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課社會心理學第五講:社會知覺與歸因。
人會受社會環境影響,受自己的認知、經驗、價值觀影響。人的可塑性很強。在生活中,人們會對自己有很多的預設和以為的。然后會根據這些以為的去做或不去做。當你是去做會發現與自己以為的是不一樣的。所以知覺會隨之而改變。
做咨詢時要懷有敬畏之心。好奇的去問當事人的想法是什么?他的想法與他的經驗、成長環境、需求都相關。越不可愛的孩子越需要被愛,在他的世界可能遭遇了一些困境,人們就需要尊重、理解她。有關系就是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人越弱越敏感。
第一單元? 社會知覺。
1.基本概念,
社會知覺是對社會的整體看法。對他人、群體以及自己的知覺。他是以社會化、社會動機、態度、社會行為為基礎。
我們不應該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孩子。不然的話,孩子說什么你也不相信,可能就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這樣就幾乎沒有可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機會。所以我們不要帶著預設,有色眼鏡去了解孩子、了解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在咨詢中,如果你感覺自己很懂,咨詢就沒法做了,只有把懂變為不懂,讓自己處于清空狀態,才可以繼續咨詢。你認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認為的才重要。
在孩子那里,如果能夠清空自己,讓自己更不懂。這樣讓孩子去尋找方法,去學習更多的,讓她自己懂了。這樣我覺得就可以給孩子是一種賦能。這樣孩子也愿意多去做,而提升內驅力、動機。
2.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①認知者的經驗-認知。
影響社會知覺的因素有經驗,經驗既是優勢,也是阻礙和限制。你所擁有的,你必被其擁有。你認為自己的經驗是對的,就會自己以為的,而舍棄不同視角的看法與經驗。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要保持末知的開放心態。
②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人格。
我們會對自己想要的、在乎的、關注的了解更多,其他的了解就會少一些,所以不要對自己不了解的內容妄加評判。不要不懂裝懂。要有敬畏之心。孩子學習不好啦!真是這樣嗎?其它方面都不好了嗎?也許可能是這一次沒有考好。那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讓當事人多聊。
人生苦短,不懂東西很多。不懂就是不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③認知者的情緒-情緒。
心情好的時候看事情會覺得很好,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的就不一樣了。在做咨詢時要讓當事人的情緒有個出口情緒出得來,道理才能進得去。可能感知也會改變。情緒出來心情就會好一些,這樣才會有改變。
家長焦慮的時候,焦慮的情緒也會傳給孩子。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好自己,每天要有事做把自己心情處理好了,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你越關注他越煩,不去關注他可能他休息一下緩緩就好了,每個人做好自己,就天下太平了。
咨詢師要有好奇之心,開放姿態,多傾聽,多了解,少預設,不隨意下結論,不評判,不下定義,不把自己當專家。
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管理。
真誠最重要,給人留下的印象會更深刻。
一、印象及其形象的概念。
1.印象是個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
2.印象形成:將認知客體在頭腦中歸類、明確它的意義,是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的定向的過程。
3.印象形成的效應。
①首因效應。例如,在相親的時候要刻意去整理一下自己的形象,這樣就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②近因效應。升米恩斗米仇,禮尚往來,注意邊界,否則可能付出越多越容易不落好,不搶別人的事,別人的事讓他自己做。例如,同學、朋友時常請你吃飯、給你辦事,前面九次是給你辦了。第十次是沒有去幫你完成,你就會記恨你的朋友,同學。把前面所有做過的全部抹殺掉了。
③光環效應。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例如,一見鐘情,崇拜某個明星。崇拜某位老師、專家。
④刻板印象。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事件較為固定的看法。而以這樣的經驗去認知這樣的事件。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①加法模式:指人們形成總體印象時參考的各種品質的評價分值的總和。
在印象當中,對某個人或事件的印象有好與壞,但知覺的這些不論好壞越多越想越深刻。
②平均模式。
將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據平均的分高低來形成對他人好或不好的總體印象。有些人認為毛主席都有,都是七分功,三分過。每個人能有五五開就不錯啦!
③中心品質模式。
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對個體意義不大的特征,僅僅根據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方面。如果只看他的某個方面。其他的都看不到。那這樣是不公平的。做咨詢師,要用具體化技術聊各個方面,對待孩子也是如此,多聽孩子說。咨詢師要有多視角去擴展許多正向面。也要從許多的視角聚焦一個觀點。
5.印象管理。
①定義個體對自我形象的控制。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形象負責。
②拓展。
登門檻效應:先說小要求再逐步加大。
在咨詢中,當事人先讓咨詢師去為自己倒一杯水。下一步可能再請咨詢師去吃個飯。一步一步就建立了多重關系。
留面子效應。先說大要求,再說想要的小要求。在家庭中,希望愛人多做一些,希望今天能做一頓飯、做完以后洗洗碗、再去收拾收拾家。這樣不行。那就先做飯,再洗碗,這樣還不行?那就先去做飯吧。
6.作用。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
個體要讓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表現必須符合社會對他的角色的期待。
策略。
①受社會常模管理自己。大家希望我怎么做呢?
②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剛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有可能先說一此自己的優勢,而隱藏自己一些缺點。造就自己的高大上。
③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社會希望我們怎么樣?我們就活成社會期待的樣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來。
夫妻相:愛人喜歡自己的行為,形象。自己就有可能刻意得去向這方面多做一些。
④投其所好。
第三單元,歸因
一、行為原因的分類。
①內因與外因。
內因:個體內部,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征。
外因: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外部條件。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
綜合歸因:行為與事件的發生,基于二者內困和外因的影響。
幸福的家庭,常常把產生的原因是外部的原因。不幸的家庭產生的原因是內部原因。
把人和問題分開外化,在咨詢和親子教育中可以這樣做,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她孩子的內歸因,是他自己的原因而取得這么好的成績,這樣可以給孩子賦能孩子看到自己做到的,可以有自我贊美。
2.穩定性與易變性。內因與外因中均有
穩定性:人格特點,能力;在外部條件中工作性質與任務難度。孩子成績不好時不要歸于穩定性,而要歸于外部原因。
異變性:內因如人的情緒變化,外因如氣象,氣候條件則易于變化。
3.可控性與不可控性。
二、控制點理論。
內控者和外控者。
人們越年輕越內控。認為自己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人定勝天,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年輕氣盛。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辦成任何事情。
人越老越外控認為是命運,上帝主宰一切。
我們依然可以努力去改變,改變自己能改變的。
三、影響歸因的因素,
①社會視角影響。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視角,說話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
不要在事上糾纏,看看他們共同想要的是什么?達成共同目標,以免內耗。
②自我價值保護。我們都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我們優勢越多,越希望得到別人認可。有利于自我價值確立的方向。
成功時,個體傾向于歸內歸因,失敗時傾向于外歸因。
③觀察位置。位置變了,利益角色就變了。
④時間因素。
歸因的情景性。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將煙消云散,順應自然,接受規律。
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要穩住,可能過幾天就沒事了,在咨詢中,來訪者聊的過程可能都會有改變,
有情緒時別做重大決定。重大決定別在晚上做。
臭狗屎效應:剛攔的狗屎,你去聞的話是很臭的。但你過個兩三天再去聞的話,就沒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