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關于職場與個人成長的講座結束后,娜娜急切地上來問我:“如何能夠從‘體制’內出逃,做個自由的職業人?”我很好奇地問她:從體制內出來的原因是什么?想做哪種自由職業?
? ? ?娜娜在校時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擔任好幾個社團的組織者,畢業后考了公務員,現在在基層工作,她說每天有寫不完的公文,做不完的報表統計,應付不完的檢查和臺帳,瑣碎的事情很多很雜還很煩,自我得不到提升,價值觀缺失,感覺前途迷茫。前段時間她看了一篇文章《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感觸很深,覺得自己正是被體制所困,想要出來發展,做自由職業者,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 ?
?多年前,我對在上海做獵頭的靜姐進行職業訪談,她曾因為成功介紹一位房開經理拿到百萬薪酬。當時我問她,哪種人會被獵頭列入黑名單?當靜姐說是體制內的人的時候,我一臉的震驚,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 ? 為什么獵頭不喜歡體制內的人?靜姐說原因有三:一是進入體制內工作超過三年以上的人,會喪失大部分適應企業或創業的工作能力。二是體制內的中層以上人員,對自己的能力評估不足。靜姐說,你知道烏比岡湖效應嗎?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這種人要么要求很多高于自己的交換價值,要么就是能力不足以勝任新工作。三是體制內呆久了的人,會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恐懼,他們會要求獵頭保證自己不失業或其它的保障,導致無法滿足而安于現狀無法出逃。靜姐說,體制內的人被列入獵頭的黑名單,重點不是因為體制,而是在體制內活成了那個樣子,實際上很多一流人才也是出于體制內。
? ? 娜娜很像我做生涯咨詢時碰到的體制內的人,他們當中很多人都習慣于抱怨體制內的約束和短板,的確公務員工資陽光、上升渠道狹窄、個人考績不清晰、個人成就事件難以描述等現實原因,會成為職業生涯發展的天花板。但這并不是職業生涯發展問題的主要原因,問題是在職場上:你是誰?你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 ?你的工作或許并不是你最想要的,但絕對是你自找的,每個人要對自己負責。電影《愛麗絲夢游仙境》有句臺詞我非常喜歡,說: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到哪里都是迷路。在職場也一樣,如果你不知道要什么,你在什么行業在什么崗位在什么組織都會迷茫。
? 娜娜急于改變,卻不知道從何做起,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正如很多人不安于本職工作,不安于本土生活,然而輾轉漂泊很多年卻依然沒有找到真正的機會,沒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其實在體制內的工作一樣可以得到成長,只要你調整信念、整合資源、穩定狀態、提高技能、盤活技術。
?首先是悅納自己的工作,功不唐捐,當你不知道未來要去哪里時,或者知道想要的但是還沒有條件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手頭的工作做到最好,因為現在連接著未來。如果你連自己現有的工作都做不好,你又哪來的自信去做好其它的工作呢?
? 其次是知識管理,很多公職人員,每年甚至每月都要做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卻從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計劃和總結。其實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很多人知道這個道理卻并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欠缺,也從不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梳理,這也是導致很多體制內的人對離開體制而感到恐懼的原因,因為不知道自己會什么,能做什么。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學習知識、保存知識、使用知識、共享知識,把知識和能力當資產一樣來管理,適當的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保持精進狀態,讓自己能夠U盤化生存。
? 最后是找一個興趣,安靜而持續地投入,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和刻意練習,相信一定能有所收獲。在自己八小時外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寫作、攝影、種花、旅游等,然后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分享或輸出,現在是知識可以變現的時代,所以不管什么方式,都有可能讓你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感。
? 《明朝那些事兒的》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經是廣東順德一名海關公務員,《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過千萬冊,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跡,當年明月也直接被國家海關總署相中調任;畢淑敏原是軍醫,現在是國家一級作家、注冊心理咨詢師;蕭秋水在中國銀行工作八年半,現開設知識管理課程,在喜馬拉雅上線一周收入2.5萬多;一起學習生涯規劃的同學豐在政府部門當秘書,用了九年的時間每天記錄工作總結和心得體會,自費集結成冊用于指導辦公室工作,被企業大佬直接挖走……
? 若不抽出時間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最終將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你的成長,與在不在體制內工作無關。著眼未來種好自己的土豆田,將來的你必將可以做自己想要的工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