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和前夫在談離婚時,說到孩子,我說 ”人有時候就是活孩子”,他說,“我不可能為了孩子活著,我就是我自己,我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當時就想,媽的,這婚是離定了,也是離對了。 ?事隔幾年,這句話和那個場景從我的記憶里跳出來,特別是如今天早上,看著乖巧的女兒。
早上小提琴排練,去學校遲到了10分鐘,進大廳的門已經關閉,我們要從后門進去,也就是所有學生對面的方向,我們要在所有孩子的眾目睽睽之下溜進去,貝貝有點不高興,說不想從那進,在前面磨嘰了一會,連拉帶哄的走到后門,我努力壓著自己的情緒好好的哄著,“媽媽陪你一起進去,進去后媽媽坐在你的旁邊陪著你,陪五分鐘我再上班”沒有磨嘰太久,拉著她的小手我們就進到排練的隊伍中了。 ?架子支好,樂譜拿出來,今天有新的曲目,我去助理老師那里要了新曲的樂譜,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想陪著小姑娘,而乖巧的女兒皺著眉頭手里拿著小提琴的弓,朝我比劃,是讓我走,不用陪的意思。 ?我拿起包,推開門走出來,回頭瞥了一眼,看著她已經把弓放在小提琴上,投入了排練。
走在上班的路上,心里深處有種既柔軟又溫暖又感動的情緒如海邊的浪花一般,一次次的襲擊著我。 前夫的那就話,跳出來,“我不可能為了孩子活著”我反駁“人有時就是活孩子”。 沒有孩子,哪會有這種奇妙的感受,哪會懂得內心被這種美好的感動填滿的幸福感,這種感覺讓我走在路上的腳步像踏出了樂譜的節奏一樣,輕盈卻有力。 經常有人說,“等孩子大了,我們就老了”其實,我想說,難道沒有孩子,我們就不會老?
前夫的話 “我們不是為孩子活著”,是對的,但和“人是活孩子”這句話是兩個意思。 ?不得不說,孩子帶來的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那種感覺不是說非要等長大了,有什么成就,而是看著她漸漸長大,在生活的點滴中。不記得從哪天開始,貝貝早上起來自己去衛生間完成上廁所洗臉刷牙,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她完成這些還要關上洗手間的門,早上在廚房忙活,聽著關著門的洗手間的各種聲音,心里有種輕松,又有點感嘆,輕松是終于不用我追著喊著要刷牙刷牙,拖著抱著去洗手間,感嘆原來孩子的成長就這么在不經意間。
獨自帶貝貝的這些年,家人朋友都會說,我一個人帶孩子多么多么不容易,是的,有時候很難,但是相比貝貝所給予我的那些快樂和感動,只有經歷過的才懂得。有時在想,是我把孩子養大,但又何嘗不是貝貝不斷的在陪我長大,我用我的愛不計其煩的照顧她的吃喝拉撒到現在每天晚上燈下的家庭作業,貝貝卻也用她的至純至美的天真,讓我更深的懂得愛,懂得責任與包容,讓我去感知生命的柔軟和細膩。
我從來不認為我的生活是為了孩子。 除了孩子,我們的生活有工作,朋友,追求和夢想。 而孩子,是我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只是在特定的階段,就像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待孩子長大成人,Ta終將會離去。 或許我們父母一代的一生有些可以說是為孩子活著,但是在我看來,卻是可悲的。他們一生的追求就是孩子能出人頭地,對自己的物質生活卻像清教徒一樣的苛求自己,省吃儉用為孩子留著。年輕時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圍繞著怎么掙錢養孩子,孩子大點就為孩子的上學操心費神,孩子畢業后,恨不得把自己的祖宗十八代的人脈關系掘地三尺,費盡心思為孩子的工作出謀劃策,把孩子的路一直鋪到退休后,讓其無風無雨無波無瀾的在這“萬般呵護”下走完一生;結婚后,作為名正言順的第三者插足孩子的生活,而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這類父母在被社會邊緣化的時刻找回了年輕時自己那種被需要的存在感,于是奶奶/姥姥重新做回了媽媽的角色,爺爺/姥爺長期客串了爸爸的角色。 ?或許這類父母經歷了太多,吃得苦太多,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孫子受半點的磕碰,或許是在那么一個動蕩只是為了生存的年代讓他們從未去真正思考如何去讓一個生命在歷練中自己成長。這在我看來,是典型的為了孩子而活著,美名是一切為了孩子,但卻圈養了 “啃老族”“巨嬰”。
回到文章開頭,那些不時來自貝貝的感動,就像生命的養分,滋養著我,讓我不斷體味來自生命最本真的那種柔軟,我們互相陪伴,互相用自己的愛照亮對方。
我迷戀這種做媽媽的感覺,更迷戀貝貝的一點一滴的成長,這種迷戀,一半是從貝貝的成長中收獲的那種成就感,像一位老農收獲自己的莊稼,烈日下,在自己曾經灑下汗水的那片土地上收獲播下的種子孕育出的果實;一半是過程中那份艱辛掙扎痛并快樂著的那種五味雜陳,這種感覺時時刻刻讓我感受生命的那種本真的美好,即使只是貝貝的一聲 “媽媽”。
只有有孩子,才真正懂得所謂的“無私的愛”。記得小時候,吃一串葡萄,總想先把那些最大的最甜的吃掉, 而有了孩子,卻是總要把那些小的酸的自己趕緊先吃了,把那些最好吃的留給孩子。
之前沒有孩子時,周末可以睡到中午,飯可以隨便叫外賣,衣服可以攢一周再洗,而有了孩子,你我都懂的,即使孩子周末早上五點醒,就根本沒可能睡到五點半,即使自己再累再不餓,你也得變著花樣弄出個有模有樣葷素搭配的早餐午餐晚餐,衣服每周洗成了每天洗。 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我們給了孩子生活,不如說孩子讓我們懂得該如何生活。
希望孩子愛讀書,我們自己就先做到不要在追劇和網絡段子里蹉跎歲月;
希望孩子懂得努力的重要,我們就先不要放棄夢想,不要給自己的不求上進找各種理由,縱容自己的懶惰;
希望孩子勇敢,我們自己遇事就不要退避;
希望孩子包容,我們先寬恕;
希望孩子懂得生存的意義,我們先找到一種方式,抵抗生命的茫茫虛無。
生命繁衍不息正是如此,活孩子,我們的生命因孩子而更加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