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雷家林詩歌集錄七》

賞析《雷家林詩歌集錄七

(荷池)一灣荷池柳拂堤,水中魚戲各東西。芷草芳紫間蓮香。風吹一過碧水激。

這首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荷池美景,充滿了生機與和諧。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一灣荷池柳拂堤”,首句即勾勒出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一灣清澈的荷池中,柳枝輕拂著堤岸,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這里,“柳拂堤”三字尤為生動,既描繪了柳枝的柔美,又賦予了畫面以動感。

“水中魚戲各東西”,此句將視線從堤岸引向池中,魚兒在水中自由嬉戲,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活潑可愛。這里,“各東西”三字既表現了魚兒的自在,又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感。

“芷草芳紫間蓮香”,此句進一步豐富了畫面的色彩和氣息。芷草芳香,顏色紫艷,與蓮花之香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個荷池充滿了馥郁的芬芳。這里,“芳紫”與“蓮香”的對比和融合,使得畫面更加立體和生動。

“風吹一過碧水激”,末句以風吹水動作為收尾,將整幅畫面推向高潮。一陣風吹過,碧綠的池水泛起層層漣漪,仿佛也被這美景所感染,激動不已。這里,“碧水激”三字既表現了風的力量,又賦予了池水以情感。

綜上所述,這首詩歌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幅荷池美景,既有靜態的描繪,又有動態的呈現,色彩豐富,氣息芬芳,充滿了生機與和諧。詩人通過對荷池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向晚)向晚浴夕暉,歸鳥向林飛。風送兼水激,遠帆帶月回。兩行瀟湘景,招手鴻雁歸。月映東山上,我影依依隨。湘妃驚鴻影,流風芳菲菲。吹蕭汀洲浦,弦響入翠微。九嶷煙水渺,山靈呵魂鬼。千古賢者風,何處能尋追。

(向晚)向晚浴夕暉,歸鳥向林飛。風送兼水激,遠帆帶月回。兩行瀟湘景,招手鴻雁歸。月映東山上,我影依依隨。

這是一首描繪傍晚時分自然景色與詩人情感的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向晚浴夕暉”,以“向晚”點明時間,即傍晚時分,“浴夕暉”則形象地描繪了夕陽余暉灑落,如同大自然在沐浴的場景,富有詩意。

接著“歸鳥向林飛”,通過歸鳥向林間飛去的畫面,進一步渲染了傍晚的寧靜與和諧,同時也寄托了詩人對歸宿的向往。

“風送兼水激,遠帆帶月回。”這兩句描寫了風與水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遠處的帆船在月光的照耀下緩緩歸來。這里的風、水、帆、月共同構成了一幅動態而寧靜的畫面,富有韻律感。

“兩行瀟湘景,招手鴻雁歸。”詩人以“兩行瀟湘景”來概括眼前的美景,同時用“招手鴻雁歸”來表達對遠方的思念和期盼,鴻雁作為傳書的象征,也寓意著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最后兩句“月映東山上,我影依依隨。”以月映東山為背景,詩人的身影與之相依相隨,營造出一種孤獨而又不失溫馨的氛圍。這里的“依依隨”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依戀,也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孤獨感。

整首詩通過對傍晚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和思緒,形成了一幅富有詩意和畫意的晚景圖。

(數字)一葉扁舟浮秋水,兩岸楓樹拂西風。三生石上思佳客,四野黃菊醉色濃。

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深秋時節的寧靜美景,充滿了詩意和情感。

這句詩通過細膩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構建了一個充滿畫面感和情感深度的場景。首先,“一葉扁舟浮秋水”描繪了一幅孤獨的扁舟在秋水中漂浮的畫面,這種孤獨感與深秋的寂寥氛圍相得益彰。接著,“兩岸楓樹拂西風”通過楓樹隨風搖曳的細節,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和季節感。深秋的楓樹,在西風的吹拂下,葉子紛紛飄落,形成了一幅動態的美麗畫面。

“三生石上思佳客”則帶有一種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三生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來象征著前世的緣分和今生的思念,這里的“思佳客”可以理解為對某個人的深深思念。而“四野黃菊醉色濃”則描繪了深秋時節,四野的黃菊盛開,色彩濃郁,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和心靈上的慰藉。

整體來看,這句詩不僅展現了深秋的自然美景,還蘊含了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思考,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深深懷念和向往。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珍視和追求1。

(沅水)沅水泛輕舟,漁歌向晚悠。波光浸金鱗,疑是紅魚游。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沅水晚景,充滿了詩意與畫意。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沅水泛輕舟”,直接點明了場景,即沅水上漂浮著一葉輕舟。這里的“泛”字用得很妙,既表現了輕舟在水面上的漂浮狀態,又給人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

接著,“漁歌向晚悠”,進一步描繪了漁舟唱晚的寧靜畫面。漁歌悠揚,與晚風、波光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深遠的氛圍。這里的“悠”字,既形容了漁歌的悠長,也表現了時間的緩緩流逝和心情的悠然。

第三句“波光浸金鱗”,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水面的波光和游動的魚兒。波光閃閃,仿佛浸透了金鱗,這里的“浸”字用得很生動,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和美感。同時,“金鱗”也暗示了魚兒的美麗和珍貴。

最后一句“疑是紅魚游”,則是以一種疑問的語氣,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景象的驚奇和贊嘆。紅魚在波光中游動,仿佛是幻覺一般,讓人難以分辨是真是假。這里的“疑”字,既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也增加了詩句的韻味和意境。

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將沅水晚景的寧靜與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詩人也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空山)空山新雨如新玉,蒼翠欲滴山頭霧。驚起山鳥樹杪飛,鳴聲更命山幽寂。

這是一首描繪空山雨后景色的詩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空山新雨如新玉”,以“新雨”喻“新玉”,形象地描繪了雨后空山的清新與純凈,如同新琢的玉石一般,給人一種清新脫俗之感。

次句“蒼翠欲滴山頭霧”,進一步描繪了山頭的景色。雨后的山頭,蒼翠欲滴,霧氣繚繞,仿佛整個山頭都被一層神秘的綠色所覆蓋,令人陶醉。

第三句“驚起山鳥樹杪飛”,通過“驚起”和“飛”兩個動詞,生動地描繪了山鳥被驚起后,在樹梢間飛翔的場景。這一動態場景的描繪,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末句“鳴聲更命山幽寂”,以山鳥的鳴聲來反襯空山的幽寂。山鳥的鳴聲,在幽靜的山谷中回蕩,更顯得山谷的深邃與寂靜。這種以動襯靜的手法,使得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將空山雨后的景色展現得栩栩如生。同時,詩人也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詩歌的語言更加優美、生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烏蓬)烏蓬飄飄輕舟,青山隱隱迢迢。紅蓼蕭蕭秋水,伊人佇立船頭。

這是一首描繪江南水鄉美景與人物情感的詩句,充滿了詩意與畫意。下面是對這句詩的解讀:

“烏蓬飄飄輕舟”,首句以“烏蓬”開篇,點明了詩中的主角——一艘覆蓋著烏黑色篷布的小船。這艘小船在水面上輕輕飄蕩,給人一種輕盈、悠然的感覺。

“青山隱隱迢迢”,接著,詩人的目光轉向了遠處的青山。這些山巒在霧氣的籠罩下顯得隱隱約約,仿佛遠在天邊,又仿佛近在眼前,營造出一種深遠而朦朧的意境。

“紅蓼蕭蕭秋水”,第三句將視線拉回到了水面。紅蓼,一種水邊的植物,在秋風中搖曳生姿,發出“蕭蕭”的聲響。秋水則靜靜地流淌,與紅蓼的搖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伊人佇立船頭”,最后一句,詩人將筆觸轉向了人物。一位伊人靜靜地站立在船頭,她的身影與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成為了這幅畫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她的佇立,不僅是在欣賞眼前的美景,更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

整首詩通過描繪烏蓬船、青山、紅蓼和秋水等元素,營造出了一個寧靜而深遠的江南水鄉畫面。而伊人的出現,則為這幅畫增添了更多的人情味和故事性,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天籟)天籟不用弦,高山流水心。大音稀聲兮,眾山響不停。手揮五弦琴,目送飛鴻影。大化音本奇,人間有俗聲。自彈還自聽,何必定知音。人無之荒遠,天地樂已清。無人之來世,響意不會寧。頑石齊欣賞,圣賢有妙情。

(天籟)天籟不用弦,高山流水心。大音稀聲兮,眾山響不停。手揮五弦琴,目送飛鴻影。大化音本奇,人間有俗聲。

這首詩以“天籟”為主題,表達了對自然之音的贊美以及人間俗聲與之的對比。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天籟不用弦,高山流水心”,直接點明天籟之音的非凡之處,它不需要任何樂器的弦線,而是源自高山流水之間的自然之聲,寓意著天籟之音的純凈與高遠。

接著,“大音稀聲兮,眾山響不停”,進一步描繪天籟之音的特質。這里的“大音稀聲”意味著真正的宏大之音往往并不喧囂,而是蘊含著深沉與寧靜,能夠引發眾山的回響,展現出其深遠的影響力。

“手揮五弦琴,目送飛鴻影”,這兩句通過具體的動作描繪,將詩人的情感與自然之景相融合。手揮五弦琴,或許是在模仿或呼應天籟之音,而目送飛鴻影,則寓意著詩人內心的超脫與高遠。

最后,“大化音本奇,人間有俗聲”,詩人對天籟之音與人間俗聲進行了對比。大化之音,即自然之音,是奇妙而純凈的,而人間卻充滿了俗世的喧囂與浮躁。這種對比,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音的向往與贊美,也隱含了對人間俗世的批判與反思。

整首詩以天籟之音為核心,通過對比與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與追求,以及對人間俗世的深刻思考。其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一首富有哲理與美感的佳作。

(天籟)自彈還自聽,何必定知音。人無之荒遠,天地樂已清。無人之來世,響意不會寧。頑石齊欣賞,圣賢有妙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音樂的獨特感悟和心境,以及音樂與自我、自然、宇宙之間的深刻聯系。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自彈還自聽,何必定知音”,詩人表達了自己彈奏音樂并非為了尋求他人的理解和共鳴,而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這種態度體現了詩人對音樂藝術的純粹追求,不依賴于外界的認可或贊賞。

接著,“人無之荒遠,天地樂已清”,詩人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在無人之境中彈奏音樂的心境。即使身處荒遠之地,沒有聽眾,但音樂與天地相融,自得其樂,清新脫俗。這種境界超越了人與人的交流,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無人之來世,響意不會寧”,這句表達了詩人對音樂意義的深刻思考。即使在未來無人知曉的世界里,音樂的回響和意義仍然不會消逝,它承載著詩人的情感和思考,具有永恒的價值。

最后,“頑石齊欣賞,圣賢有妙情”,詩人以夸張的手法說即使是頑石也會欣賞這音樂,而圣賢更能從中體會到深妙的情感。這既是對音樂魅力的贊美,也是對知音難覓的感慨。同時,也暗示了音樂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它能夠觸動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人的心靈。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自彈自聽、與天地相融、超越時空的音樂體驗,表達了詩人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敬畏之情,以及音樂在人生和宇宙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

(浮圖)一巒竦立塔為峰,紅葉搖搖拂意濃。遠嵐渺渺秋色里,梵鐘遙送隨清風。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深遠的秋日佛塔景象,充滿了禪意與詩意。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一巒竦立塔為峰”,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一座山峰之上,佛塔矗立的景象。這里的“一巒”與“塔為峰”形成了巧妙的對比,既突出了山峰的高聳,又彰顯了佛塔的莊嚴與神圣。

次句“紅葉搖搖拂意濃”,將讀者的視線從高聳的山峰與佛塔引向了周圍的秋色。紅葉在風中搖曳,仿佛也在向佛塔致敬,同時帶給人一種深深的秋意和濃濃的詩意。這里的“搖搖”與“拂意濃”不僅描繪了紅葉的動態,也傳達了詩人內心的感受。

第三句“遠嵐渺渺秋色里”,詩人的視線進一步拉遠,將整個秋色中的遠山都納入了畫面。這里的“遠嵐渺渺”與“秋色里”相結合,營造出一種遼闊而深遠的秋日景象,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與寧靜。

末句“梵鐘遙送隨清風”,詩人的筆觸又回到了佛塔之上。梵鐘的聲音隨風飄蕩,仿佛也在為這秋日的景象增添一份神圣與莊嚴。這里的“遙送”與“隨清風”相結合,既描繪了梵鐘聲音的悠遠與飄渺,也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精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描繪,將秋日佛塔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詩人通過對山峰、佛塔、紅葉、遠山以及梵鐘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深遠的氛圍,讓讀者在品味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與佛法的莊嚴。

(天方)天方地圓一孤村,滿山梯田浴春風。千年不覺人間換,古舍儼然幾處同。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偏遠而寧靜的鄉村景象,充滿了田園詩意和古樸之美。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天方地圓一孤村”,首句以“天方地圓”來形容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孤村矗立。這里的“天方地圓”既是一種形象的描繪,也寓含著天地間的和諧與統一。孤村則顯得渺小而獨特,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滿山梯田浴春風”,第二句進一步描繪鄉村的田園風光。滿山的梯田在春風的吹拂下,仿佛沐浴在溫暖的懷抱中。這里的“浴春風”形象地表達了春風的柔和與梯田的生機盎然。

“千年不覺人間換”,第三句將時間跨度拉長,表達了鄉村的古老與恒久。盡管人間世事滄桑,但在這個偏遠的鄉村里,卻仿佛千年未變,保持著原始的風貌和寧靜的生活節奏。

“古舍儼然幾處同”,最后一句具體描繪了鄉村的古樸建筑。古舍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幾處相同的建筑更顯得鄉村的整齊與和諧。這里的“儼然”表達了古舍的莊嚴與肅穆,也體現了鄉村文化的深厚底蘊。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一個偏遠而寧靜的鄉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鄉村古樸之美和寧靜生活的向往與贊美。詩中的田園風光、古老建筑以及恒久不變的生活節奏,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古樸之美的鄉村畫卷。

(山泉)不用琴與弦,臥身聽流泉。白云化為水,隨石奏詩篇。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靜謐而美妙的自然景象,以及詩人沉浸其中、與自然和諧共融的心境。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不用琴與弦,臥身聽流泉。”

這兩句詩開篇即點明了詩人聆聽自然之音的獨特方式。他不需要任何樂器,只需靜靜地躺下,便能聆聽到山間流泉的美妙聲音。這種聆聽方式,既體現了詩人的閑適與自在,也凸顯了自然之音的純凈與動人。

“白云化為水,隨石奏詩篇。”

這兩句詩進一步描繪了山泉的奇妙景象。白云在山中飄蕩,最終化為清澈的泉水,隨著山石的起伏流淌,仿佛是在演奏一首首動人的詩篇。這里的“奏詩篇”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將山泉的流淌聲比作詩篇的演奏,既富有想象力,又生動地表達了山泉之聲的韻律與美感。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山泉為題材,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自然之美和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同時,詩中也蘊含著一種超脫與閑適的人生態度,表達了詩人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融、享受寧靜生活的美好愿望。

(秋葉)秋葉歸來鋪錦地,似有歸客自遠方。鴻雁先至顧徘徊,麓山寺里鐘聲揚。

這首詩描繪了秋日的景象,并融入了一絲歸鄉與思念的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秋葉歸來鋪錦地”,開篇即以秋葉為引,用“鋪錦地”形容秋葉落滿地面的美麗景象,如同鋪設了一層錦繡,給人以視覺上的盛宴。

“似有歸客自遠方”,此句引入人的情感,通過“歸客”一詞,傳達出遠方有人歸來的意象,也暗含了思念與期盼的情感。

“鴻雁先至顧徘徊”,鴻雁作為秋天的象征,常被用來寄托思念之情。此句寫鴻雁先到,仿佛也在期盼、顧盼歸客的到來,增添了詩歌的意象與情感深度。

“麓山寺里鐘聲揚”,末句將場景轉至麓山寺,鐘聲悠揚,不僅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也暗示著心靈的歸宿與安寧。鐘聲與歸客相呼應,仿佛在為歸客指引方向,也象征著一種精神的寄托與安慰。

整首詩以秋葉為背景,通過歸客、鴻雁、鐘聲等元素,構建了一個充滿思念與期盼的秋日景象。詩歌語言優美,意象豐富,情感深沉,給人以深刻的藝術感受。

云封仙源路,塵凡無問津。白云自把良田犁,雙輪來往如期,年不記。屋舍三五齊,秦人悠然兮。落英滿溝隨水激,流到凡間矣,不歸已。(南歌子-仙源)

云封仙源路,塵凡無問津。白云自把良田犁,雙輪來往如期,年不記。屋舍三五齊,秦人悠然兮。落英滿溝隨水激,流到凡間矣

詩句解析

這句詩描繪了一個如仙境般的畫面,其中“云封仙源路,塵凡無問津”表達了仙源之路被云霧封鎖,塵世之人無法探尋的意境,給人一種神秘而遙遠的感覺。接下來的“白云自把良田犁,雙輪來往如期,年不記”則通過生動的描繪,展現了白云如同農夫一般耕耘著良田,而某種雙輪之物則按時來往,歲月流轉卻似乎未被記載,增添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時間感。最后,“屋舍三五齊,秦人悠然兮。落英滿溝隨水激,流到凡間矣”則描繪了幾間屋舍整齊排列,其中的人們悠然自得,落花隨水漂流至塵世,為這仙境增添了一抹與塵世相連的韻味。整首詩充滿了對超脫塵世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1

(國魂)八千國魂飛,五岳齊低回。血灑武陵地,山石也慟淚。東洋小視吾,中華多男兒。武魂守沅水,志氣不可摧。血肉之軀渺,屈子歌聲吹。古城埋忠骨,德山無采薇。英靈護鄕民,重把青磚堆。有形城已完,無形城心圍。努力建鄉土,告慰魂之歸。

(一葉)一葉蝶影立花頭,滿身呈現一輪秋。花蝶相戀情依依,那管枯榮逝水流。

這首詩以“一葉蝶”為引子,描繪了一幅花與蝶相依相戀的秋日畫卷,富有意境與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一葉蝶影立花頭”,以“一葉蝶”這一獨特的形象開篇,它輕盈地立在花頭之上,仿佛與花兒融為一體,展現出一種靜謐而和諧的美。這里的“一葉蝶”可能寓意著某種獨特、珍稀或短暫的美好。

次句“滿身呈現一輪秋”,通過“滿身”與“一輪秋”的描繪,將蝶與秋景緊密相連。蝶的身上仿佛映照著秋天的色彩與氣息,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秋日的韻味與詩意。

第三句“花蝶相戀情依依”,進一步描繪了花與蝶之間的深情厚意。它們相互依戀,情意綿綿,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這種情感的表達,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感人。

末句“那管枯榮逝水流”,則以一種超脫的筆觸,將前文的情感升華。無論世間的萬物如何經歷枯榮、如何隨時間流逝,花與蝶之間的深情卻不會改變。這種對愛情的堅守與執著,使得整首詩的情感更加深沉、持久。

綜上所述,這首詩以“一葉蝶”為引子,通過生動的描繪與深情的表達,展現了一幅花與蝶相依相戀的秋日畫卷。它寓意著愛情的珍貴與美好,也表達了對世間萬物變遷的淡然態度。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富有韻味與深意的佳作。

(雕塑)鱗鱗波光嘆時光,逝水流年催鬢華。兩情依依天地凝,一尊雕塑永恒畫。

這首短詩以雕塑為載體,深情地表達了時光流轉與情感永恒的主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鱗鱗波光嘆時光”:

“鱗鱗波光”描繪出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這種細膩的動態美感往往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和變化。“嘆時光”則直接表達了詩人對時光匆匆、歲月如梭的感慨。

“逝水流年催鬢華”:

“逝水流年”進一步強調了時間的無情流逝,而“催鬢華”則用了一種形象的說法,表示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鬢發也漸漸斑白,即年華老去。

“兩情依依天地凝”:

這一句轉而表達情感的永恒。“兩情依依”形容兩種情感(可能是愛情、友情或親情)之間緊密相連、依依不舍的狀態。“天地凝”則給人一種宏大、永恒的感覺,仿佛這種情感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凝固在天地之間。

“一尊雕塑永恒畫”:

最后一句將前文的情感與雕塑這一藝術形式相結合。“一尊雕塑”可能代表著前面所提到的“兩情依依”的具象化表現,而“永恒畫”則強調了雕塑作為藝術品的永恒價值,它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成為記錄和傳承情感的永恒載體。

整體來看,這首詩通過雕塑這一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時光流轉與情感永恒的對比和交融。在詩人筆下,雕塑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永恒的象征。

(樹影)樹影朦朧魚可數,水流魚靜蓼花洲。紅葉一縷青楓里,秋風吹起雁影愁。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略帶愁緒的秋日景象。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樹影朦朧魚可數”,首句以“樹影朦朧”營造出一種幽靜、神秘的氛圍,而“魚可數”則在這種朦朧中帶來了一絲生動與活力,暗示著即便在朦朧的樹影下,魚兒依然悠然自得,清晰可見。

“水流魚靜蓼花洲”,第二句進一步描繪了水面的寧靜。水流緩緩,魚兒靜止不動,仿佛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而“蓼花洲”則點出了這是一片生長著蓼花的水域,增添了畫面的色彩與生機。

“紅葉一縷青楓里”,第三句將視線從水面轉向了岸邊的樹木。一縷紅葉在青楓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這也暗示著秋天的到來,萬物開始換上秋裝。

“秋風吹起雁影愁”,末句以“秋風”和“雁影愁”作結,將整首詩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秋風蕭瑟,吹起了雁影,也吹起了詩人心中的愁緒。雁影的遷徙象征著離別與思念,與詩人內心的愁緒相呼應。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秋日里樹影、水流、魚兒、蓼花、紅葉、青楓以及秋風中的雁影等元素,營造了一種寧靜而略帶愁緒的氛圍。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自己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和對離愁別緒的深深體悟。

(春水)春水漲綠池,夏雨洗芙珠;秋芳滿郊原,冬雪映梅枝。

這是一首描繪四季景致的詩歌,每一句都生動地展現了不同季節的獨特魅力。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春水漲綠池”,這一句描繪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春水涌動,使得池塘中的水位上漲,一片綠意盎然,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春天的活力所充盈。

“夏雨洗芙珠”,這一句捕捉了夏天的清新與雅致。夏日的雨水輕輕洗刷著荷花,使得荷花上的水珠如同珍珠般晶瑩剔透,給人一種清涼宜人的感覺。

“秋芳滿郊原”,這一句則展現了秋天的豐收與芬芳。秋天的郊原上,各種花卉和果實的香氣四溢,仿佛整個世界都被秋天的豐收所喜悅。

“冬雪映梅枝”,最后一句描繪了冬天的靜謐與堅韌。冬天的雪花輕輕飄落在梅花的枝頭,與梅花的堅韌和傲骨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冬日畫卷。

整首詩通過四季的變換,生動地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多樣性。每一句都富有畫面感,讓人仿佛置身于四季的變換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邊馬)怒發沖冠一烈馬,沖天凌云氣勢雄。千里黃沙不在下,志欲踏云行宇空。邊塞戰血尋常事,沙草茫茫夕陽紅。骨老心輕不言衰,壯心不己少年同。荒郊對天還長嘶,夢中踏入冰河中----

(三江)三江暮歸舟,鷗鷺散汀洲。夕陽隱隱去,月色現山頭。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三江暮歸圖景。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三江暮歸舟”,直接點明了時間和地點,即傍晚時分,在三江之上,有舟船緩緩歸來。這一句簡潔明了,既交代了背景,又引出了下文的景物描寫。

第二句“鷗鷺散汀洲”,進一步描繪了江邊的景象。隨著歸舟的靠近,原本棲息在汀洲上的鷗鷺被驚擾,紛紛飛起,散向四周。這一句通過鷗鷺的動態,為畫面增添了幾分生動和活力。

第三句“夕陽隱隱去”,描寫了夕陽西下的情景。夕陽的余暉在天邊漸漸隱去,給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傷的感覺。這一句既描繪了時間的流逝,也寓含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最后一句“月色現山頭”,則轉而描寫月色的出現。隨著夕陽的隱去,月色逐漸明亮起來,照亮了山頭。這一句與前面的夕陽形成了對比,同時也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明亮。

整體來看,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展現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三江暮歸圖景。詩人通過歸舟、鷗鷺、夕陽、月色等意象,將自然之美與人生之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既寧靜又深遠的意境。

(山青)山青松不老,碧瓦粉墻好。夢里江南草,春色永年少。

這是一首描繪江南景色的詩歌,充滿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向往。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山青松不老”,以“山青”和“松不老”兩個意象,形象地描繪了江南山巒的蒼翠和松樹的常青,寓意著自然的恒久與生機。

次句“碧瓦粉墻好”,轉而描寫江南的建筑之美。碧瓦、粉墻,色彩鮮明,對比和諧,給人以清新悅目之感,展現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風貌。

第三句“夢里江南草”,將江南的草色引入夢境,表達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眷戀和無盡向往。草色青青,如夢如幻,引人遐想。

末句“春色永年少”,以“春色”和“年少”作比,寓意著江南的春色如同青春一般永駐,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也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春色永恒美好的祝愿和期待。

整首詩以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風貌為題材,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形象的比喻,展現了江南的秀美風光和獨特魅力。同時,詩人也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對江南的深深熱愛和無盡向往。

(丹楓)丹楓依依拂秋江,舟行一葉千里涼。雁影已杳山影孤,歸心如箭向瀟湘。

這是一首充滿秋意與思鄉之情的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丹楓依依拂秋江”,首句以“丹楓”和“秋江”為景,描繪了一幅秋日江邊的美麗畫面。丹楓,即紅楓,其紅葉在秋風中搖曳,仿佛依依惜別,為秋江增添了幾分柔美與溫暖。

“舟行一葉千里涼”,第二句寫舟行江上,一葉扁舟在廣闊的江面上行駛,帶來千里之外的涼意。這里,“一葉”與“千里”形成對比,突出了舟行之遠與秋意之濃。同時,“涼”字不僅指氣溫的下降,也暗含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凄涼。

“雁影已杳山影孤”,第三句寫雁去山孤,進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蕭瑟與孤寂。雁影已杳,意味著秋天的遷徙已經結束,大雁已經飛走,留下了空蕩蕩的天空和孤獨的山影。這也寓含了詩人對離別的感慨和對故鄉的思念。

“歸心如箭向瀟湘”,最后一句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歸心似箭,形容詩人想要回到故鄉的急切心情。瀟湘,這里代指詩人的故鄉或心之所向的地方。這句詩將詩人的思鄉之情推向了高潮,也為全詩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秋日的江景、舟行、雁去、山孤等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和急切歸心。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思鄉之作。

采蓮人笑坐船頭。綠肥紅已瘦。粉袖娥眉隨水流。舟不流。三十六陂人淡酒。深處蓮老。水佩風裳。無處不溫柔。 (平樂湖)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采蓮人歡笑勞作、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交融的美麗畫面。以下是對這首詞的詳細解讀:

“采蓮人笑坐船頭。綠肥紅已瘦。”

這兩句描述了采蓮的場景。采蓮人坐在船頭,歡聲笑語,洋溢著勞動的喜悅和生活的滿足。而“綠肥紅已瘦”則是對周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荷葉茂盛(“綠肥”),荷花卻已凋零(“紅已瘦”),暗示著時令已至夏末秋初。

“粉袖娥眉隨水流。舟不流。”

這兩句進一步描繪了采蓮人的美麗和勞作的情景。采蓮人的粉袖和娥眉(代指美麗的女子)仿佛隨著水流而動,但實際上,是她們在劃船時動作輕盈,給人以這樣的錯覺。而“舟不流”則強調了船只的靜止狀態,與前面“隨水流”的動感形成對比,更顯得采蓮人的動作之柔美。

“三十六陂人淡酒。深處蓮老。”

這兩句轉而描寫采蓮人的生活和心境。三十六陂可能是一個泛指,表示眾多的水域或荷塘。在這里,采蓮人或許在勞作之余,會飲一些淡酒來解乏或增添生活的樂趣。而“深處蓮老”則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迭,深處的蓮花已經老去,象征著歲月的無情和生命的短暫。

“水佩風裳。無處不溫柔。”

最后兩句是對整個場景的總結和升華。水佩風裳是形容荷葉和荷花在風中搖曳的姿態,宛如佩戴著玉佩和衣裳的仙子。而“無處不溫柔”則表達了整個畫面所散發出的柔和、溫馨的氣息,無論是自然景色還是采蓮人的情感,都充滿了溫柔和美好。

綜上所述,這首詞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展現了一幅采蓮人勞作與生活的美麗畫卷,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幽幽)幽幽澗谷兩山青,水底清洌見魚影。忽聞鳴泉奏玉弦,頑石捧出一簾新。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幽靜而美麗的山間澗谷景象,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幽幽澗谷兩山青”,以“幽幽”二字開篇,立即營造出一種深邃、寧靜的氛圍。澗谷之中,兩山相對而立,山色青青,給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次句“水底清洌見魚影”,進一步描繪了澗谷的清澈。水底清澈明凈,以至于可以清晰地看見魚兒的影子在水中游動。這一細節描寫,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和真實感。

第三句“忽聞鳴泉奏玉弦”,詩人筆鋒一轉,從視覺轉向聽覺。澗谷之中,泉水叮咚作響,宛如奏響了一曲美妙的玉弦之音。這一描寫,不僅增添了澗谷的生機與活力,也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立體和豐富。

末句“頑石捧出一簾新”,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澗谷中的頑石賦予了生命。這些頑石仿佛有意地捧出一簾新的泉水,為澗谷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這一描寫,既富有想象力,又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綜上所述,這首詩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幽靜而美麗的山間澗谷景象,通過視覺和聽覺的交織,以及擬人化的手法,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西風)西風吹老楓樹頭,汪汪碧水一葉舟。鴻雁遠行驚客夢,秋晚歸意向南州。

這是一首描繪秋日景象與旅人歸心的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西風吹老楓樹頭”,以西風為引子,點明時令已是深秋。西風勁吹,使得楓樹葉子逐漸老去,呈現出深秋的蕭瑟景象。這里,“老”字不僅形容了楓樹的葉子因季節變化而顯得衰敗,也隱含了一種時光流逝、歲月無情的感覺。

次句“汪汪碧水一葉舟”,將視角從岸邊的楓樹轉向了水面。汪汪的碧水清澈明凈,一葉小舟悠然漂浮其上。這一景象與首句的蕭瑟秋風形成了對比,增添了一種寧靜與悠遠的美感。同時,小舟的出現也預示著旅人的存在,為后文的歸心埋下了伏筆。

第三句“鴻雁遠行驚客夢”,引入了鴻雁這一意象。鴻雁在秋天南飛,它們的遠行驚醒了旅人的夢鄉。這里,“驚”字用得巧妙,既表現了鴻雁飛行的突然與迅速,也表達了旅人被驚醒后的悵然若失之情。同時,鴻雁的南飛也引發了旅人對歸鄉的思念。

末句“秋晚歸意向南州”,直接表達了旅人的歸心。秋意已深,旅人的心也隨之向南州(可能指旅人的故鄉或心儀之地)飄去。這里的“歸意”二字,既是對前文秋風、楓樹、碧水、小舟以及鴻雁等意象的總結與升華,也是旅人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整首詩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秋日旅人思歸的畫卷。

(四言)赫赫炎黃,立我東方。五千春秋,源泉流長。夏商周秦,大風炎漢。三國爭雄,人間多難。晉有清流,唐興貞觀。兩宋兵弱,元蒙擅場。朱明再起,海路興旺。失于滿清,文昌受難。孫文開國,民主曙光。東洋入寇,國之大殤。兩黨牽手,神州復光。兄弟相爭,國不圓團。兩岸奮進,象模象樣。來年同一,更加好看。

(象鼻山)長鼻伸入漓流,虹吸還欲洗頭,夕陽無語徐西下,鷗鷺落滿汀洲.

(夕陽紅)一年一度秋風老,已知吾年不再少。夕陽晚煙幻境里,殘葉臥然仍美好。

夕陽之美,歲月靜好

-秋風夕陽,時光流轉

一年秋風起,感知時光老去,吾年亦不再少,心境淡然。

-夕陽晚煙,幻境之美

夕陽之下,晚煙裊裊,如夢似幻,景致獨特。

-殘葉臥然,靜享美好

殘葉落地,靜臥其間,雖近凋零,卻仍顯美好,寓意歲月靜好。

此詩借夕陽、秋風、晚煙、殘葉等自然之景,抒發對時光流轉、年華老去的感慨,同時亦在殘葉臥然之中尋得一份靜好之美。整體意境深遠,既表達對過往歲月的懷念,又蘊含對當前生活的珍惜與滿足,展現了一種歷經滄桑后的淡然與從容。

(品茗)塵市飲茗香且醇,青山裊裊入心田。溢心潤神忘機水,茶禪一味白云間。

這是一首描繪品茗之樂的詩,充滿了對茶文化的贊美和向往。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塵市飲茗香且醇”,首句便點出了品茗的地點與環境——塵世的市井之中,卻能品味到茶香之濃郁與醇厚。這既體現了茶的普及與受歡迎程度,也暗含了在喧囂塵世中尋求一份寧靜與清雅之意。

“青山裊裊入心田”,青山,往往象征著自然與高遠,而“裊裊”則形容茶香之悠揚。此句意味著品茗之時,仿佛能感受到青山的靈秀與茶香的交融,這份感受直入心田,帶給人一份清新與寧靜。

“溢心潤神忘機水”,“忘機水”是對茶的雅稱,意味著品茗能使人忘卻世俗的機巧與紛擾。此句描繪了品茗帶來的愉悅與放松,茶香四溢,不僅滋潤了口舌,更滋養了心神,使人忘卻煩惱與憂愁。

“茶禪一味白云間”,末句將茶與禪相聯系,表達了品茗與修行之間的契合。茶禪一味,意味著品茗的過程也是一種心靈的修行與升華。而“白云間”則象征著高遠與超脫,寓意著品茗能使人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仿佛置身于白云繚繞的仙境之中。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品茗的場景與感受,表達了對茶文化的熱愛與向往,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在喧囂塵世中尋求寧靜與清雅的心愿。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517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87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521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93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07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03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24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1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6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10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05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74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32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5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09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33評論 3 396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68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