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相聲界最后一位大佬。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出現不過是給相聲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雖不至于飲鴆止渴,但也只能延緩相聲滅亡的趨勢,實是治標不治本。
相聲的日漸式微暫且不提,就先論論郭德綱的職業素養。
他的相聲無疑是有水準的,貼近生活的,吸引人的。當然,這指的是他早期以及巔峰時的作品。
像對口相聲《西征夢》《新批三國》《大保鏢》和“我”字系列“你”字系列等。還有他的單口相聲也是非常出色的,如《濟公傳》《丑娘娘》等,如果你還沒聽過可以去聽一下,絕對比他現在的對口好太多。
那么他的相聲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
也許有的人認為相聲演員只要學好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就是把好手了,也對也不對。
說學逗唱就好比是萬丈高樓的地基,基礎打的越實,將來的成就才會更高。可是要知道上層建筑的高低不僅僅取決于基礎,更要看你的天賦是否夠高。
記得宋丹丹曾在笑傲江湖上說過,一個好的喜劇演員必須具備三個素質:幽默感,節奏感,爆發力。很顯然,郭師傅與于大爺這對黃金搭檔絕對是這方面的榜樣。
首先,二人的基本功非常扎實,口條利索,表意清晰,可怕的是幾乎沒有口誤。這還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兩人配合天衣無縫,在如此快節奏,笑料多的相聲作品中還能把包袱抖得又穩又準,足見功力之深。
而且舞臺掌控力極強,臺風穩而且抓人,只要他倆在臺上說話,所有觀眾準保立耳靜聽,比驚堂木還要管用。
最絕的還要說在與觀眾的互動上。也許你會認為這沒什么,不就是和聽眾胡扯嗎,這誰都會。
但是別的都可以學,只有這招需要靠大量的經驗積累才能駕輕就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熟悉舞臺,熟悉觀眾,你才能在臺上與他們如話家常。這需要演員長期的觀察生活,感悟生活。
由此可見,要達到他們的高度是多么的困難。當然,以上不過是他們的表演技術,而令其相聲持續火爆多年的卻另有原因。
老郭不止一次提到過:藝人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一語道破天機,這才是他成為業界大神的真因。
相聲說到底玩的就是語言,老郭在說相聲時會先營造一個語境,通過逼真的描述慢慢的把觀眾帶入到這個環境中,接著會出現各種沖突與矛盾以此來制造笑料。
在這里就不得不說郭師傅深厚的語言功底了。他一不靠道具,二不靠肢體,單靠一桌,一扇,二人,兩張嘴,只寥寥數語就能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說明老郭對語言的掌控已經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要達到此種境界,不但需要對文字有深入的研究,更加需要平時大量的閱讀積累。
郭德綱的徒弟們曾多次提到過師傅特別愛看書。其實,這話絕不是阿諛奉承老郭。
幾年前的《國色天香》《大國文化》這些弘揚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全都找老郭來當主持人。說明了什么?我想節目組最看中的還是老郭詼諧幽默的語言以及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
舉個真實的例子:《大國文化》里的規則就是先向嘉賓們提問一個歷史問題,等他們給出自己的決定后再公布正確答案,最后由主持人說說這個故事的大概。
當時與老郭搭檔的是個美女主持,本來每次結束后都是由郭師傅負責故事的講解。但有一次他心血來潮想讓那位美女也能展示一下自己。
于是就出現了美女主持狂翻提詞卡卻連話都說不出來的一幕。最后還是老郭出馬才化解了尷尬。
前提是,郭師傅手中的提詞卡只有兩張,而女主持手里卻拿了厚厚一沓。二人水平高下立見。而且每一期都有很多問題,老郭幾乎都不用看提詞卡,就能準確說出故事的梗概,可見他做足了功課,更能看出他腹內的真才實學。
前文也提過,郭德綱的單口作品不少,而且質量上乘,有包袱,有教化,能讓人聽的津津有味。
其實,他最開始是學評書的,老師高祥凱,只是后來改說了相聲。
他的評書造詣雖比不過他的相聲,但二者卻是相輔相成,豐富了老郭的知識庫。他的單口包含了許多古代名人的例子還有許多中國的傳統習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向人們展示和宣傳中華古文化的深刻內涵與博大精深。同時也能看出他極高的文學素養,
但還是那句話,要想評書說得好,肚子里必須要有東西,就是要有長久的積淀。必須要在大量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才能更得心應手的把故事梳理完善。所以,老郭喜歡看書也對他的單口大有裨益。
雖然老郭只有小學學歷,但他卻比許多上過大學的人更努力,也更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他堅實的文化功底是分不開的。所以說他是個沒文化的“文化人”。
無數先賢的哲思,無數詩人的絕句,無數工匠的技藝……這些才是中國的瑰寶。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歡上詩詞歌賦,不要讓他像相聲一樣被歷史的車輪碾碎,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