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閑著沒事看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有個環節是讓孩子在一個陌生的園區,憑自己的力量找媽媽,唯一的幫助是一臺與媽媽溝通的對講機。
馬雅舒的孩子米婭是一個4歲的小女孩。
游戲的一開始,米婭雖慌張,但還是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努力的朝目標前進。但在走錯幾次路繞了幾個圈后,她放棄了,開始坐在地上崩潰大哭。
這短短的一個節目片段,卻讓我感觸頗多。
遇到困難就放棄的,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
可以說我們的一生都在不斷地經歷著困難和失敗,且失敗的次數一定會比成功的次數多得多。
人們總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可是別誤會,失敗本身并沒有意義,思考和總結失敗背后的原因才有意義。
面對失敗時,要不斷地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成功固然有方法,失敗必然有原因。
而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關于目標,方法,行動,我想從這三個方面談一談。
缺乏目標
我們非常擅長給自己定目標,例如,一年讀完100本書,一個月瘦十斤,今年升職加薪等等。制定的時候雄心壯志,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重點就是,這些目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符合你的人生規劃嗎?
很多人對自己的人生并沒有規劃,過一天算一天。在這種情況下,制定的目標也大多是“跟風”而來,別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你需要找到屬于你自己的目標。
想出國留學,就制定學英語的目標;想減肥,就制定健康合理的餐飲和運動計劃;想要轉行,就老老實實制定新行業學習的目標。
有規劃的人,心里有一盞明燈引路,東搞西搞的人,最后往往什么也做不了。
錯誤方法和策略
我很討厭那些一味強調“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雞湯言論,雞湯之所以有毒,在于它只能帶來情緒的高潮,卻沒有實際的方法論。
舉兩個自己的例子:
一 關于看書
在看書這件事上,我曾有過兩個非常錯誤的觀點:1、書看的越多越好。2、書看的越快越好。
所以,我常常逼自己一天看完一本書,看完當下雖然很有成就感,但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不是記在腦子里,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經過不斷地調整,我將閱讀習慣養成為每天精讀30頁,并在每本書讀完后輸出讀書筆記和總結。
這個辦法雖然將時間拉長了,但完成率和閱讀質量大大提高,看過的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輸出,比起以前只一味追求“快”的讀書方式,收獲的要多得多。
二 關于寫作
我曾經以為,只要天天都堅持寫,文案水平也可以慢慢提高,殊不知,流水賬式的寫法,對寫作水平毫無幫助。
在得到一些老師的指導后,我開始進行有意識、有思考的主題寫作,每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的輸出。
對于一個從小連寫作文都非常痛苦的人來說,這個改變的過程是痛苦和艱難的。
但逐漸,在簡書平臺推首的次數越來越多,被公眾號請求轉載的經歷越來越多,甚至有過一次被微博百萬大V轉載的經歷,讓我越來越有信心。
努力≠成功,唯有掌握了正確方法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
最怕的就是想要一口吃成胖子,不現實的計劃和目標,不但無法完成,反而會造成逆反的心理,導致放棄。
堅持不懈的努力
2017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狀元范筱雨,在回答關于學習心態時說:
努力不可能一下就見效,雖然也有這種情況,但是不太常見。學習是長期的過程,努力了一兩個月沒有效果,就覺得努力無用,這是不對的,要接著努力。
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道理雖簡單,但每當經歷失敗的打擊時,更多的是感性的情緒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讓人不能理性的思考。
在路上,我們會經歷對前途的迷茫,對失敗的恐懼,對漫漫長路的猶豫,害怕自己走錯路,這些困難就像迷霧一般,籠罩著我們。
我常常安慰自己,如果中間累了,休息一下無妨,但一定要記得自己的目標,要記得再次上路。
忘了在哪看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直拿來鼓勵自己:
人生這場馬拉松,你只要堅持一直跑下去就可以了,因為很多人在中途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