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教學之外:基于兩節綜實觀摩課的省思
曲文弘/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2017年10月24日,霜降次日,沐晨曦集合出發,趕赴長清區參加我們的小學段優秀教研組及名師志愿送研送教月系列活動之四。
本次活動以市教研院送教送研活動為平臺,是在市中、長清兩區教育深度融合戰略合作協議框架下的一次多學科互動教研活動,更是市教研院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發揮自身服務職能,尤其是服務農村教育發展職能的凸顯,是在黨的十九大做出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判斷的背景下,濟南教研部門為促進城鄉教育交流實現共同發展、均衡發展所做出的努力。正如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所言,“老師業務水平高,是給祖國最好的禮物。”
本次活動在市中區和長清區教研部門的協作下,分語文、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三個分會場,分別由長清區實驗小學長興校區、長清區石麟小學恒大校區和長清區樂天小學承辦。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分會場設在長清區石麟小學恒大校區,先后由石麟小學恒大校區王培培老師執教五年級《舌尖上的長清》、勝利大街小學張曄老師執教三年級《觀察的學問》,之后由張曄老師代表勝利大街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以《加強課程研究,以科研帶教研,以科研促教學》為題,進行了學科教研經驗介紹,兩位老師還分別進行了課后說課,現場部分教師代表交流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照例,我依舊是從一個“業內行外人”的角色定位與老師們交流了些感受。這不是自謙,而是事實。我始終堅持這一點。
從哪里說起呢?
首先說說今天來石麟恒大校區、聽了培培老師這節《舌尖上的長清》這節“課”的直觀感受——
今天,我們品賞了一道大餐,它讓我們垂涎欲滴,也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今天,我們在孩子們的帶領下,經歷了一次長清鄉情之旅,山水長清,它讓我們“濟南人”都不由生發了自豪感,也讓我們更加熱愛家鄉。
今天,我們欣賞了多才多藝、勤學好問的石麟恒大校區五年級二班孩子們的匯報交流,讓我們驚嘆,也讓我們艷羨。
這是今天這節《舌尖上的長清》給我們留下的美好體驗。
此其一。
再從哪里說呢?
我想聊聊最近被熱議的清華附小《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話題。
不知大家關注沒有,也不太清楚我們老師們怎么看這件事。
事情本身其實很簡單,我想問的是,對我們有何啟示?
張曄老師今天帶學生研究的是“觀察的學問”,聽課時,趙霞主任說自己有些擔心,在市中區范圍內,目前是不是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引導得有些過于偏重研究方法了。
我的回答與我對清華附小蘇軾事件的理解是一致的——
爭論可以,但觀點至少目前沒有對錯之分,最關鍵的還是其間的“度”。
做市級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的管理與指導工作20多年,與一線教師以及校長們打交道不少,無論是原先的教科所還是現在的教研院,先后多次組織過各種形式的科研培訓。20多年深感最無奈的一點,就是我們一線教育者在基本科研素養方面的不足。所以我對借助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一陣地,針對我們前期在勞動技術教育層面已有比較系統而且穩定的成功經驗的前提下,下氣力引導培養學生從小具備一定科學研究的意識與能力,是充滿期待的,即便暫時階段性地有點兒矯枉過正。
所以我對清華附小蘇軾研究及其熱議的回應,就倆字:辯證。
其一,此類研究不可廢。個人的可能有些偏頗的理解,就我們當下的中小學教育(乃至整個社會)而言,是存在著整體相對欠缺基本科研素養的偏向的,這是我們的短板。由此引申,從小滲透基本科研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應當是必不可少的。如竇桂梅校長所言,“對信息時代長大的孩子來說,如何教會他們融合信息化手段,用工具撬動學習的世界,從黑板世界走向現實世界,則更為重要。”
基于這種理解,無論是蘇軾研究,還是魯迅研究,清華附小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引導培養學生相應能力的做法就是應當繼續加強的經驗,不可廢。
其二,此類研究不要過。片面追求方法的高大上,尤其是作品的精致,確有“做作”嫌疑,有一種拔苗助長般的不真實,所以惹人質疑。中國教科院儲朝暉研究員的觀點,“是不是形成研究報告不重要,關鍵是要有探究世界的興趣和方法。”我以為是極有道理的,就好像我經常舉的愛因斯坦的小板凳的例子——我最關心的從來不是第三個板凳,在拿得出手的第三個板凳之前的那兩個小板凳,更有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舌尖上的長清》有一種舞臺般的精致、周到,但我更期望孩子們表達出來自己在研究過程中遭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曾經的彎路。
我理解的綜合實踐活動,所“教”的任何具體的東西,都只是載體,而非目標。教學生做面點、烹飪,教學生剪紙、陶藝,教學生調查訪問……最直接的呈現是美食、剪紙陶藝作品、調查訪問報告,但我們的教學目標一定不可以只指向這些最終的“作品”。
這是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根本立足點息息相關的——我們不是產品生產商,我們只是陪伴學生在一些制作、研究等等實踐過程中經歷身心投入,經歷方法的體悟——所以在濟南,我暫時不打算組織師生作品成果展——我首先想要尋找的,是過程,而且絕對不是那種順風順水、一路暢通、簡簡單單就碩果累累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我們的真實目標,應該是多種能力的培養提高,比如信息資料搜集處理能力、采訪交流能力、展示交流能力等等。以此為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隨時穿插教師必要的點評和指導,會更真實而有效。
關注研究,方法體驗不可廢。
聚焦目標,標本著力不要過。
這就是我的態度。
此其二。
由綜合實踐活動各領域間關系的角度思考,在勞動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以及信息技術等領域(新公布的《綱要》已經進一步拓展)的實施中,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以偏概全,在一個領域上有些經驗,就認為自己完成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任務。
省教研員王秀玲所長提出一個觀點,課程改革以來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做“開齊開全課程”,事實上,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本課程的“內部開全”問題。
為了實現綜合實踐活動四大領域的有機融合、和諧發展,王所帶領的課題組經過研究,概括提煉出了拖帶式教學模式——
一是“核心主題拖帶式”,即以任一要素為核心主題,拖帶其它三個要素來達到融合。換言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可以將四大領域割裂開來,單純化地組織實施。
二是活動方式切入式,在主題活動實施中,要求每一個活動盡可能采取考察調查、觀察、設計、實驗等多方式,通過多樣化活動方式在一個主題活動中的混合使用,達到各要素之間的整合。
在我們濟南各學校,下一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這個課程“內部開全”的問題。
希望我們能夠認真面對這個問題。
此其三。
再說說綜實課堂(綜實課程實施)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
《舌尖上的長清》,這是一節成果匯報展示環節的“課”,所以諸多學生的表現“預設”成色很重。這是一種取向。
但即便是成果匯報展示,即便事先要經歷教師指導乃至協助下的諸多準備,在這樣的“課”上,仍然應該預留充分的“生成空間”——表演,才會有節目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匯報展示,因為所關注的最重要的不是“研究報告”,而是過程中的“興趣和方法”,所以很可能,真正的精彩來自“意外”。
這是我觀摩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期待并尋找的。
“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
建議,從活動的視角,作為主題活動的總結,基于學生前期活動,在教師(甚至不排除家長)指導基礎上,多些預設;而在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視角,教師應該將自己的視線更多地聚焦到生成(甚至要不遺余力努力創造生成),并在生成基礎上,適時、適當地滲透方法指導,這可能會是更有效的教學。
僅有預設而忽略生成,綜合實踐活動只會走進僵化教學的死胡同。
由此引申,我們的“課堂”,尤其是展示交流這樣的環節,一定要“舞臺展演”般的效果么?可不可以是“超市”?可不可以是“展廳”?可不可以是“作坊”?
我歷來的宗旨:鼓勵打破!
其它學科在嘗試改變“排排坐吃果果”的老做法,我們呢?可不可以從一開始就盡量注意,不要讓我們的“活動”被座位局限住?
此“教學”非彼“教學”,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教學”更活躍、多元。
此其四。
還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角色問題。
僅就今天王老師的匯報展示課來說,我以為,其實教師除主持人(在前)角色外,還可以是參與人(協助介紹),也可以是傾聽者(在臺下跟學生坐到一起聽)。不同課型有不同要求,需要在明確教學目標和自己的任務的基礎上來設計,不存在好壞問題。
提這個問題,是提醒大家注意回想今天張曄老師在整個課堂空間里的位置和姿態——張老師的活動范圍很大,覆蓋面很廣,這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能力;張老師今天和學生的位置關系非常親密,我以為這對學生的接受(悅納)是起了重要的輔助促進作用的。
我用手機抓拍了一些張老師和學生的位置關系及姿態圖,不太清楚。
綜實老師“怎樣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是個問題。
此其五。
最后,想聊聊關于兩節課的問題,歸納一個重點的話,我今天想表達的關鍵詞就一個——細節。
汪中求先生當年剛推出《細節決定成敗》的時候,在各行各業一度掀起了重視“細節”的熱潮。不過好像這么多年過去,細節這個問題,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大潮中,卻有重視不夠之嫌了。
我不懂“教學”,也非“教研”行家。所以,看課看熱鬧的時候多,所引發的思考經常不大靠譜。今天兩節課,我注意到的就是一些細節處理問題。
細節一:
張曄老師《觀察的學問》課上,初始階段,設計了布袋里藏兩個核桃,讓學生說出“你想用什么方法知道布袋里是什么”。有一個男生想用“聞”的方法,旁邊另一位男生附議,而且,兩人先后都“聞”出了“花生味”。在之后的環節里,答案揭曉之后,老師與學生一起總結了各種方法,但對“聞”出花生味道的兩位男生,則沒有再采取任何回應。
換我的話,我以為至少要回過頭去,分析一下為什么——或許,這可能更容易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
細節二:
一位男生,發言超棒,張老師表揚了他,熱情地問他“姓什么”,“姓邢”,張老師反應極快,“怪不得呢!你真行(邢)!”這種教學中的機智,不會有人教,也不可能從別人那里學了然后拿來用,只有在教學以及聽課過程中多留意,積累多了,慢慢才會沉淀為自己的智慧。
這樣的細節當然不“大”,但絕非“無益”。
細節三:
兩女生“研究”花生,說“聞到了泥土的味道”,張老師給孩子們解釋,這些提供給大家觀察用的花生,是國慶期間自己回老家時剛刨出的,洗過后放在冰箱里專門留作今天的“教材”。
我以為,對我們的學生來說,貼近生活的研究,才可能是真實的研究。這也是我心目中帶有生活氣息來到學生面前的真實的綜實教師的形象。再加上,張老師在之后的環節里,設計了自己做模特供學生學習觀察的情境——
這樣的一些設計,充分體現的就是“有人”的教育——首先得有“活”的教師自己——這可能是我們綜實老師與其它學科教師最大的不同——他們可以是“知識化身”,但我們不行,我們必須“活著”出現在孩子們面前。
細節四:
王老師的課上,學生匯報研究成果,用快板書的形式介紹長清美食,教師提出的欣賞要求:請仔細聽,看你能記住幾樣……
如果這里的任務要求再細一些,“仔細聽,看你能記住幾樣。之后發言交流,要求不得重復前面發言同學提到的美食。”
接下來會怎樣?學生所注意傾聽的,就不只是快板書的內容,還有其他同學的發言,這是多不容易的培養傾聽意識與能力的契機?堅決不該放過。
附言:
本次活動中,在最后的交流階段,出現了兩件很讓人樹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信的事情:
①張曄老師今天的授課對象,三年級四班班主任李老師剛才說,接學生回教室的路上,有同學相互間議論:“我還想上這樣的課!”
“我們還想上這樣的課!”
這就是我們的價值。
②杜建青校長在活動總結中對大家說,“這門課太不好上了!但這門課太有意義了!”
“這門課太有意義了!”
這就是我們的價值。
以此和大家共勉,愿我們一起努力!