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授權
文集目錄《谷離子 —— 品讀姜維傳》
前情提要
各位歷史迷,大家好。
上一期中,我們討論了姜維剛入成都時的處境,并夸贊了諸葛亮的說話藝術。
諸葛亮評姜維“涼州上士”,解讀的蜀漢政治派系——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第九期
本期我們將剖析一下蜀漢的軍制,以及姜維的“漢室”之心。
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諸葛亮在張裔和蔣琬面前夸贊了姜維一番之后,又說:“我打算讓姜伯約先拿五六千中軍虎步兵練一練。他這個人對軍事有敏銳的嗅覺,而且很有膽量,深解兵意。此人心中有漢室,不僅有才華,人也有魅力,如果教他參與軍事,還是要先帶他進宮,在后主面前當面推薦。“
我們仔細讀過之后發現,陳壽在本句中透露了幾個關鍵字,“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兵意”、“心存漢室”等。
首先,我們說“教”。《說文解字》中描述,所謂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翻譯過來為上面發令,下面去做。
在本句當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教育,或者指導。接著推測下去,這個“教”就是訓練的意思。有讀者可能會問了,帶兵打仗不就是喊一聲“沖啊”,于是大家就跟著他沖鋒,完事收戰利品嗎?
當然,三國志系列游戲的玩家,可能覺得這樣非常爽,鼠標一點,大軍就出發了。實際上,古代領兵打仗,戰前準備非常繁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我們參考張澍的《諸葛亮集》,其中《軍令》的些許條目,我翻譯給大家,來體會一下練兵的感覺。
軍令第一:聽到擂鼓的聲音,舉出白桿紅旗,大小船只全都進入戰場,不進者斬。聽到金屬的敲擊聲,舉出深綠色旗子,船只回港。如果賊人靠近,就慢慢地回來;如果距離較遠,就加速返回。
軍令第二:聽到鼓聲,舉黃色雙桿旗,在三面列陣。
軍令第三:多陣并列,陣型狹窄卻很厚實,立于列陣。領隊的騎兵不可拉開距離,側面護衛的騎兵要以一定距離間隔開。
軍令第四:敵人到來,就以鹿角抵御在前,其余的士兵藏在連沖之后。等到敵人靠近,鹿角里的士兵用矛戟向外突刺,不可起身。如果要起身,要防范弩兵的攻擊。
軍令第五:從營地出發,矛戟豎立,撐開幡旗,鳴鼓和吹號角。行軍三里,展開矛戟,收起幡旗,鳴鼓和吹號角。回到營地三里,重新豎立矛戟,撐開幡旗,鳴鼓和吹號角。進入營地,重新收起幡旗,停止鳴鼓和號角。違令者,剃光頭。
《軍令》篇總計收錄了十五條,上面列出了前五條。(有興趣研究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我們可以看到,蜀漢行軍非常嚴整,紀律嚴明,鼓聲和幡旗尤其重要。有了鼓聲,等于有了耳朵,有了幡旗,等于有了眼睛。
要帶領成千上萬人協同作戰,必須保護好耳朵和眼睛,而且要將旗語和鼓聲的含義深深地印刻在每名士兵的心中。這是需要時間的,且與領兵的將領有非常強的關系。
其次,我們說說“中軍虎步”。《歷代兵制》中記載,蜀漢軍制沿襲漢代,軍分五部,分別為:左、右軍部,中軍部,前、后軍部。
中軍是主將所在的部隊,也是整個主力軍隊的大腦所在。因此,和其余四軍一樣,常設立參軍、典軍、護軍等職位,另外還設立監軍,加強對中軍的控制力。
不僅如此,蜀漢軍隊還設立了很多特種突擊部隊,如突將、無前、賓叟、青羌、散騎等等。有篇貼吧文很好,分析得很有條理,在此我就暫時引用他的原文鏈接,來給大家做科普。
“虎步”,是蜀漢步兵的最強兵種。因蜀漢地形原因,山巒層疊,溝渠四通八達,無法支持大規模騎兵作戰。因此,以步兵為主,發展核心主力兵種,成為諸葛亮的首要建軍策略。
各位讀者,看到這里,你們應該都能想象到諸葛亮給了姜維最精銳的部隊來統領訓練,這在曹魏是根本沒有機會的。
再讓我們看看曹魏的主將們,要么是曹氏子弟,要么就是夏侯氏子弟,軍中大權牢牢地握在曹姓皇帝手里。再看看雍涼的行政長官們,哪個不是三公大臣的后人,如陳泰、鐘會、司馬懿等。
對于幼年喪父的姜維來說,官場晉升之路遙遙無期,到頭來也出不了涼州地區。
啊,真想去山東看看鄭司農的書屋。
啊,真想去長安和洛陽入太學看書。
啊,真想回去看看母親啊……
蜀漢本身就偏安一隅,人口不多,可用于作戰的有生力量完全不能和曹魏相提并論。諸葛亮能一口氣給姜維五六千人來調教,如同一次大手筆的撥款,可以說是在蜀漢朝野忍受范圍之內,最大的貸款額度。
再次,我們說到“心存漢室”,其實這是有爭論的。為什么諸葛亮說姜維心存漢室呢?是諸葛亮的主觀感覺,還是姜維的自我意識?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出山目的就是為劉備興復漢室,面對曹魏的圍追堵截,決定在最危急的時候拉劉備一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在困難重重的現實里,尋求一絲破綻。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來個新思路,即是現代九型人格理念。之所以能想到“九型人格”,是因為筆者去年曾經參加過單位的培訓,里面專門講述了這個概念。簡而言之,九型人格理論就是用來描述一個成熟團隊需要具備的各種人格類型。(具體理論內容,請自行百度。)
我個人認為青年時期的諸葛亮(未出山),屬于“藝術型”人格:追求獨特,我行我素,自我沉醉,有著藝術家獨有的清高和自負。
但是,人格往往會隨著閱歷而有所偏離,因而中年諸葛亮屬于“成就型”人格,其特質為:追求成果,野心家,工作狂,善于立權威,好勝心強,以長遠的目標而活著,處事圓滑,注意形象等等。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覺得姜維此時,如同諸葛亮一樣,正從“藝術型”潛移默化,往成熟的處事風格去貼近。
姜維的周圍沒有熟識的人,只有諸葛亮的賞識。沒有社交,沒有親友,每天除了跟諸葛亮交流兵法,就是替諸葛亮處理文書和打雜。
每天看著諸葛亮為了北伐而殫精竭慮,茶飯不思。久而久之,姜維也形成了相近的處事風格。漢室,諸葛亮心中的漢室,先帝心中的漢室,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每天糾纏著姜維。
兒時姜維心中的漢室,存于書里,躍于紙上,直到父親的去世,他才明白維護漢朝的責任,對于自己是那么的近。轟轟烈烈四百年,數不清的英雄好漢,保家衛國,驅除匈奴,開拓西域,萬邦來朝。這個王朝,哪怕王莽之亂也沒能擊垮它,怎么能滅亡呢?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原本以為曹操一心為國,能讓漢室再興,沒想到曹丕竟然篡漢,擊毀了姜維的政治觀。慢慢地,復興漢室的火種藏在了他的心中。
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將姜維內心的火種點燃,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漢室的未來如同一條堅韌不斷地絲線,纏繞著兩人的內心。
為了功名,為了漢室,為了那困難重重的北伐之路。姜維知道政治官場的復雜性,身為降將,沒有黨羽,只能力求自保。與此同時,他暗暗下定決心,以諸葛亮為榜樣,潛心學習兵法,努力鍛煉槍術,等待一飛沖天的時機。
〈孫盛雜記曰: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最后,裴松之加入了孫盛的言論,講述了一個小故事。話說,當初姜維拜見諸葛亮,和母親失散,隨后得到了母親的手書,讓姜維回家。
姜維回信給母親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有種說法說姜維母親并沒有寫信,而是托人帶給了姜維一副藥材,就是“當歸”,來暗指希望姜維回家。從姜維給出的答案來看,他已經看透了塵世的歡愉(布衣之業),一心只有“遠志”了。
下期預告
從自貶三級到重任丞相,諸葛亮的二三次北伐究竟做了什么?——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