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原創的成人學習方法論,用以下三個步驟幫助我們進行知識的內化:【選摘】、【思考】、【行動】。
【選摘】
第三章:最根本的學習與創作:踐行
每天都要成長,每天都要進步——這就是我的工作。我覺得挺好的,沒覺得累,沒覺得辛苦,反過來,倒是覺得不這樣才沒意思。不進步的人哪兒有幸福?不認真思考不切實踐行的人,連性生活都可能是低級的…
第六章:我的幾段個人經歷以及一點總結
許多年后,我一直覺得那段經歷是我幸運的起點之一,因為我后來的淡定的性格,幾乎真的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情緒的鴻溝,只要真正跨越一次,就真的不可逆了,因為你已經明白一個道理,情緒與目標無關,相對于“達成目標”只有行動才是相關事件。
……
在這幾個過程中,幫我渡過,或者準確地說,抗過那些艱苦的,是這么幾個觀念:
沒人知道你的苦。所以,堅決不要抱怨。
沒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點成功了。
關鍵時刻,不要掉鏈子,沒人能幫你,只有靠自己。
情緒這東西,百無一用,行動才是必須的。
第七章:主動選擇——重生的關鍵
大學畢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銷售。銷售是很神奇的一種工作——你不創造,但卻可以獲得價值。于是,很快沉迷于這個工作之中。拿著一樣東西,管它是什么,就把它賣出去,換成真金白銀,然后再買更多的東西去賣。有很多人跟你一樣賣同樣的東西,但你賣的比別人多,為什么?因為顧客信你的,不信別人的,或者是更信你的。我就是賣得更好,好到其他同行只能望我項背唏噓汗顏之地步……
但我不再想做賣東西的銷售了,為什么?因為剛剛我已經說過,銷售不創造產品,只是從流通過程中獲得利潤。我賣的是別人的東西,不是我創造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賣我自己創造的東西,而不是別人的東西。雖然我不知道我能創造什么,但我知道我要成為一個有創造產品能力的人。雖然我不知道將來自己會創造什么,所以,我實際上并不知道應該去做什么,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盡管銷售這事兒我很擅長,但我必須不讓自己繼續做這件事情,否則我會永遠依賴它、到最后就變成只能依賴它,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有的重生都是主動的選擇。事實上,我越來越傾向于認定,剛才已經說過:
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活著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動的選擇。
一生隨波逐流,一生逆來順受,算不上活著,甚至生不如死。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人必須做出主動的選擇。只有這樣,活著才有意義。
【思考】
關于第三章:
笑來說他沒有假期,他的工作基本都不是坐班的,假期都不是國家定而是自己給自己,而他都用來看書學習,長久積累下來,他能學習的時間就比別人多很多,而他這種狀態收到不少疑惑。
成長進步也許就像上坡,總是比較辛苦的,但沒有挑戰的人生不值得過。而且井底之蛙留在井底,日子過得也挺舒服,那就真的幸福了嗎?我們知道當我們只能接收到一種話語,一種思想,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沒有選擇的,我們只能成為一種人。而學習的過程我們可以接收到更多的話語,思想,這種時候我們才是有選擇的,才是相對自由的,放棄成長進步,是在放棄我們本來有更多選擇的人生。
漫不經心的活著是對生命的辜負。
關于第六章:
整個第六章都很精彩,分享了一段很精彩的經歷,讓這些本應該都懂的道理更深入人心。
關于情緒,我最近有感,外界任何煽動情緒的行為,一定要有覺察,而且需要警惕的。情緒是人性,而人性既有閃光點,也有弱點。我們對此要保持充分的覺察。
引導情緒和引導理性分析這兩種情況,我們要能區分。
關于第七章:
主動選擇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求我們具備一些相關的基本素質,怎樣成為一個可以做出主動選擇的人?
主動選擇是主動改變現狀,打破現狀
而不是被“現狀"驅使著選擇
人年輕的時候什么樣子是父母給的,但超過三四十歲之后的樣子,就靠自己年輕時的積累了。
【行動】
時刻提醒自己:持續學習,持續輸入
覺察自己的情緒,主動選擇理性分析的信息,多多研究學習情緒引導的內容。
目前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被動選擇,沒有主動爭取過什么,也許跟成長環境有關,沒有匱乏感,也缺乏欲望,這種狀態也許最重要的就是主動走出舒適區,選擇什么。
要時刻記住,”現狀“是可以選擇和改變的,不能只是安于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