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德國電影《浪潮》
精神控制而不自知是最可怖的。
《浪潮》講的是一位高中老師因為學校活動周的選修課自己想講的主題“無政府主義”被其他老師捷足先登。自己被迫無奈選擇了“納粹主義”為主題。進而利用五周課程的時間里建立了一個小型納粹團體最后導致悲劇發生的故事。
影片開頭就告知觀眾該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真實事件發生在美國,導演把故事搬到了曾經經歷過“第三帝國”的德國,實在是沉重的自省。課程的開頭是有一部分學生對納粹是抵制和反感,甚至逃避,不愿意去回顧自己國家犯過的錯誤,認為不該一直把這么沉重的包袱一直背負在身上。
無法猜測這位老師設計課程內容的意圖。也許開頭只是為了發泄自己失去了想講主題的不滿而做一個惡作劇。或是想教訓一下平日懶散不受秩序的學生。總之他的建立開始起了作用。學生紛紛視他作為領袖,一切行為變的有紀律。積極響應他這項活動的其中一名叫Tim的學生表現的尤為熱衷,似乎從中發現了自己從來沒有體會過的價值感。看見他木訥的臉上露出狂熱的神情,他是最先接受老師精神控制的人并且沉迷其中。
觀影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在這堂課上會做怎樣的選擇,是隨波逐流的積極參與還是特立獨行的另辟蹊徑。事實上我們在接受大學教育以前接受的教育方式和電影里面是一模一樣的:排列整齊的課座椅,成績好的同學搭配成績差的同學互做同桌,穿著統一的校服,回答問題前先舉手,以集體為榮,擁護集體。
這些行為模式我至今沒有覺得是不好的,我甚至覺得在心智未開,三觀尚未形成的階段,這樣的教育是有必要的。至少能幫助未成年人形成集體的概念,懂得遵守秩序。
但是精神控制這點我是無法接受的。以某一人為絕對領導,對該人發出的所有指令無條件完成。除了在軍隊,對學生太殘忍。沒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斷膨脹的私欲,只有在開放可探討的環境里才是健康的推動社會發展的表現。
武志紅老師在該片豆瓣的影評也發了一篇長文,是關于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討論。該文談到也許人只是有私欲無法得到滿足和發泄出口,一個共同的組織幫他們找到了這個出口并且成為了出口,多么理所當然,也許本來不去想參與這些看起來可笑的組織,但是自己從組織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得不依附于它。有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自欺欺人。這不同于直接從組織找到價值感的人,并且這類的人是在一個組織中占大多數。他們并不是實實在在的信仰,只是為了自己的無法啟齒意圖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本來認為自己是清醒的也會逐步控制精神而不自知。
也有革命者,誓死不從。但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最終還是會被已經從眾的大多數鄙夷進而懷疑自我。是堅持還是被裹挾,著實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可惜電影里沒有出現這樣的革命者,反對者依然選擇了與集體融為一體。世人皆醉我獨醒,也許只是腦子里存在的黑白小人罷了。并沒有走出更大的迷宮。
被精神控制,并且知道自己被這樣的控制著,該如何走接下去的路?是學習那些大義凜然的前輩以死亡作為最高代價警醒世人,還是大隱隱于市,守住心中的一方凈土。也許有更圓融的方式面對一切。執著于心中的選擇,但求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