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收納是什么?把家里收拾干凈?把衣服疊整齊?NONONO,這就太表面啦! 把家整得井井有條是收納專家的初級技能,整理的重點是理清 “人” 的需求和關系,比如怎么讓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我將在這里分享 “管家” 心得,偷懶也能讓家井井有條;認識對整理收納感興趣的朋友,讓我們一起找到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既然談的都是與家有關的那些事兒,就先來聊聊妍醬の那些家。十幾年前去日本至今,我一共經歷了6個家,居住人口從 2 人到1人到3人到5人,這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
來看看妍醬在這 6 個家中發生的故事吧,情節有點長跨度十幾年。
妍醬の家 日本篇
第1個家
面積:15平米
戶型:細長1室戶
居住人數:2人
物品概況:妍醬人生物質最窮期,“被迫的” 極簡主義生活
收納空間占有率:8%
居家技能UP:DIY收納工具,比如用電飯鍋包裝盒制作小書架,將書籍文件進行分區收納。這個住了半年的小家,讓我對居住空間內的功能區域劃分及生活動線,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
第2個家
面積:16平米
戶型:方正1室戶
居住人數:2人
物品概況:從窮到有了一點小錢,被日本豐富的物質誘惑,買買買導致物品數量成幾何倍數上漲
收納空間占有率:10%
居家技能UP:住這個家后,我的廚藝大漲,對廚房用具收納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到物品分門別類收納帶來的便利性。
————————————
第3個家
面積:8.2平米
戶型:一個房間(留學生宿舍)
居住人數:1人(沒分手,此處無八卦)
物品概況:房子太小,被迫進行理性斷舍離,剩下的豐富物品難不倒我這個收納小達人(斷舍離對當時的我是一種折磨)。
收納空間占有率:12%
居家技能UP: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用軟裝對房間進行輕改造,充分挖掘立體收納空間。
————————————
第4個家
面積:約53平米(豪宅)
戶型:三室一廚一廳
居住人數:2~5(居住人口彈性變化)
物品概況:隨著孩子的出生,物品數量每天在增長(當媽的都理解)
居家技能UP:妍醬初顯“管家”潛質,小空間里的三代同堂,初為媽媽經歷焦慮緊張后輕松搞定小嬰兒。
在日本的居住故事,是妍醬收納技能練成記,而回國后才真正愛上家居空間規劃以及物品整理收納,并發現這十幾年的經歷竟可以成為一生的事業。
妍醬の家 中國篇
旅居日本那些年,浸泡在有條不紊的環境里,我非常好奇為什么日本人能做到處處井然有序?從居家用品的設計到房屋的格局、辦公空間收納、商場貨架陳列、倉庫物流,學校環境等,所有能接觸到的場景都是我的課堂和實踐場。 如果說在日本住過的4個家讓我練就了收納技巧的十八般武藝,那么回到中國以后就是我對“人與空間”關系的認知升級。
第5個家 回國后的“豪”宅夢醒 被逼無奈自己動手
回國第一站,算是圓了我的“豪宅夢”,從日本50平米跨度到100平米,興奮憧憬新家的夢很快破滅,這個精裝修房離我理想的居住空間相差甚遠,從硬裝的質量到格局,遠沒有日本的那些“小家”好住。?我決定對這個家進行改造,找了3撥家裝公司。
一家看完房子問:這房子搬來家具就能住,還要怎么裝?
另外兩家問了幾個相似的問題:
1. 喜歡什么風格?2. 幾口人住,有沒有孩子,孩子幾歲?3. 預算是多少?4. 施工材料半包還是全包?5. 希望什么時候入住?6. 什么時候可以去房子量尺寸?
我呆了,不是應該問問我的生活習慣來設計儲物空間嗎?有多少物品需要收納?當我把一些想法說出來后,設計公司工作人員覺得我很特別,搞個家裝哪有那么復雜!
交流無果,也不想增加溝通成本,索性自己動手。無知者無畏,雖然沒學過設計,但畢竟我最了解我家需求,也曾住過好的房子,對舒適生活空間有很多認知。 本著勤儉持家的原則,在最大化利用原有硬裝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男主人完全放手給我做決定(裝修時一個人決定有助于家庭和諧),我找了幾個工人口說筆畫就開工了!(現在依然保留那份家裝筆記)
項目經理+設計師+監理:妍醬
房屋面積:105平米
房型結構:三房兩廳
收納率:從1%到7%到10%
房屋年齡:精裝修新房
居住人口結構:半年三代同堂,半年2大1小
物品數量:日本歸來很多家當,加上國內電商誘惑,出現不理性消費,物品數量略肥滿,由于喜歡料理,所以種類豐富的廚房用具數量居多。
妍醬職業:剛回國,全職太太,我家24小時運營總監
改造總結
考慮周全值得點贊的地方
玄關處墻體拆除,做成兩面柜,一面鞋柜,另一面做廚房收納柜;拆除廚房和北陽臺間墻體,延長櫥柜,按照烹飪動線設計臺面(水池→操作區→灶臺→上菜區);改變主臥衛生間格局,增加衣物收納空間,并且兼顧保留全屋兩個馬桶的設置;衣柜子空間設計合理,使用方便;按照洗衣晾衣家庭清潔工作的動線改造陽臺。
美滋滋帶著全家入住由我親手改造的新居,共同擁抱全新的生活,然而“家”并非一步到位,住進去才發現“草根設計師”的成長任重道遠。
經驗不足留有缺憾的地方
主臥衣柜過多,書房沒有衣柜,早起晚睡的隊友每天在書房與主臥間穿插找衣物,經常吵醒我與孩子;兒童房的儲物家具設計欠考慮地理環境因素,儲物柜全開放,易積灰塵;客廳與兒童房之間動線復雜,在廚房料理時無法關注孩子的安全。
入住半年,二次改造
其實回國初期的生活對我來說面臨著各種改變,比如十幾年未與父母同住,已經不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做為新手媽媽在育兒方面也常遇現實難題,包括孩子物品急速增加,家中隨處可見孩子玩具,100平米空間并不覺得寬敞;三代同堂5口人,公共物品的收納以及每個人的用品收納,對我都是新的挑戰。
半年后,總結一些經驗,開始對家的空間進行局部輕改造。?輕改造前,我重新觀察家里每個人的行為習慣、統計家中物品的尺寸和大致數量,新增的收納空間完全按照物品尺寸量身定制。隊友出差多,經常早起晚歸(中國式爸爸),將他的物品分門別類收納進書房的定制儲物柜內:當季衣物、健身裝備、出差設備……1.5*2.2米的立體儲物柜代表了我對他滿滿的體貼入微,夫妻間因為找東西而發生的小口角不再發生,親密關系大大提升。
經歷第二次輕改造,我家意外成為朋友和鄰居們觀摩的“樣板間”,尤其是在裝修初期的朋友們,我會給出很多收納空間設計的建議,甚至是手畫櫥柜和衣柜的立面圖紙,看到自己設計的收納空間完成落地,住進去的朋友直呼好用,我有滿滿的成就感(感謝讓我試手的朋友們)。
————————————
第6個家 租房也要住出家的美好,人與空間關系認知提升
工作緣故,妍醬舉家搬到上海,在令人咋舌的魔都房價前選擇了租房。在這個房子里,我逐步實踐我對“人與空間”關系的研究,為每個家庭成員規劃了個人獨處空間及個人儲物空間,即便是租房子也要讓全家人都體會到家該有的樣子。
房屋面積:130平米
房型結構: 三房兩廳
收納率:7%房子
年齡:10年人員
結構:三代同堂,女兒妞妞(6歲)
物品數量:經歷了跨省搬家后,更加理性消費,對物品有了更高質的要求,物品數量控制在標準體脂率范圍內。整理物品就像是減肥過程,曾經的略肥滿,經過理性斷舍離,達到了標準體脂率。
妍醬職業:創業中的媽媽
第一次看見這個房子就被寬敞明亮打動了,生出“我一定可以打造成美好的家”信心。入住前,請走房東留下的所有可移動家具、將墻面重新粉刷、櫥柜舊貌換新顏、換馬桶等。
在這個家中最大變革就是將客廳打造成大人孩子共同的活動工作區。整套房子里占據很大面積的“客廳”并非為迎客準備,打破原來沙發與茶幾電視柜三者平行線關系,改變沙發角度,擺放寫字桌椅、兒童玩具收納柜、學習桌,讓電視機成為這個空間里最弱信息。我坐在那里工作或學習時,妞妞就在旁邊玩小手工或寫作業,在我潛移默化影響與“培訓”下,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物品,而我每月也會參加一次她主導的物品整理日。 隨著妞妞明年上小學日程逼近,孩子物品種類正在發生很大變化,妍醬接下來的功課就是根據幼升小孩子的學習習慣,以及心理方面的變化,進行新一輪家庭空間規劃與物品收納體系建立。
————————————
從6個家,到更多“家”
十幾年的小家生活經驗,讓我對“家”產生了無限的感情,也對居家空間的研究產生了更多興趣,在我走進很多陌生的家庭,為他們提供空間規劃與整理收納咨詢后,我越來越堅信家是每個人的能量場,是一個可以生長的容器,與面積和風格無關。家是一面鏡子,投射出居住者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