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上了讀歷史。
先是在通勤路上聽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國。后來又在學堂在線上學了張國剛老師主講的“《資治通鑒》導覽”。
兩相比較,發現了個關于曹操和劉秀的有意思的事。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此前實力弱小的曹操經此一役將占據黃河北方實力雄厚的袁紹打敗,奠定了自己統治北方的基礎。此戰取勝之后,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自己軍中好些人都曾寫信向袁紹表態。面對這些信件,曹操的親信主張將寫信暗通袁紹的人全部處死。但曹操并沒有追究,而是下令將信件全部焚毀。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無獨有偶,在《資治通鑒》中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不過這次的主角則是一二百年前東漢王朝的開創者劉秀。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其統治后期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劉秀也揭竿而起,當時他只是一個不入流的皇室宗親。后來受更始帝猜疑,他只好離開到了河北。初到河北根基未穩,與在當地稱帝的王朗展開了關鍵一戰,戰后清理文件居然發現自己的部下竟有人向王朗寫了投誠信。
劉秀是這樣做的:他當著大家的面說,這里面的信我一封也沒有看,現在我當著大家的面燒掉這些信,那些晚上在家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的人現在可以睡一個好覺了。
看來曹操的做法并不是其獨創,拷貝自劉秀也未可知。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后來又看了一本《歷史的個性:江湖》,在這本書中,我又一次看到了焚書的故事。這次時空飛越到更早的戰國時期。主人公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
孟嘗君出身齊國王族,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戰國四公子中位居榜首。不過后來由于受到田甲劫持齊湣王事件的影響,他被齊湣王所疑。為保存自己,孟嘗君選擇了逃亡。
而齊國士大夫們誰也不愿意趟這攤渾水,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孟嘗君說話。倒是有一個之前受孟嘗君恩惠的賢人以自己的生命證明孟嘗君的清白。不久齊王就給孟嘗君平反了。齊湣王下令召回流亡在外的孟嘗君,并且正式宣布恢復孟嘗君的一切職務和待遇。
與后來的劉秀、曹操不同的是,孟嘗君沒有那么大度,他甚至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政治上有時也不太成熟。孟嘗君回國后想報復那些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的人。列了一個復仇名單,那些人的名字寫滿了整整五百張竹簡。
這時一個叫譚拾子的人站了出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孟嘗君最終放棄了復仇計劃,將復仇名單付之一炬。譚拾子成全了孟嘗君,也成全了自己。
記得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后的訪問中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看待歷史人物?易中天先生的回答是:人心,人性。
縱然歷史過了上千年,但人心和人性已經積淀下來成為不易變更的東西。也正因為如此,劉秀、曹操采取的依然是幾百年前孟嘗君的做法。 這是人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