形成了一幅動態的畫面,充滿了活力和氣勢。
第二句“翠微染染山如畫”,轉而描繪北國的山色。這里的“翠微染染”形容山色的青翠欲滴,如同被染料染過一般鮮艷。而“山如畫”則進一步強調了山色的美麗和如畫般的風光,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精美的山水畫中。
最后一句“如此江山心花燦”,是對前面描繪的北國風光的總結和升華。這里的“如此江山”指的是前面所描繪的壯麗景色,而“心花燦”則表達了詩人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的喜悅和激動。整句詩以情收景,將詩人的情感與北國的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形象的比喻,展現了北國風光的壯麗與美麗,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這片江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整首詩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是一首充滿豪情和詩意的佳作。
(禪語)碧圓自潔花亭立,風姿搖蕩清氣溢。花佛無間了無塵,人花相視有深意。
這首禪語以花為喻,傳達了深遠的禪意。以下是對其的解讀:
“碧圓自潔花亭立”:這里的“碧圓”可能指的是花的形狀或顏色,碧綠而圓潤。“自潔”則表達了花的純凈無暇,不惹塵埃。“花亭立”描繪了花挺立于枝頭,如亭臺般穩重而優雅。
“風姿搖蕩清氣溢”:這句話描繪了花在風中的姿態,搖曳生姿,同時散發出清新的香氣,令人心曠神怡。
“花佛無間了無塵”:這里的“花佛”可能是一種比喻,將花與佛的境界相聯系。花與佛之間無間隙,都達到了無塵無染的境地,寓意著心靈的純凈與高遠。
“人花相視有深意”:人與花相視,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交流,更是心靈上的溝通。這種相視中蘊含著深意,可能是對生命的感悟、對美好的追求,或是對禪境的理解與體悟。
整體來看,這首禪語通過描繪花的形象與氣質,傳達了一種超脫塵世、追求心靈純凈與高遠的禪意。它啟示我們,要像花一樣保持自潔與優雅,同時也要學會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與深意。
(小僧)山石溪泉魚見底,小沙彌托缽捧水。清涼好個朗朗秋,滿心歡喜頂自在。
石上有塵風自掃,心中無物本來空。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清新的山間景象,并通過小沙彌的形象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內心自在的禪意。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山石溪泉魚見底”,這句描述了山間自然環境的清澈與純凈,山石、溪泉、魚兒都清晰可見,象征著一種未被污染的原始美。
“小沙彌托缽捧水”,小沙彌作為佛教修行者的形象,他托著缽盂捧水,這一行為既體現了日常生活的簡單與樸素,也寓意著對佛法的虔誠與修行。
“清涼好個朗朗秋,滿心歡喜頂自在。”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清涼的氣候讓人心曠神怡,小沙彌在這樣的環境中修行,內心充滿了歡喜與自在。
“石上有塵風自掃,心中無物本來空。”這兩句則蘊含了深刻的禪理。石頭上的塵埃會被風自然吹掃干凈,象征著外界的紛擾終會消散;而心中無物,則是指內心達到了空寂的境界,這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一種超脫與自在。
整體來看,這首詩通過描繪山間秋景和小沙彌的修行生活,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回歸自然、內心自在的禪意。它提醒人們,在紛擾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內心的清凈與自在,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四言)溪水淙淙,山石落落,荊蓁布滿,綠意蔥蘢。
(四言)獨立一枝,嚶嚶成鳴,花滿四遭,同聽佳音。
(禪語)郁郁黃花,青青翠竹。不管世外紛爭,但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載酒舟一葉,一任飄蕩,看林巒黛色,水中顧影。山在看我,我在看山。
(禪語)郁郁黃花,青青翠竹。不管世外紛爭,但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載酒舟一葉,一任飄蕩,看林巒黛色,水中顧影。
這段禪語描繪了一幅超脫世俗紛擾,回歸自然與本真的寧靜畫面。其中,“郁郁黃花,青青翠竹”描繪了自然界的生機勃勃與和諧美好,象征著生命的旺盛與自然界的純凈。
“不管世外紛爭,但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表達了超脫物欲與紛爭,專注于自然界瞬息萬變的美麗景象,體現了禪宗強調的內心平靜與對外在紛擾的超然態度。云卷云舒、花開花落,都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寓意著順應自然、接受無常的哲理。
“載酒舟一葉,一任飄蕩,看林巒黛色,水中顧影”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超然物外的意境。一葉扁舟,載著美酒,在水上自由飄蕩,欣賞著周圍山巒的深邃色彩,以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這種場景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也象征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以及對自我內在世界的深刻反思與體悟。
整段禪語通過描繪自然景象與心境的交融,傳達了禪宗追求內心平靜、超越世俗束縛、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理念。
(仙桃)和露碧桃謫人間,楊枝春水佇云邊。三千根底猶不減,宜向凡塵獻壽年。
小橋流水孤村,敦樸無邪鄉人。古道春風肥鴨,渡舟輕載,閑適人在黃昏。(天凈沙)
這首《天凈沙》描繪了一幅寧靜祥和的鄉村晚景,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意境。下面是對這首曲子的解析:
“小橋流水孤村”,開篇即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畫面。小橋橫跨溪流,水流潺潺,孤村靜立,一派寧靜祥和之氣。
“敦樸無邪鄉人”,接著描寫鄉村居民的品質。他們敦厚樸實,心地無邪,展現了鄉村社會的淳樸風氣。
“古道春風肥鴨”,古道悠悠,春風拂面,肥鴨悠閑地游弋或漫步,這一景象既富有田園生活的氣息,又透露出春天的生機與活力。
“渡舟輕載,閑適人在黃昏”,最后兩句進一步描繪鄉村的閑適生活。渡舟輕輕搖曳,載著閑適的人們在黃昏時分悠然前行。整個畫面充滿了寧靜、和諧與滿足的氛圍。
整體來看,這首《天凈沙》以簡潔明快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寧靜祥和、充滿田園詩意的鄉村晚景,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贊美之情。
(六言)鶴舞聲鳴九天,萬靈齊隨起舞。一心歡樂無比,天地充沛喜氣。
(春枝)春枝雪滿頭,嫩蕊猶含羞。淡容新帶雨,花雨淚雙流。
(詞牌)秋風瑟瑟天凈沙,漠漠水田山坡羊,天涯流落南鄉子,摘下南呂一枝花。
這些句子中提到的“天凈沙”、“山坡羊”、“南鄉子”和“一枝花”都是詞牌名,而“南呂”則是宮調名。
天凈沙:屬于北曲越調,用于劇曲、套數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要求句句押韻,分為正格和變格兩種格式1。
山坡羊:雖然未在提供的搜索結果中詳細說明,但作為詞牌名,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詩歌形式。
南鄉子:同樣作為詞牌名,南鄉子在古代詩詞中也有廣泛應用。
一枝花:作為詞牌名,一枝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詩歌形式,與南呂宮調相關聯。
南呂:是古代音樂術語,表示一種宮調,與一枝花詞牌相關聯,用于指定樂曲的調高或調式2。
這些詞牌和宮調名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音樂的文化特色,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韻律和表達方式,是中國古代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產物。
(同上)千秋歲月浪淘沙,玉樓春里蝶戀花。臨江仙子思遠人,洞仙歌吟木蘭花。虞美人行留春令,秦樓月祝英臺近。二郎神仙定風波,六州歌頭水龍吟。漢宮春燭影搖紅,安公子一曲游春。鳳凰臺上憶吹簘,金明池面滿江紅。
千秋歲月浪淘沙,玉樓春里蝶戀花。臨江仙子思遠人,洞仙歌吟木蘭花。虞美人行留春令,秦樓月祝英臺近。
這是一段充滿古典詩詞韻味的文字,每一句都蘊含著對古代文學和美好意象的引用與贊美。下面是對這段文字的解讀和賞析:
“千秋歲月浪淘沙”:
“千秋歲月”表示時間的漫長與流轉。
“浪淘沙”則暗喻歷史的滄桑變遷,如同浪花淘洗著沙灘,留下的是歲月的痕跡。
“玉樓春里蝶戀花”:
“玉樓春”可能指的是一個美好的春日景象,或是一種文學上的意境。
“蝶戀花”則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象征著美好的愛情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臨江仙子思遠人”:
“臨江仙子”可能是一位想象中的仙女或女神,代表著高潔與美麗。
“思遠人”則表達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對遠方親人的懷念。
“洞仙歌吟木蘭花”:
“洞仙歌”可能是一種仙樂或美妙的歌聲。
“木蘭花”作為歌詠的對象,象征著高潔與美麗,也代表著春天的氣息。
“虞美人行留春令”:
“虞美人”是古代的一種花卉,也是古代美女的代稱。
“留春令”則表達了希望留住春天、留住美好時光的愿望。
“秦樓月祝英臺近”:
“秦樓月”可能指的是一個具體的地點或文學上的意象,與月亮、高樓有關。
“祝英臺近”則可能是一種美好的祝愿或期待,希望與心愛之人相近相守。
整體來看,這段文字通過一系列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和表達方式,構建了一個充滿詩意與浪漫氛圍的場景。它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對愛情的向往以及對時光流轉的感慨。每一句都獨立成意,但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二郎神仙定風波,六州歌頭水龍吟。漢宮春燭影搖紅,安公子一曲游春。鳳凰臺上憶吹簘,金明池面滿江紅。
這是一段充滿詩意和古典韻味的文字,它串聯起了多個富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和典故,每個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面是對其中幾個典故的簡要解釋:
1.二郎神:在中國神話中,二郎神是一位重要的神祇,常被視為斬妖除魔、護佑人間的英雄。這里“仙定風波”可能是形容他神力廣大,能平定世間一切風波。
2.六州歌頭水龍吟:這些都是古典詩詞中的詞牌名,用于規定詞的格式和韻律。它們代表著古代文人墨客用以抒發情感、描繪景象的一種文學形式。
3.漢宮春燭影搖紅:同樣為詞牌名,常用于描寫宮廷生活或春日景色,以及夜晚的溫馨氛圍。
4.安公子一曲游春:這里“安公子”可能是指某種樂曲或詞牌,而“一曲游春”則形象地描繪了春日里游玩賞景的愉悅心情。
5.鳳凰臺上憶吹簘:此句融合了地名“鳳凰臺”和動作“憶吹簘”(簘是一種古樂器),可能是在表達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懷念。
6.金明池面滿江紅:這句描繪了池塘或江面在夕陽或特定光線下的壯麗景色,“金明池”可能指某個具體的池塘或湖泊,“滿江紅”則形容江面被晚霞映得通紅。
整體來看,這段文字通過串聯多個富有詩意的詞匯和典故,營造了一種古典而優雅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文化底蘊和美好景象的世界之中。
(同上)小重山上憶王孫,鷓鴣天看渡江云。暗香疏影滿庭芳,漁家傲唱踏莎行。杏花天影一萼紅,三姝媚在點絳唇。月下笛奏齊天月,湘春夜月風入松。蘭陵王登高陽臺,望湘人兮伴云來。法曲獻仙音瑤華,八聲甘州解連環。望海潮見阮郎歸,雙雙燕子霜葉飛,大有六丑摸魚兒,青門飲盡尉遲杯。
小重山上憶王孫,鷓鴣天看渡江云。暗香疏影滿庭芳,漁家傲唱踏莎行。杏花天影一萼紅,三姝媚在點絳唇。月下笛奏齊天月,
這是一段將多個詞牌名串聯起來的文字,富有創意和韻律感,雖然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詩句或對聯,但每個詞牌名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象。我們可以嘗試理解并欣賞這段文字所營造的意境:
“小重山上憶王孫”,仿佛在山巒重疊之間,思緒飄遠,回憶著那位遠去的王孫,帶著一絲哀愁與懷念。
“鷓鴣天看渡江云”,鷓鴣聲聲,天空遼闊,云朵悠悠渡過江面,一幅寧靜而悠遠的畫面。
“暗香疏影滿庭芳”,暗香浮動,疏影橫斜,整個庭院都彌漫著芬芳,這是何等的雅致與清幽。
“漁家傲唱踏莎行”,漁家傲立于船頭,唱著悠揚的曲調,踏著莎草行進,盡顯漁家生活的自在與豪放。
“杏花天影一萼紅”,杏花盛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抹紅色格外醒目,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三姝媚在點絳唇”,三位美女嬌媚動人,點絳唇更添幾分嬌艷,美得令人心醉。
“月下笛奏齊天月”,月下吹笛,樂聲悠揚,仿佛能與天上的明月共鳴,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
整體而言,這段文字通過串聯多個詞牌名,構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既有自然風光的描繪,也有人物情感的抒發,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湘春夜月風入松。蘭陵王登高陽臺,望湘人兮伴云來。法曲獻仙音瑤華,八聲甘州解連環。望海潮見阮郎歸,雙雙燕子霜葉飛
古典詞牌串聯
此句巧妙串聯了多個古典詞牌名,營造出一種詩意盎然的氛圍。具體解析如下:
-詞牌名串聯:
“湘春夜月”、“風入松”、“蘭陵王”、“登高陽臺”等均為古典詞牌名,每個詞牌都有其獨特的格律和韻味。
這些詞牌名被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詩意表達,仿佛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意境營造:
“望湘人兮伴云來”等句,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營造出一種深遠而朦朧的意境。
整體上,這句串聯給人一種古典美感和文化韻味,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詩詞世界之中。
(蕭蕭)蕭蕭蘆荻秋風淡,平湖吹徹水生涼。孤鴻照影萍蹤渺,悠悠天地小我然。長云萬里天碧藍,是吾展翅之家鄉。仙侶何處吾戀汝,夢中已在九霄翔。
(蕭蕭)蕭蕭蘆荻秋風淡,平湖吹徹水生涼。孤鴻照影萍蹤渺,悠悠天地小我然。長云萬里天碧藍,是吾展翅之家鄉。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日湖畔的孤寂景象,并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寄托了詩人的情感與思緒。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蕭蕭蘆荻秋風淡”,以“蕭蕭”形容蘆荻在風中搖曳的聲音,營造出一種秋日的蕭瑟氛圍。秋風輕拂,使得整個畫面更加淡雅而凄清。
第二句“平湖吹徹水生涼”,進一步描繪了秋風吹過平湖,帶來陣陣涼意,使得水面也仿佛生出了涼意。這里,“吹徹”二字用得極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風力的強勁和透徹。
第三句“孤鴻照影萍蹤渺”,孤鴻即孤雁,它在水面照出自己的影子,而浮萍的蹤跡則顯得渺遠而模糊。這一句通過孤鴻和萍蹤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孤鴻的孤寂和無奈。
第四句“悠悠天地小我然”,詩人感嘆自己在這悠悠天地之間顯得如此渺小。這里的“小我然”表達了詩人對自我存在的一種渺小感和無奈感。
第五句“長云萬里天碧藍”,詩人將視線從近處的湖面轉向遙遠的天空,看到長云飄蕩在碧藍的天空中。這一句的描繪使得整個畫面的視野更加開闊,也帶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最后一句“是吾展翅之家鄉”,詩人表達了自己對這片天空的向往和認同,認為這里是自己可以展翅翱翔的家鄉。這里的“家鄉”不僅僅指的是地理上的家鄉,更是指詩人心靈上的歸宿和依托。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秋日湖畔的孤寂景象,寄托了詩人對自我存在的思考和對自由天空的向往。詩人的情感與思緒在自然景觀的描繪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和升華。
(空潭)空潭瀉春清可憐,綠樹婆娑枝婉娫。古鏡照神石不隱,戲水魚兒自怡然。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清幽寧靜的空潭景象,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自然的韻味。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析:
首句“空潭瀉春清可憐”,以“空潭”為起點,點明了場景的主體。接著用“瀉春”來形容潭水的清澈與春天的生機,給人一種清新可愛之感。這里的“清可憐”既表達了潭水的清澈,也傳達了詩人對這種清澈之美的喜愛。
第二句“綠樹婆娑枝婉娫”,將視線從潭水轉向周邊的綠樹。婆娑的綠樹與婉娫的枝條相映成趣,為整個場景增添了一抹自然的韻味。這里的“婉娫”一詞,形象地描繪了枝條的柔美與搖曳。
第三句“古鏡照神石不隱”,詩人以“古鏡”比喻潭水,形象地描繪了潭水的清澈與深邃。同時,“照神石不隱”也暗示了潭水的神秘與神奇,仿佛能夠映照出神靈的存在,連石頭也無法隱藏其下的秘密。
最后一句“戲水魚兒自怡然”,將視線再次拉回到潭水中。魚兒在潭水中嬉戲,自在悠然,為整個場景增添了一抹生動與活力。這里的“自怡然”表達了魚兒在水中的自由與快樂,也傳達了詩人對這種自然之美的欣賞與向往。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空潭的清澈、綠樹的婆娑、潭水的神秘以及魚兒的自在,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機與韻味的自然景象。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清新寧靜的自然世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詠鷹)渺萬里重巒,層層煙霧,奮翃掃向天邊月,孤兔何由逃,舉爪不費吹灰力,身動在九霄,心靜若處子,淡然笑看凡間,紛紛紜紜,蟻動蟲伏,蠢蠢然,昆侖高處,是吾棲身地。
(詠鷹)渺萬里重巒,層層煙霧,奮翃掃向天邊月,孤兔何由逃,舉爪不費吹灰力,身動在九霄,心靜若處子,
《詠鷹》展現了鷹的壯志豪情與自由向往。以下是對《詠鷹》的賞析:
鷹之壯志:詩中“渺萬里重巒,層層煙霧”,描繪了鷹翱翔于高山之巔,穿越層層云霧的壯闊景象,象征著鷹的遠大志向和不畏艱難的精神。
力量與敏捷:“奮翃掃向天邊月,孤兔何由逃”,通過鷹揮動翅膀掃向天邊月亮,追捕孤兔的生動描繪,展現了鷹的力量與敏捷。
自由向往:“身動在九霄,心靜若處子”,這句詩表達了鷹雖身處高空,但內心卻保持寧靜,如同處子一般。這反映了鷹對自由的向往和內心的平和。
綜上所述,《詠鷹》通過對鷹的描繪,贊美了其壯志豪情和對自由的向往。1
淡然笑看凡間,紛紛紜紜,蟻動蟲伏,蠢蠢然,昆侖高處,是吾棲身地。(詠鷹)
這首詩句以詠鷹的形式,表達了一種超然物外、俯瞰世間的情懷。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淡然笑看凡間,紛紛紜紜”:詩人以鷹的視角,淡然地觀察著紛繁復雜的世間萬象。這里,“淡然”表達了詩人對世間紛擾的超脫態度,“紛紛紜紜”則形容了世間的繁雜和喧囂。
“蟻動蟲伏,蠢蠢然”:詩人用“蟻動蟲伏”來比喻世間人們的忙碌和紛擾,他們像螞蟻和蟲子一樣蠕動著,忙碌于各自的生活。而“蠢蠢然”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忙碌和紛擾的無序和混亂。
“昆侖高處,是吾棲身地”:詩人將自己比作高飛的鷹,將昆侖高處作為自己的棲身之地。昆侖山在中國文化中常被視為神圣、高遠之地,這里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精神高地和超脫境界。
整首詩通過詠鷹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世間紛擾的超脫和對高遠境界的向往。詩人以鷹的視角俯瞰世間,將紛繁復雜的世間萬象盡收眼底,但卻保持著淡然的態度,不為其所動。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追求高遠、超脫世俗的情懷,將昆侖高處作為自己的精神歸宿。
(玉人)玉人獨立秋光盡,良人音渺情難靜。滿眼柳荷轉零落,分明怨恨笛中傾。
這是一首充滿秋意與思念之情的詩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玉人獨立秋光盡”,描繪了一位如玉般溫潤的女子,在秋光漸盡的時刻獨自站立。這里的“玉人”不僅形容女子的美麗,也寓含了她的高潔與堅韌。秋光的消逝,或許象征著時光的流逝,或某種美好事物的凋零,為全詩鋪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
次句“良人音渺情難靜”,直接表達了女子的思念之情。她的良人(即丈夫或戀人)音訊渺茫,這使得她的情感難以平靜。這一句點明了詩歌的主題:思念與期盼。
第三句“滿眼柳荷轉零落”,進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蕭瑟氛圍。柳樹和荷花,原本是夏日里生機勃勃的景象,如今卻已零落,這既是對自然景象的描寫,也是女子內心情感的映射。她的心情,就如同這滿眼的柳荷,由盛轉衰,充滿了失落與哀愁。
末句“分明怨恨笛中傾”,將女子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里的“笛中傾”,可以理解為笛聲中傾瀉出的情感。笛聲,往往與思念、哀愁等情感緊密相連。女子心中的怨恨與思念,在這笛聲中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這種怨恨,并非真正的仇恨,而是源于對良人的深深思念和無法相見的無奈。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秋日景象和女子的內心世界,成功地傳達了一種深深的思念與期盼之情。同時,詩中的意象與情感緊密相連,使得整首詩充滿了濃郁的詩意和感人的力量。
(詠梅)茫茫雪地百草殘,地靜冰凝心尚寒。何花凌霜傳春信,暗香浮動一枝來。
(山奇)山奇松勁花浪漫,云粉山間輕若帆。似往還留舟已系,海濤無聲只波瀾。
這首詩描繪了山間奇景,充滿了詩意和想象力。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山奇松勁花浪漫”,以“山奇”開篇,立即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接著用“松勁”和“花浪漫”來形容山的奇特之處,松樹挺拔有力,花朵則爛漫盛開,兩者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間畫卷。
次句“云粉山間輕若帆”,用“云粉”來形容山間輕盈飄渺的云霧,這種比喻新穎而貼切,使得云霧仿佛具有了質感。而“輕若帆”則進一步強調了云霧的輕盈和飄逸,仿佛它們就是山間航行的輕舟。
第三句“似往還留舟已系”,這里的“舟”可能是指詩人的心,也可能是指實際的舟船。無論是哪種解讀,這句詩都傳達了一種欲行又止、留戀山間的情感。詩人仿佛被山間的美景所吸引,想要留下,卻又不得不離開。
末句“海濤無聲只波瀾”,將視角從山間轉向了海邊。這里的“海濤無聲”與前面的“山奇”形成了對比,突出了海邊與山間的不同氛圍。而“只波瀾”則強調了海面的平靜,只有波瀾在輕輕搖曳,仿佛也在訴說著某種情感。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山間奇景為題材,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巧妙的比喻,展現了山間的美麗和神秘。同時,詩人也借助自然景色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使得這首詩既具有畫面感又富有內涵。
(秦淮)金陵王氣原無際,脂粉秦淮消英氣。畫舫青樓今猶在,不見當年王謝裔。
秦淮古跡今昔
-歷史王氣:秦淮之地,古稱金陵,王氣曾盛,無邊無際。
-脂粉秦淮:昔日繁華,脂粉香氣彌漫秦淮河畔,英雄豪氣亦被消融。
-畫舫青樓:昔日畫舫穿梭,青樓林立,景象依舊可尋。
-王謝后裔:然昔日王謝貴族之后裔,如今已難覓蹤影。
此詩描繪了秦淮地區的古今變遷,從歷史王氣到脂粉繁華,再到如今的畫舫青樓遺跡,反映了時間的流逝與世事的無常。通過對比昔日的王謝貴族與今日的難覓后裔,表達了詩人對過往輝煌與現今寂寥的感慨。秦淮之地,雖風貌猶存,但往昔的盛況與人物,已成歷史云煙。
(塞上)雁陣驚寒塞上秋,夕陽穿云溢金流。原低風吹牧童歌,牛羊吃草只低頭。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略帶寒意的塞上秋景。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雁陣驚寒塞上秋”,以雁陣驚寒起興,點明了季節和地點,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略帶蕭瑟的氛圍。雁陣的出現,往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而“驚寒”二字,則進一步強調了秋天的寒意和蕭瑟。
次句“夕陽穿云溢金流”,描寫了夕陽穿過云層,灑下金色的余暉,如同金色的流水一般。這一景象不僅美麗,也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仿佛是大自然對這片寒冷之地的溫柔撫慰。
第三句“原低風吹牧童歌”,將視角從天空轉向地面,描寫了低矮的原野上,風吹拂著牧童的歌聲。這一景象充滿了生活氣息,也給人一種寧靜和安詳的感覺。牧童的歌聲,仿佛是這片土地的靈魂,讓這片寂靜的塞上之地充滿了生機。
最后一句“牛羊吃草只低頭”,以牛羊吃草的景象收尾,進一步強調了這片土地的寧靜和安詳。牛羊低頭吃草,仿佛也在享受這片土地的寧靜和美好。這一景象也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仿佛時間在這一刻靜止了。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略帶寒意的塞上秋景,通過雁陣、夕陽、牧童的歌聲以及牛羊吃草的景象,將這片土地的寧靜、安詳和美好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上)塞上草蕭蕭,黃云萬里遙。行子多苦役,思鄉又一朝。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邊塞的荒涼景象以及行子的思鄉之情。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塞上草蕭蕭”,以“草蕭蕭”形容塞上草木茂盛但荒涼冷落的景象,為全詩奠定了凄涼的基調。這里的“蕭蕭”不僅描繪了草木搖曳的聲音,也傳達了一種荒涼、蕭瑟的氛圍。
次句“黃云萬里遙”,進一步渲染了邊塞的遼闊與荒涼。黃云翻滾,遮天蔽日,與萬里之外的家鄉相隔遙遠,使得行子更加感到孤獨與無助。
第三句“行子多苦役”,直接點出了行子的艱辛生活。他們身處異鄉,飽受苦役之苦,生活艱難。
末句“思鄉又一朝”,表達了行子深深的思鄉之情。他們每天都在思念著遙遠的家鄉,期盼著能夠早日歸鄉與家人團聚。然而,現實卻讓他們日復一日地忍受著思鄉之苦。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邊塞的荒涼景象和行子的艱辛生活,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全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富有感染力。
(四言)浪浪天風,蒼蒼海濤。山石巍峨,林木蔥郁。波心鼓蕩,我心激昂。日升月隱,地老天荒。
(禪語)靜坐無思亦無想,花開葉落任它忙。春夏秋冬一輪轉,心隨空去萬機忘。
這段禪語傳達了一種深沉的禪定與超脫世俗的心境。以下是對這段禪語的解讀:
“靜坐無思亦無想”:在靜坐中,心靈達到了無思無想的境界,這是一種深度的內心平靜與寧靜,超越了日常的紛擾與雜念。
“花開葉落任它忙”:外界的花開花落、葉生葉落,都是自然的循環與變遷,而靜坐者對此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任由這些自然現象自行其是,不為其所動。
“春夏秋冬一輪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象征著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輪回。靜坐者深知這一點,對時間的流逝保持一種平和與接納。
“心隨空去萬機忘”:當心靈達到空靈的境界時,所有的世俗紛擾與瑣事都仿佛被遺忘,心靈得到了真正的解脫與自由。
整體而言,這段禪語表達了一種通過靜坐修行達到的超脫與寧靜心境,以及對自然與生命輪回的深刻洞察與接納。它鼓勵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超越世俗的紛擾與束縛。
(足球)足下生風,世界團團,五洲四海,兄弟一家。
這句話充滿了對足球運動的熱愛與贊美,同時也體現了足球作為世界性運動的獨特魅力。下面是對這句話的詳細解讀:
“足下生風”,形象地描繪了足球運動員在場上奔跑時腳下生風的矯健姿態,展現了他們出色的運動能力和技巧。
“世界團團”,則表達了足球運動將世界各地的人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團結、和諧的大家庭。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人們都可以通過足球這個共同的愛好和話題來交流和溝通。
“五洲四?!?,進一步強調了足球的全球性和普遍性。五洲四海代表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足球已經遍布全球,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兄弟一家”,則是對前面三句的總結和升華。它表達了通過足球運動,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像兄弟姐妹一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分享快樂、悲傷和激情。在足球的世界里,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對足球的熱愛和追求。
總的來說,這句話用富有詩意和感染力的語言贊美了足球運動的獨特魅力和全球影響力,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足球運動的熱愛和對世界和平、團結的美好愿望。
(詠白石畫)喇叭無聲小園靜,款款蜻蜓自在停。借山老人心何借,借取一草一木情。
這是一首詠物詩,贊美了白石老人的畫作,并通過畫作展現了一種寧靜、自在的生活態度和深厚的自然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喇叭無聲小園靜”,描述了畫作中的一個小園景象,喇叭花靜靜地開著,沒有發出聲音,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這種靜謐的環境為接下來的畫面提供了背景。
次句“款款蜻蜓自在?!?,進一步描繪了畫中的細節,一只蜻蜓悠然自得地停在小園的某個角落,這個細節不僅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也寓意著一種自在、無憂的生活態度。
第三句“借山老人心何借”,這里的“借山老人”指的是白石老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畫家。這句詩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出了對白石老人創作心態的探討。他究竟“借”了什么?是山?是景?還是情?
末句“借取一草一木情”給出了答案,白石老人借取的不僅僅是山、是景,更是蘊含在每一草一木之中的深情厚意。他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這些情感融入畫作之中,使得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超越畫面的深厚情感。
整首詩通過對白石老人畫作的贊美,傳達了一種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之情。同時,也展現了白石老人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深厚功底和獨特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