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句話:收納,就是與物品相處的生活智慧。
收納不單是收拾物品這么簡單,而是用來維持舒適的生活空間,讓居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都有好的心情。所以,你要學習的也不是打掃衛生和收拾東西,而是和家里物品和諧相處之道。
很喜歡無印良品倡導的“CompactLife簡約生活”收納理念,日本的“收納”哲學體現了日本文化小而精致的特色,在世界上享譽盛名。
下面我也用一個日本普通人家的收納改造案例,來解釋一下這個思路。
先上一張收納規劃之前的圖——
看著已經有了收納整理的苗頭,有貨架、有收納盒,但就是整體看上去顯得凌亂不堪,生活中你或許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我明明也是用了收納工具,可為啥還是亂呢?別著急,下面就一個一個問題分析——
問題1:物品堆積
裝的東西太滿了,雖然收納籃設計了拉手方便取出,但是因為東西雜亂堆積,根本看不清里面的物品情況,不方便取出,久而久之也不愿意掏出來了。另外,右側隨便塞入的保鮮膜等物品抽取的時候,一不小心就分分鐘大崩塌的節奏。
問題2:容器不統一
很多人都如同圖中這樣,沒有系統性的思考過收納的事情,所以隨著家里東西不短增多而隨意增加收納容器,這就導致了收納容器不統一,盒子、籃子、袋子什么都有,視覺上顯得雜亂,收納也不科學。
問題3:順手塞東西
同樣是沒有系統性的規劃過物品的擺放位置和分類,所以導致了很多東西臨時產生之后,沒辦法思考該放在哪里,于是就順手塞在縫隙中,時間久了越塞越多,亂上添亂。
問題4:無合理區域規劃
從屋主這些美食資料存放的情況看,根本問題是從沒規劃過專門的收納書籍資料的地方,導致書籍、雜志、報紙都是胡亂插進去,導致不好看,取閱也不方便。
——————————開始改造————————————
改造1:重新分類
這就像是生孩子一樣,分娩的時候總是痛苦的,但是你只需要痛苦一次就可以享受新生帶來的快樂,你需要把所有東西都擺出來,然后采取“斷舍離”的策略,保留需要的之后再重新分類整理,辛苦一次后面注意保持就好了。
改造2:文件歸檔
任何物品都有適合的收納容器,書籍、雜志、紙張這些資料,太過于零散,要選擇文件夾或者其他適合容器分類歸檔。
改造3:保質期分類
保質期分類不一定是說你要按照保質期將物品分別收納到不同的容器,而是重新檢查各物品的保質期,對于罐頭等保質期長的和糕點等保質期短的做到心中有數,對于那些臨近保質期(比如一個月之內的)特別對待,這樣在下面進行其他部分收納分類時,有一個重要參考維度。
改造4:收納容器統一
這個很重要,視覺上追求統一(不一定是一樣,而是風格一致)可以讓收納顯得更整齊,案例中選擇了白色塑料箱,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了不同大小和深度。
改造5:架子高度調節
根據收納物品不同,我們需要的收納架子高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建議選擇這種隔板可拆卸調節高度的收納架,規劃出多種形式收納空間。收納的時候要注意上中下區部,不常用的放上面,常用放中間,這也是一個分類參考維度。
改造6:飲品可以分一類
咖啡、奶粉、茶等這些常用的即沖飲品可以放在一類,這些東西有共同的需求場景。
改造7:粉類、調料是一類
面粉、炸粉、調料品可以放在一層,分別用兩個容器盛裝。
改造8:消耗品是一類
廚房消耗品比如一次性袋子、抹布、海綿球等,可以單獨分類。
改造9:食品是一類
食品比如方便面、餅干之類的,區別于面粉,屬于臨時餐系列,有共同的需求場景,可以分為一類,可以留意一下,長條的物品豎著放,根據側面標簽對內容一目了然的同時還節省空間。
改造10:重物放下層
書籍等是米先生家比較沉的東西,放在最下層,也方便蹲下來查閱尋找某一本書,另外購買了文件夾、文件袋等多種容器,分類清晰、擺放整齊。
改造11:做標簽
箱子上都貼上內裝物品描述的信息,這樣容易尋找,臨時性的標簽也方便調整內裝物時,隨時更換標簽。
至此,收納改造結束,看著整齊的儲物間,相信任誰都會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這里,菌菌再多說幾句:其實收納更重要的是前期的整理工作,除了舍棄掉不需要的東西,更是要對保留的東西分類,然后一旦規劃好了,就要在日常中注意維護保持。
最后,用一句喜好的話作為結尾,愿大家都能從這種生活里的小事入手,感受生活的美好。
“重新審視人與物件的關系,從個人的生活方式、需要和價值觀出發,整理所需,整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