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____,但父母不同意怎么辦?
以上空格里,可以填上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例如“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想辭職,但父母不同意怎么辦?”
以及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我想和馮軻結婚,但媽媽不同意怎么辦?”
面對這類問題,我們通常的做法要么是一味地表達我們有多么多么愛對方,這輩子非君不嫁;要么就是細數對方的優點,暗示我和他在一起會幸福的喲。
但要知道父母在這件事情的立場永遠是“不求幸福最大化,只求風險最小化”,也就是說你們小倆口再怎么幸福,父母最多也只是祝福,他們并不能從中獲益多少;而要是你不幸福,承擔風險的就得是他們二老了,你抹淚痛苦,他們得陪著,你要還有個小孩要養,他們不得幫著照顧?
當然,知道了父母的心思后,你可以采取一些技巧,避免和他們發生正面沖突。但最終極的方法,讓他們不再干涉,甚至是支持你的每個決定的方法,是你要真正的“長大”,真正的強大起來。
以我辭職去讀書的這個決定為例。我必須要想清楚:我為什么要讀書?以及解決“錢從哪里來?如何才能拿到offer”這兩個問題。以下是我的回答。
趨利。你的回答不應該是“因為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知道逃避并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你繞了一個大圈,最終還是得去面對那個困擾你的問題。
你的回答也不應該是“因為我想去體驗”,如果你今天身家10億,那就隨便了,你要把體驗換成什么詞都行;但要是你沒錢,情懷對于你來說,也只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而已。
而我們真正轉換跑道該有的目標之一,是去為自己也為家人,掙更多的錢。如果你還能很清楚地呈現你的三年、五年藍圖,那么父母非但不會阻撓,反而會舉雙手贊成。
備足糧草。馬克思主義哲學里有一個概念我們都不陌生,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換言之,有錢,有決定權。拿讀書的例子,極端一點地說,就算父母不同意我去留學,拿到offer之后,我大可以直接買張機票就走啊。
但現實之中的糾結就在于我們想要去要不到。要不到,因為能力不足,而這能力就包括了經濟實力。我們很難一夜暴富,但也見過不少中產階級,靠著二三十年的積累,逐漸有了房子、車子,我們的父母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一時賺不到,就攢吧。
在上個月的校友講座會上,我們學院有個學傳播的學姐,她說她在5年之間,靠著2份工作,攢夠了25萬。Oops,我當時就心想,怎么自己就沒多攢點,也不至于現在吃飯喝水都得看著價錢,當然這是后話了。
還有,別天真地以為你能在留學期間靠做代購、開淘寶店賺點零花,或是做個項目眾籌學費,這些我都在去讀書之前就想過,但讀書之后你會發現,要讀書、要做作業,要玩耍,你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備足糧草,你將享有掌控權,你自己與你父母的焦慮也會減少。
努力達成。用傅姑娘的話說,天曉得我經歷了什么。反正從開始準備申請學校后,我就再也沒看過一部連續劇。因為你必須用行動證明,你愿意付出時間、努力,去達成你心里所想,一次、兩次失敗不要緊,爬起再來。
只有這樣,你的父母才能確定這件事情是你真心想去做的,而不只是三分鐘熱度,說說就過。
而當你真正強大起來,你也不會再糾結于這樣的問題。
因為你已經不需要再去向任何人證明“你能夠,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