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提到南京就不得不提秦淮河了,杜牧一首《泊秦淮》讓秦淮河名振天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我追尋著“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留下的印記,夜晚的秦淮河的確燈影交錯,燦爛輝煌,但我覺得現代的霓虹燈裝飾著的秦淮河和杭州運河夜景已然大同小異。秦淮河兩岸的牌坊和復古的街道均浸在迷炫的燈光里,然而舊時秦淮夜晚的明亮源于酒家商鋪的那些許許多多在風中搖曳的大紅燈籠。
因此我更喜歡白日的秦淮河,特地趕在人群較少的八點到達了夫子廟。
大照壁位于文德橋旁內秦淮河河畔。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長110米高8米。規模超過山東曲阜孔廟照壁,號稱天下第一壁。當然現在的雙龍戲珠是后來修繕的,私以為后喧賓奪主之嫌。PS:在風水上,照壁起著裝飾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前有照,后有靠”的風水建制。古代孔廟布局有一定的形式規定,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1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然河道作為泮池的遺例。
來得太早,夫子廟未到開放時間,江南貢院也正在修繕,都無緣進入,但我并不以此為憾,因為已經感受到了夫子廟作為古時文人殿堂的莊重和古人對禮制的重視,再者為也我下次的南京之旅又添了一個理由。
夫子廟步行街上都是隱藏在復古裝潢下的現代化商鋪:星巴克,KFC,不太正宗的特產店……渾然一個商業街,這讓夫子廟景區顯得不古不今,當然對于第一次來南京的游客而言,分布在商業街的各個景點還是值得一觀的。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烏衣巷》讓這條短短的小巷聞名,“舊時王謝”的王導謝安紀念館就坐落在烏衣巷里,再往前經過古井就是李香君故居。在這條寂靜的小巷里想象著三國時這里站滿了穿著黑衣的士兵,想象著淝水之戰謝安以少勝多臨危不亂的英姿,想象著王導一生忠于東晉皇室死而后已……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卻也給各類英雄偉人提供了施展才華抱負的舞臺,盡管一切終將作古,但后人總會孜孜不倦地跟尋先人的足跡,了解前朝的真相,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南大和中山陵...以后的以后有緣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