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做了一期《中國哲學史》的讀書分享會,結束之后還自覺得效果挺滿意的,書本上的重要知識點我花一下午時間就講完了,還挺自以為是,覺得大家論語已經聽得太多了,完全沒有重復的必要,于是講的也很敷衍。今天聽完吳天明老師對孔子的重新講解,對自己的無知感到又羞又愧。詠春有句話說,練拳最忌無師無對手,我今天算是真切體會到了,有師父,知分寸;有對手,就知高低。
吳老師說人人都習孔子,但知道其中真意者,少之甚少。這么多年來,他一直都在致力于扭轉人們對古代圣賢的看法,對于人們什么都不知道,就會跟著喊“打倒孔家店”的狀態深感心痛,今天感觸頗多,遂決定把它寫下來分享之,以不負吳老師的教育。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老師,可任憑他再怎么能大賢大,也無法化育天下人,所以他只好先教天下愛讀書之人,能讀書之人。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強迫別人讀書,只教讀書之人怎么讀書,怎么做事兒,孔子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所謂學而時習之,不是常常溫習,是要在合適的時機拿出來用,在別人不懂的時候講給別人聽,有朋自遠方來,不是有朋友從遠方趕來就高興,是叫人不要局限于眼前,只和身邊的人交往,而要有選擇的交朋友,從良師、擇益友;人不知而不慍,更不是人不知道也不生氣的意思,而是如果發現別人有什么不對、不足、不知道的地方,要耐心的幫助他指正。
短短三句話,我聽得淚流滿面,過去21年的書真的就像白讀了一樣。我甚至開始懷疑,讀書真的是逐字逐句那么簡單容易的事情嗎?你所以為的了解,真的就只是看上去的樣子嗎?
吳老師還講,“禮”也不是用來維持階級秩序的,禮的左邊是砧板上乘著肉,右邊是罐子里插著谷——是祭祖用的。目的是告訴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不要放棄老祖宗們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家業,龍的兒子也是龍,國家就是你自己的家。
從古至今講仁講愛的人汗牛充棟,可為什么偏偏孔子成了圣人?因為他把華夏五千年的民族歷史一脈保存下來了,在周朝以前,歷史都是人口耳相傳的,沒有人著書立說,沒有人記錄歷史,而孔子把他生前兩千多年的歷史都保留了下來,他的六經,也基本奠定了之后兩千多年中國的歷史。禮、樂、射、御、書、數,孔子不僅整理經書,以便給讀書人傳誦學習,也不忘經世致用,使老百姓即使不讀書,也浸潤在仁愛理智的環境里。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功績,不能割離了他的時代用現在的標準去看他,很多事放到如今也許早已不合時宜,可萬丈高樓平地起,人不能因為自己攀高了,就瞧不起埋在地底下的根基,所以為什么孔子那么重視禮樂,為什么愛人要先愛自己的父母,終于可以想通了。人若是忘本,只能說明他既不知天高地厚,也沒有道德良心。
一個偉大的靈魂能被世世代代的傳唱,一定是有他的原因。光是想到一個渺小人在他的時代能為他的人民做這么多偉大的事情,怎么能不感到鼓舞人心。
所謂五百年必有亡者生,必有圣者生,不管是歷史的哪一個時期哪一個階段,天下的環境是平安還是戰亂,你知道世上總有那么些人,在默默為這個社會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積極有為的擔當意識和超越生命的灑脫態度,他們的靈魂是不死的。
人生在世一百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要不要選擇為它做一點事情,無論結果是成是敗,英雄好漢永遠是英雄好漢,因為“Hero never die”。天下有善有不善,重要的是,你要選擇做什么樣的人,成為歷史的哪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