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聶隱娘片尾曲-Rohan
一
伍迪艾倫在今年接受NPR采訪時談及自己的缺點。他坦誠自己太懶,“斯皮爾伯格和斯科塞斯會為了作品細節一直熬到深夜,而我不行,只要到6點,我就要回家,我要吃晚飯,我要看球賽……當你看黑澤明電影里的場景時……你會發現他在場景設置上是個瘋子。電影里100匹馬,每一處都必須非常完美。他很瘋狂。我一點都不?!?/p>
不可否認,伍迪艾倫是一位優秀的導演,他也拍過很多優秀的影片,但和黑澤明、斯科塞斯他們比起來,給人感覺似乎還是差了一線,那么中間差的這一線到底是什么?
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導演和一個偉大的導演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
二
侯孝賢很早就想拍聶隱娘了。
他在大一時開始看唐傳奇等筆記小說,里面諸多女俠客,其中最是喜歡聶隱娘。之后開始拍電影,想著把這部唐傳奇放一放,因為覺得現在的自己準備還不夠充分,沒法把它拍得符合自己的期待。
就這么一直擱置了許多年。
后來下定決心準備開拍,侯孝賢先把自己關了一年,閉門研究唐史。
在籌備期間,戴錦華(北大電影學教授)曾去了臺灣六七次,和侯孝賢聊天。談到《大紅燈籠高高掛》,他有些不好意思,他是這部電影的監制,也沒有批評的意思,只是說如果他自己拍,一定要提前了解江南大戶的生活史、器物史、妻妾規矩,這是他的創作態度。
拍攝聶隱娘時,侯導也是秉持的這個觀點。
為了拍好聶隱娘,侯孝賢看了兩個月的《資治通鑒》,還有一些唐代的筆記小說、從新唐書舊唐書這些史書中,去了解唐朝的器物制度、服飾禮儀、政治格局以及藩鎮割據的歷史,把這些人物放到真實的歷史當中。
侯導想要做的,是盡力在電影中還原一個真實的大唐風貌。
因為聶隱娘,侯孝賢現在也可以算是唐史專家了(與之類似的還有王家衛,為拍攝一代宗師,花費大量時間去走訪詠春、形意、八卦等各門各派的武林人物,電影拍成之后,他也可以算是民國武林文化的行家了。徐皓峰甚至認為王家衛在武術知識上的廣度超越了他)。
所以這部電影里,鞋子就一定是唐朝時鞋子的樣式,妃殯侍女們的發髻一定是唐朝時的特有的發髻,人物的穿著佩戴也一定符合唐朝的服飾禮儀,廳堂桌椅屏風花草這些擺設也一定符合唐朝時的典章制度。
所以這部電影也不會出現像《三國演義》里一些基本的史實錯誤——在桌子上擺上蘋果。
侯孝賢并非歷史出身,可他愿意為了這部電影而閉門研究唐史,細致了解這篇傳奇發生的時代背景,并把它切切實實地放進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就是一個導演的態度。
一個優秀的導演和一個偉大的導演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
優秀的伍迪艾倫和偉大的黑澤明中間又差了些什么?
從優秀到偉大,中間的差的這一線,也許只有通過那些被伍迪艾倫們視為“瘋狂的事”才能被填平——拍某一個行業,首先要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為了作品里的一個細節一直反復推敲直到天亮;為了追求完美,把一個鏡頭NG無數次直到所有演員筋疲力盡,快要到翻臉走人的地步;電影里出現的這些元素(場景設置、構圖、色調等)每一項都必須達到最完美的狀態……
從優秀到偉大,中間差的這一線也許正是那些聰明的創作者們所不屑花費的笨功夫,和對細節極度苛求的創作態度。
幾乎所有偉大的導演都是完美主義者加強迫癥。
聰明、有才華、有天分的導演不少,他們誠然也能拍出叫座的大片,但也許只有再加上這一點態度才能讓一個導演在歷史長河里沉淀下來,成為真正的大師級導演。
三
劇本的第一稿是阿城寫得。
后來被刪去泰半,情節幾乎都沒采納。
拍《海上花》的時候,阿城搜遍了全世界的跳蚤市場,買妓院器物這些電影里需要的東西,然而電影院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見。
這些阿城也都沒抱怨。
戴錦華說,侯導就是有那種大哥的風度,和與所有的合作者都有一個家庭式、兄弟姐妹式的情感。
其實用朱天文的話來說就是,“他如果不去拍電影,大概會在城隍廟那個小地方混一輩子?!?/p>
“他年輕時候的名言是曹操那句名言的反話——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這成了他一生的浪漫情懷,也是一種古俠的浪漫?!?/p>
由這一點來看,侯孝賢拍這部唐傳奇,拍聶隱娘幾乎是必然。他向往唐時那股“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氣概,這同時也滿足了他古俠式的浪漫的影像表達。
四
阿城對聶隱娘的貢獻主要在概念上。
《棋王》寫成后,震動了當時的整個文壇。其后不久阿城即移居洛杉磯,那時還是92年,阿城已經開始用電腦寫作了。在洛杉磯寫得很多東西都存在電腦里,后來電腦壞了,這些都不見了,慢慢地也就不再寫了,偶爾開一些講座。后期頗有些述而不作的意思。
王朔說阿城神侃功夫一流,天文地理,玉石器皿,各地的風土人情,沒他不懂的,什么都知道一點。侯孝賢也說阿城博識,拍聶隱娘時阿城會帶他們辨識古董家具,哪些是唐朝的,哪些不是。聶隱娘里有磨鏡少年,侯孝賢問他火淬銅鏡怎么磨?他說是淬鋅,接著詳細告訴侯導唐時磨鏡的工藝。
阿城曾告訴他們,唐代的建筑,采光依賴屋檐與屋檐的間隙,分外明亮的檐影投在室內地面,與幽暗室內反差極大,于是隱娘趁著云過日頭檐隙一暗的片刻,飛身掠過檐隙,室內守衛多少受到驚動,然舉首一望,見飛鳥三三兩兩越過檐隙外的天空,乃放了心,殊不知隱娘已一溜煙進了廳室,蜷伏藏身斗拱之上……
這是影片開場不久的一幕,道姑命令聶隱娘刺殺一個人,隱娘藏身斗拱之上,見那人抱著嬰兒,不忍心下手,轉身離去。
阿城說的那些檐隙光影,云過風起都沒拍出來,影院最終看到的版本,舒淇飾演的聶隱娘直接就到了斗拱上了。朱天文氣憤地向侯導抗議,侯導心虛,“阿城說得太精彩了,手邊資源不夠,拍不出來……”
“刺客的成本”這個概念也是阿城提出來的,其實侯孝賢本身也有這個想法,即這部武俠絕不能像原先那些片子一樣,人物滿天飛來飛去不著地,萬有引力和基本的物理定律在這些武俠電影里好像都失去了作用。
這部電影很寫實,侯孝賢要的是“真”,他要拍出真實的唐朝風貌,唐人是什么樣的,和現代人不一樣,他要求演出唐人身上特有的“氣宇”。
侯孝賢的真實美學與巴贊所倡導的紀實美學在某種意義上有著隱秘的繼承關系。
五
電影對原著的改動還是很大的,開場師父讓隱娘殺人這兩幕沒動,負鏡少年救其父也沒動,其余則改了很多,連原著里的男一號劉昌裔也幾乎改沒了。在阿城之后,朱天文來回改了八次劇本。
劇情還是比較簡單的,這里稍微理一下:
故事發生在安史之亂之后,唐末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于是朝廷采取和親的辦法,讓嘉誠公主下嫁魏博節度使田緒,保證不讓魏博藩鎮踰過黃河,同時公主撫養庶出子田季安長大。聶隱娘和田季安青梅竹馬,本已說好待隱娘及笄之后便完婚,無奈橫生波折,為了魏博勢力的壯大和田季安能夠上位,公主讓他另娶了洛州刺史元氏的女兒。不久皇帝駕崩,嘉誠公主(田季安之母)咯血而亡,不久之后田續(田季安之父)也死了,死因成謎。其后隱娘由嘉誠公主的妹妹嘉信公主(也就是道姑)帶走,教其劍術。
前面這些這相當于故事的前傳,本來侯孝賢還拍了這些,隱娘和田季安小的時候。后來把這些都刪去了,甫一開場便是成人,接著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逐次抖摟出這些信息。這些主要靠觀眾在對話的片段中拼貼拾取,對觀者的素質及觀影經驗要求比較高。
這里面有幾股勢力:
代表朝廷的嘉信公主(道姑);代表地方藩鎮的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魏博內部也分化出不同的勢力,如妻子元氏一族,類似于外戚。
魏博逐漸做大,不臣之心昭然,代表中央的道姑自然要命令隱娘刺殺田季安;
而魏博內部,妻子元氏一族自成體系,活埋邱絳,以巫蠱紙人之術謀害胡姬,還準備殺害田興。
隱娘就在這漩渦當中。
他的任務是殺田季安,但卻一直做著悖離這件任務的事,救胡姬,點明兇手,救田興和他的父親聶鋒(這里遇見了負鏡少年)。
在這過程中逐漸了悟的自己想要些什么,武當山上白霧間辭別恩師,趕去桃源,與負鏡少年遠離大陸,同赴新羅。
我們最后看到的版本刪去了很多,44萬尺膠片,最后只留下了104分鐘。
故事很簡單,但留白很多,除了刪去許多背景資料,還刪了其他一些在侯孝賢看起來“太假”的情節。如影片最后負鏡少年與隱娘的對談,怎么能讓他更真實一些,自然一些,就像平常說話一樣,你平常會這么刻意嗎,好像單是為了交代劇情一樣。
侯導要的是真實。與之類似的還有蔡明亮,就拍平常走路,吃飯,睡覺,拍《愛情萬歲》時楊貴媚問接電話說些什么,辭窮了怎么辦?蔡回答,你平常接電話也會辭窮嗎?
可以說,臺灣新浪潮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在某種意義上一脈相承,都是巴贊的孩子。
六
這部電影是典型的反好萊塢,反線性敘事的藝術片。
我曾在《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原則:線性,非線性,反線性》[1]里談到過反線性敘事,采用反線性敘事的電影多為散文化電影、詩化電影等藝術片。他們并不推崇敘事,淡化情節和故事,表達更多的也許只是某種不可言明的心緒或哲思。如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蔡明亮的《郊游》等。
這部電影也是同樣,留白很多,最后更是剪掉許多,有意淡化情節,淡化敘事,淡化人物關系。這類藝術片的重點不在敘事的內容上,也不像非線性敘事那樣,重點放在敘事本身,反線性敘事的重點在這里面的隱約的精神內核。
聶隱娘是刺客,其隱劍之道,典出《酉陽雜俎》卷二十,“凡鳥獸一定藏匿形影,所以蛇色逐地,茅兔必赤,鷹色隨樹,同化于物類之中,冥然忘形。影無形,響應聲,無形則無影,無聲則無響,是謂隱劍?!?/p>
刺客是隱的,所以這部電影里你看不到傳統武俠劇里那些激動人心的動作場面。
另外這里也沒有那些好萊塢電影里那些典型的情感宣泄,讓觀眾哭或者笑。
本來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同時這也正是票房的保證:
聶隱娘為道姑帶走,學成歸來重又與田季安陷入情感糾葛,兩人相愛相殺,中間又出來個負鏡少年,還有田季安妻子元氏,四角關系糾纏復雜;期間必須濃墨渲染巫蠱之術,顯示出東方特有之神秘;還要變隱劍刺殺為大場面打斗,場面設計一定要獨到好看,快意恩仇,演員最好要能在天上飛來飛去。
最后女演員們一定要露胸。
這些都是市場的秘訣,像查理·考夫曼在《改編劇本》里提到的典型的好萊塢元素:打斗場面、性暗示、人生道理和感悟,最重要是要給觀眾提供感情宣泄,讓他們感動,哭出來最好。
一個元素就是幾千張票房。
侯孝賢把這些都一一否決了。他始終拒絕戲劇化,這和許鞍華在《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里所做的努力是一樣的。[2]
這里一切都很克制。
克制同真實一樣高尚。
七
這部電影在構圖上非常有美感:屋內的木制家具古樸莊重,服侍禮儀雍容華貴,侍女妃嬪輕歌曼舞,燭火明滅笑語盈盈;
屋外則魚蟲輕鳴,間有暮鼓,動物聲悉悉索索。
人文美與自然美交相輝映,互為映襯。人物的情感是克制的,他們不會直接開口說,我心里很孤獨,好荒涼。但無聲的空鏡頭告訴了你這些。
當攝像機對準人物面無表情的臉,再轉向屋外:
群山空闊無所依,孤鳥哀鳴低飛去。
水波蒼茫意轉迷,淡淡暮靄生天際。
表現手法,在文學上則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電影上則屬于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之一——隱喻蒙太奇[3]。
八
只要開始接觸電影史,那么《公民凱恩》這部電影是怎么都繞不過去的。每次的各大電影節專業影評人的榜單上,這部電影都是排名第一,即使稍有回落,也絕出不了前三。然而給出高評價的同時,也很有一部分影評人并不喜歡它,也就是說,我們承認你的偉大,但是并不喜歡你。
《公民凱恩》的確在情感上難以讓人接近。
我想說這部電影也是。
即使同為藝術片,王家衛在他的電影里拍出了過往時光的無可挽回,蔡明亮拍出了邊緣和孤獨,這里都有某種極致的情緒,雖然很克制——他們隱藏在時光交錯的復雜敘事中,隱藏在十幾分鐘的長鏡頭里,但是如果你恰恰是他們情感輸出的受眾,敏感一些的話是能感受到的。
但這部電影,好像伯格曼,好像楊德昌,好像費里尼,里面是一種哲思,也許有一些情感,比如青鸞舞鏡的孤獨,但并不能像蔡明亮那樣深入骨髓。
這里的諸多情感都帶著些疏離感。
朱天文以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為例,將它看做是散文化電影,詩化電影,去敘事,去情節,去戲劇化的同時也是在去情緒,這是一種完全的抽離。
這就是克制美學。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不喜歡它,就否定掉這部影片客觀的美學價值,正如我們不能因為在情感上難以接近《公民凱恩》就否定掉他的偉大。
九
說了這么些,那你到底推不推薦這部電影?
1、如果你在聶隱娘宣傳之前就看過了侯孝賢、楊德昌、安東尼奧尼、布列松、黑澤明他們的電影的話,那么這部聶隱娘我不說你也是會看的,畢竟藝術電影能登上影院的銀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蔡明亮說他從《臉》之后就再也不通過影院發行新片了)。
只是一個小建議,最好挑在凌晨時段,人比較少的非高峰期去,不然打電話聲,響徹全場的哈欠聲,小孩哭鬧聲,交頭接耳閑談聲,吃爆米花和零食聲會影響你這次的觀影體驗。
2、如果你之前曾嘗試著看過侯孝賢的電影,但是發現一點也看不進去,那倒也不必勉強,不一定是看了侯孝賢就高端了,對侯孝賢沒興趣,不喜歡這部電影就low,不是這樣的。
即使是大師之間,也有互相不喜歡的。同樣地,身為作者導演,導出的影片風格本就是極其個人化的,自然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喜歡與否是私人化的事情,侯孝賢也只是作為藝術片的一種風格。因此并非喜歡這部電影就一定高端,而對它沒興趣不喜歡它就低端。
不過在影院吵吵鬧鬧影響他人觀影的人卻一定低端,這是基本的修養和素質問題。
3、但是如果你之前從未嘗試看這類影片,那不妨去試著看一看。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常年觀看了好萊塢體系下的電影,我們以為電影就只能是這樣子,但是這些侯孝賢告訴你,原來電影還可以是那個樣子。
進一步閱讀:
[1]《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原則》
[2]《許鞍華的反高潮》
[3]《蒙太奇是什么》
版權聲明:作者江寒園,本作品版權受法律保護,未經作者本人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或使用整體或任何部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