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剽悍晨讀給大家分享的書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我在今年4月份時就快速閱讀了一遍。可是,沒有做讀書筆記,沒有深入思考加實踐,關上書,我都說不完整這七個習慣具體是啥?
白讀了?!昨天晨讀感悟腦袋轉了一天,都寫不出來。無比慚愧。
作者史蒂芬·柯維,他總結了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中,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
001 雙贏思維
原來,我還真的沒理解透“雙贏”的問題。
我以前也經常對家里兩個孩子說類似這樣的話:“你們誰先刷牙,我們就獎勵誰;誰先把玩具收好,我們就更喜歡誰。”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暫時提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但是也很容易出現不和睦的現象,因為孩子們都想得“第一名”!總會有一個孩子會因為短暫的落后而感到失落甚至傷心難過又或者是生氣。作為二寶家長又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這些感受。
有時需要換一種方式,促進共贏的結局。例如,如果我們可以把兩個孩子的比賽轉換成游戲,大人也可以加入進去,來平衡只有輸和贏這兩個結果。
002? 知彼解己+集思廣益
在解決家庭中兩個孩子的矛盾時,特別是當孩子跑到你跟前要求你仲裁,請你做出判斷,“到底誰對誰錯?”
這時,孩子們一般都會爭先恐后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渴望被大人理解,過得大人的支持。
首先,我們可以先認真傾聽沖突雙方,不用多說什么。
其次,傾聽后,可以向孩子們提問,但不要擔心,例如:
“好了,你想要什么?另一個,你又想要什么?”
“我相信你們一定有辦法。誰先說個辦法?”
“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但一定能解決。咱們一起來做一休哥想想辦法。”
“每個人都想要玩這個玩具,結果大家都玩不成。怎樣才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玩呢?”
有時候委婉的話都不管用,或者孩子們的解決方法不合適。或許應該考慮提供解決方案,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例如,我們出去散散心吧!我們來吃點水果點心吧!
事實上,孩子們的沖突,有時僅僅是因為他覺得父母不夠關心重視他,我們可以找合適的時間,一對一的,把孩子摟在懷里安慰,講故事,溫馨共處的時光,有時,首先需要傾聽孩子的哭泣。
003 不斷更新
不斷去去做,去思考,去學習,然后靈活運用,改進提高自己。努力接近高效人士,縮短其距離。
參考書目:《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美] 史蒂芬·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