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 儀式感
? 不知為什么今天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詞,儀式感。
? 或許最近儀式感這詞在網絡上特別火。所以就有對儀式感的好奇。
? 我認為的儀式感,是對待某一件事態度要莊重,而且認真。比如,燭火晚餐,給人送花,穿禮服參加酒會,等等。
因為那些都是高檔生活,專門給有錢人花錢消耗的精神滿足。
? 然而我想錯了。其實普通生活也有儀式感。
? 比如,給自己買一朵花,或者過節該過的樣子,或者給自己買禮服裙,去看音樂會。等等。
? 雖然這些需要消耗費力和錢財,但能提升生活的樂趣。
? 就像文章說的,儀式感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生存。
? 我最近有種想成為女神的想法想瘋了。。。
? 有次看了韓國女神化妝的教程,把我驚訝了,原來化妝是這樣子啊??吹奈倚膭恿?。
我為什么買了化妝品總是化不好。因為,我太懶,其實不是因為懶,而且怕化不好。
我有點追求完美主義,所以拖著拖著就到現在還完全不會化妝。
? 不知道為什么我會有種想法。
? 可能是為了拍好看的照片,想趁著年輕給自己留下紀念。這意義非凡。
? 有一篇文章,北京學霸思想很深刻,是熊軒昂非常成熟的想法也讓現場很多人非常佩服,高考一定能改變命運嗎?他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很多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里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我還特的跟閨密討論了教育問題,北京教育質量確實很豐富,很多大人都是知識分子,自然帶來的孩子會更優秀的。
她還說如果很多地方差距縮小就好了。
我默認。
我還說,富養孩子很重要。但父母的教育也很重要。
? 她說,一般富人的孩子大多數都是贏在起跑線上。我不得不認同。
? 這差距懸殊太大了,很現實,也很諷刺啊。
讓我想起了我有個同學,他家庭背景也不凡,屬于中產階級的家庭吧,他父母都是優秀的人,會語言的好幾種。
? 而且他大部分的親戚大多出國定居或者香港創業或者上班。
? 讓我不得不有點羨慕。還有不得不承認他的思維方式,敢于冒險,還特的向他們學習,如何創業,如何投資啊等等。
有次他給我講了很多很多,確實讓我開闊了眼界。讓我的好奇心蹭蹭往上增。
? 看來眼界,格局,思維都很重要。
? 多接觸世界,多接觸外面,或許思維就會不一樣了。想法也變了。
? 那些真正跑贏同齡人的年輕人,是擁有見識+知識+格局的結果。
? 其實我最羨慕這樣家庭的小孩子,可能是像文科狀元這種,他們從小就見多識廣,他們能享受最好的,也見過最差的,他們的父母不是讓他們死讀書,他們的父母的教育,就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那些真正跑贏同齡人的年輕人,是擁有見識+知識+格局的結果。
有時候因為我們自身局限性的原因,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公,我們讓孩子也重復著我們低水平的勤奮之路,讀書,早起,背誦,做題,搞人海戰術等等。
其實,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不是贏在勤奮上,而是贏在他們擁有的教育資源,讓他們擺脫了低水平的勤奮,可以去培養思維和格局。
資源的不公平確實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大城市的孩子獲得優質資源的成本低于農村的孩子。
社會階層的分化,就擺在那里。
有限的資源,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基層越來越固化,我們需要付出成百倍,上千倍的努力,才能夠逆襲。
別說是逆襲了,不上學不讀書你準輸,而好好努力,說不定還能夠贏。
部分文章摘自《麥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