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家的包坨來為祖國慶生
文/林子
國慶小長假,不想給祖國母親的交通添堵,就宅在出租屋滿足幾個吃貨的需求了。
大廣州雖說是美食天堂,但是連一家正宗的武漢熱干面都沒找到,更別說湖北老家其他的美食了。一提老家,那好吃到哭的包坨已經朝我招手。毛爺爺說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真理,必須遵循。
《舌尖上的中國》說,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構成了整個中國,并且形成了一個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真正的故鄉,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所謂的鄉愁就是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既然歸家無望,那就用舌尖上的旅行來慰藉我的鄉愁吧。
包坨只在湖北的一部分地區才有,比如黃石陽新,比如咸寧通山,其他的地區都是后來才有的。包坨在這些地方以前都是過年才可以吃到,相當于北方的餃子。而包坨外形圓潤飽滿,內容豐富多樣,做法復雜工序繁多,正是過節美食的不二選擇。在經濟困難的時代,也只有春節或者招待貴賓時,它才隆重登場。
01豐富的食材
吃包坨對于我們老家的人來說就是吃大餐,因為包坨的食材極為豐富,大概有十幾種吧。
必不可少的有以下食材:新鮮的豬肉自不必說,講究的可選用三層樓五花肉。油豆腐外焦里嫩。筍子。春節期間有條件的可以挖到山上的新鮮竹筍,那鮮味真是千載難逢。平時可用干竹筍代替,炒熟后更香更有嚼勁。東北香菇,菇肉厚實滑口。龍口粉絲,綿軟吸油。還有油炸花生,新鮮蒜苗,白蘿卜黑木耳……這些都是餡兒,都要切做成臊子包在里面的。資深的包坨美食家說,刀功也是影響食物的味道的,所以每種食材怎么切都有講究。
還有兩個重要的食材沒有介紹。一是苕粉。從表面上看與面粉沒有什么區別。到苕粉是紅薯打碎過濾后形成的淀粉,它的手感和玉米淀粉很相似,滑滑的。顏色越白越精細,口感越細膩。老家人在青黃不接的季節沒有什么菜吃就用苕粉烙餅切塊炒著吃,加點臘肉撒些香蔥或蒜末,哇咔咔,味道不要太美呦。有臘肉濃香和凝脂般糯軟融合一起,然而不膩。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苕粉烙餅太奢侈,只有做包坨才不浪費。
二是芋頭。相傳芋頭在鄉下是老菜,它上過官席。在如今的鮮芋仙里就是以芋頭為主材料做成甜品。聽老媽說,外婆的家鄉菜做得很有特色。芋頭煮熟后直接蘸糖吃,香軟可口。還可以吃咸香口味的,相當于現在的土豆泥。來廣州后,我愛上了一種菜,剁椒芋頭。有些地方包坨不用芋頭,但是我更愛吃有芋頭的。它有啥子作用咧,我先賣個關子。
02復雜的工序
切好的臊子,一樣一樣的在鍋里炒熟,一樣一樣的盛裝在盤子里備用。當五花肉從鮮紅變成粉色的時候,廚房里開始彌漫一股濃濃的的香味,然后是油豆腐,干筍,粉絲……各色美食加工到八成熟時就可以讓它們在鍋里團聚,然后放醬油,五香粉等佐料。最關鍵的一步是,等關火后再加入新鮮的蒜苗,翻炒均勻即可。只有這樣才可以保持蒜苗的綠色和香味。最后一步是放油炸花生,要等餡兒冷了以后再拌勻,以保證它的香脆。
在炒制內陷的時候,另一個鍋里應該在煮著芋頭了。剛才介紹芋頭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人在想芋頭在這里充當什么角色呢。現在我可以為你揭秘了。
準備好一個大一點的干凈的盆子,加入苕粉,然后將煮熟的芋頭剝皮后放入其中,利用其中的熱度將苕粉炕熟,利用芋頭去黏性把粉揉勻。這個過程很艱難,因為剛煮熟的芋頭很燙,剝從表面上看與面粉沒有什么區別。一個個被燙得齜牙咧嘴,旁邊的冷水盆里不斷的有人搶著伸手進去涼快。笑聲不斷,倒吸涼氣的聲音不斷,過節的氣氛就有了。中國的漢字里有很多智慧,"熱"了,不就"鬧"起來了嗎?
揉粉不僅要力度,還要有很強的抗熱性。記得小時候我看到揉粉的母親在隆冬時節都滿頭大汗,我就會用小手抓握溫暖的盆沿很討好地對她說,媽媽,你揉我幫你。
粉揉勻后就可以包了。巧婦包包坨更像魔術表演,一個苕粉團,捏幾下成了一個半圓的小碗,滿臉喜悅的加上餡兒,咽一下口水,集中力量在指尖收攏,搓勻。這個過程與芝麻湯圓的做法相似,只是因為更大而更難操控。
記得暑假里我學做包子,那上面的褶子我一直都學不會。可是包坨我會,因為每年春節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會了。而且我還可以保證個頭一樣大,皮薄不露餡。生手包包坨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要么是皮太薄露餡,要么就是皮太厚難吃。
03大功告成,坐等水開坨熟
包好的坨,很厚實,蠢蠢萌萌的。
灶火開到最大,放上大鍋,加入大半鍋水,燒開,大開后把包坨放入鍋中。孫悟空在煉丹爐里,七七四十九天后練就了火眼金睛。而我們的包坨,等它在鍋里翻滾了幾個跟頭,翻滾后會浮起來,且顏色變熟,放上油鹽醬醋就可以吃了。不過,不要著急。最美味的做法是將煮熟的包坨撈起來,再紅燒一次,加入蔥姜蒜爆香。哇哇,我已經咽了幾次口水了。
當包坨在水中舞蹈,舌尖已經開始受到嚴重刺激。等待是為了味蕾的開花。
啥也不說了,直接上圖。
當我在朋友圈里發送這道美食時,底下的評論和表情出奇的一致:最愛,沒有之一。這是真愛。想吃想吃。我這樣赤裸裸的誘惑竟然沒有拉到仇恨,而只是直接的示愛表白。因為對于它的愛,愛它的人都懂。
夾起一個包坨,我對著電視里的車水馬龍人山人海莞爾一笑,干掉它,愉悅的嘴巴和內心為祖國慶生。
兒子也喜上眉梢地再來一個了,并大喊:祖國萬歲!包坨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